3350枚巡航导弹将会运抵乌克兰,8.5亿美元,却主要由欧洲出钱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5:17 2

摘要:美国刚刚拍板,要把一批数量惊人的导弹卖给乌克兰,足足3350枚。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美国刚刚拍板,要把一批数量惊人的导弹卖给乌克兰,足足3350枚。

钱大部分由欧洲出。

这样的军火单子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算盘?

这单军售规模太大,一下子就是3350枚导弹,总额大约8.5亿美元。

数字摆在眼前,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谁来掏钱?

结果一看,主要买单的竟是欧洲国家。

美方说得很清楚,大头由欧洲出资,乌克兰自己承担的并不多。

消息透露,这批导弹最早大概六周后就能到货,对于乌克兰战场来说,这个速度已经算快。

往往大规模军火交易要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交付,而这次被安排成优先项目,说明背后的紧迫感。

再看采购渠道,美国内部有程序,军售通常要走防务安全合作局对外通知,然后还要给国会备案。

可这次媒体披露的情况,是援引美国官员的口径,还没看到正式的公开文件。

有人就会问,为什么要先让媒体放出消息?是不是想试探各方反应?

这种做法在军事交易中并不少见。

订单本身数额并不算史上最大,对乌克兰而言,数量和射程的叠加意义非同小可。

3350枚,是可以分阶段补充战场库存。

特别是空射导弹,使用场景灵活,不像地对地弹道导弹那样需要复杂的发射阵地。

六周后到货,乌克兰空军就能有一批新武器装上挂架。

那它们能在战场上立刻改写局势吗?

欧洲掏钱,美国供货,乌克兰用导弹,这种三方关系,读起来像一份利益合同。

谁也不想轻易认输,谁也不愿独自承担风险。

美国把账单递到欧洲手里,自己拿出武器库的产能,乌克兰成了接受方。

这样的分工,反映出战争进入持久阶段后,各方角色的微妙转变。

很多人关心,八个多亿美元够干什么?

放到欧洲各国的军费账本里,这笔钱分摊并不算过分,可对于乌克兰战场,它可能撑起好几个月的远程空袭行动。

再想想,这些导弹在空军挂架上一字排开,数量带来的威慑本身就足够让俄方倍感压力。

ERAM,全称是“增程攻击弹药”,名字听上去很直白。

它不是那种一枚造价极高的大杀器,是强调性价比的远程空射导弹。

设计目的,就是给战机提供一种“站在安全距离外”打击的手段。

有人把它理解为低成本的远程巡航弹,也有人称它是“扩展版的精确制导弹药”。

不管名字怎么说,关键点在于“远”和“多”。

射程大概在240到450公里之间,这个区间决定了它能跨越前线,直打纵深。

对乌克兰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很多目标够不着,要么依赖有限的ATACMS,要么只能冒险用无人机。

现在有了ERAM,可以在更安全的空域内完成任务,飞行员不必冒险贴近防空圈,就能把导弹扔出去。

不过,导弹再先进也离不开平台。

ERAM是空射导弹,那就需要战机挂载。

乌克兰现在主要依赖苏制战机,外界猜测要做一定的改装适配。

有人会质疑,改装麻烦吗?会拖慢交付进度吗?

从媒体透露的信息看,交付期定在六周,说明适配方案已经提前想好,否则,美方不会轻易给出这样的时间表。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数量。

3350枚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库里,都是巨大的补充。

美方没有说清楚具体弹头种类,也没披露制导模式。

外界能确定的只是,它是一种强调成本和数量的远程打击工具。

对乌克兰来说,这些导弹足以支撑一轮又一轮的持续消耗。

ERAM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新闻中,早些年它就在军工展上亮相过,一直没大规模列装。

如今却成了对乌克兰的重点供货。

这就说明,美方在考虑两个层面。

一是用新型号检验战场表现,二是把欧洲的钱导向美国军火市场。

一边是战场急需,一边是市场机会,二者恰好结合。

有评论担心,长程导弹一旦进入乌克兰战场,会不会让局势升级?尤其是打到俄境内敏感区域,那就涉及政策红线。

为此,美方释放过信号,说乌克兰对某些远程弹药的使用要逐案审批。

ERAM也可能会在这个范围内。

也就是说哦即便交付了,能不能随便用,还得看美方点头。

这样的约束,既能防止失控,也能让美方保留对战场节奏的掌控力。

从性能角度看,ERAM并没有被宣传成“改变游戏规则”的神器。

它更像是大量补充库存的工具,靠数量和射程撑场面。

就是这样的“工具性导弹”,在当前的消耗战格局里,反而比单件昂贵装备更能发挥作用。

你说,一次性给几千枚,这算不算是在告诉对手:我们准备好了打持久战?

欧洲的钱袋子

这次军售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地方,其实是钱从哪里来。

表面看,订单由美国批准,武器出自美国工厂,可是真正的付款方大部分是欧洲。

为什么欧洲愿意出?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乌克兰就在欧洲边上。

战火烧得久了,难民潮、能源危机、粮食价格,全都直接冲击欧洲的社会和经济,对他们来说,帮乌克兰买武器,不只是政治姿态,也是自保。

还有一个现实考量,欧洲各国单独掏钱,采购效率低。

美方把军售打包成整单,欧洲分摊份额,既能减轻单一国家的压力,又能让交付节奏更快。

有人说,美国等于把欧洲绑在自己的军工体系里。

你想想,3350枚导弹,合同金额8.5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份额,谁来供应?

当然是美国厂商,欧洲出钱,美国收单。

欧洲的钱流向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换回的是对战场局势的一点掌控感。

这种模式不是第一次出现。

过去一年多,欧洲国家不断通过“集体基金”方式给乌克兰采购武器,区别在于,这次额度更大,武器型号更先进,时间节点更紧凑。

很多人会好奇,欧洲真的乐意吗?军费本来就紧张,还要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掏钱买美制武器。

可他们也没多少别的选择,自己造同类导弹,时间来不及。

法国、德国、英国各有项目,可短期内无法拿出几千枚现货,最后,只能向美国下单。

这样一来,美国既能稳住自己的军工出口,还能借机让欧洲承担更多成本。

欧洲花钱,美国出货,乌克兰接收,谁最划算?不用多说。

而且这份订单与北约内部的协调节奏紧密呼应。

北约近期不断强调要给乌克兰提供“长期、可预测”的支持,大规模、成批次采购就是落实这种口号的方式。

所以说,3350枚导弹背后,不只是武器数字,还是一份政治合同。

欧洲出钱的动作,本质上在告诉华盛顿:我们认同这条路线,也愿意用真金白银站队。

问题也随之出现,欧洲的钱袋子能撑多久?

公共财政压力会不会反过来激起国内的不满?

当社会福利和军火采购出现拉扯时,政治家该怎么平衡?

这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使用的红线

导弹买到了,数量也多,射程够远,可它们能怎么用?

外界一直在揣测,乌克兰会不会用这些远程导弹直接打到俄罗斯境内纵深。

这是个敏感点,因为美国一再强调,某些远程打击需要逐案审批。

乌克兰虽然拿到武器,要不要开火,还得看华盛顿的脸色。

有人觉得,这种做法等于把钥匙握在美国手里,武器交付了,可使用权被设了闸门。

乌克兰能否用在关键目标上,要经过美方点头。

这样一来,主动权始终在美国。

这种安排听上去复杂,却并非多余。

美方顾虑很清楚:一旦乌克兰用这些导弹打到俄境内敏感设施,可能触发冲突升级。

美方既要满足乌克兰的作战需求,又要避免直接逼近失控局面,所以选择了这种模糊而灵活的控制。

那这批导弹能不能在战场上真正改变格局?

有一派观点认为,它们能大幅延长乌军的打击触角,把俄方纵深补给线和指挥设施纳入威胁范围。

另一派则觉得,这些导弹单枚威力有限,主要靠数量累积效果。

有一点几乎没人否认:数量本身就是力量。

三千多枚导弹的堆积,等于为乌克兰空军提供了持续打击的“弹药池”。

俄方必须投入更多防空资源来应对,这会让前线压力骤增。

欧洲掏钱买单,意味着他们对这种升级风险有了心理准备,否则不会签下这样一份合同。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批导弹并不是孤立存在。

它与前不久的多轮援助、北约的协调动作一道,构成了一张长期的军事供给网。

战争已经拖进消耗战阶段,未来几个月,这些导弹会不会成为改变战场节奏的关键因素?

还是说,它们只是一份政治信号,告诉对手:支持不会停,消耗可以持续?

当导弹挂上乌克兰的战机机翼时,红线究竟画在哪里?

交付六周后,答案也许就会逐渐显现。

参考信源:

《美政府批准向乌克兰出售3350枚导弹,订单主要由欧洲资助》 · 新华网· 2025‑08‑25

《美将向乌出售三千余枚远程导弹,最大射程接近五百公里》 · 澎湃新闻· 2025‑08‑25

《美媒:美国政府批准向乌克兰出售3350枚导弹》 · 凤凰网· 2025‑08‑25

《美媒:欧洲或不得不付钱换美国保护》 · 新华网· 2025‑08‑25

《乌克兰再“秀肌肉”,公开新型远程“海王星”导弹》 · 川观新闻· 2025‑08‑25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