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7日,黄土高原阳光炽烈。陕西省延安市安塞文化艺术馆内,一场精彩的惠民说书表演正在进行。老艺人原汁原味的唱腔配合三弦琴悠扬的旋律,留住了过往乡亲的脚步,也吸引了陕西师范大学“乡村记忆·博物新生”志愿服务队成员的目光。
陕西师范大学“乡村记忆·博物新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安塞文化艺术馆广场,听当地老人讲述安塞腰鼓及剪纸艺术历史 受访者供图
安塞文化艺术馆广场前,一场围绕安塞民间文化的对话正在展开。队员们围坐在当地群众鲍应莲身旁,听她讲述安塞民歌的变迁。“以前农闲,男女老少常聚在一块唱民歌。劳动、爱情、祭祀……各种歌声回荡在山梁间,比音响还带劲!”鲍应莲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年轻人忙了,可民歌、秧歌、腰鼓,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断根啊。”这些珍贵的口述记忆被逐一记录,将汇入团队自主研发的《乡村记忆数字档案库》。通过“1名青年+1位银龄讲述者+1项数字技术”的模式,这些内容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史料,嵌入各县博物馆互动屏展示。一个月的时间里,志愿服务队帮助培训50余位乡村老人成为“云上讲解员”,完成超200小时口述史料的数字化保存。“我以前觉得我们这些老家伙的话没人爱听,没想到这些志愿者娃娃记得这么认真。”在南泥湾党徽广场,当地群众王莲芳自豪地展示团队为她制作的“电子故事集”。“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用技术守护历史是我们的专业使命。”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委书记孙懿文道出活动初衷。在她看来,志愿服务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将学院积累的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等实践经验落到实处。放下录音笔,队员们又拿起了宣讲稿——他们不仅是乡土记忆的采集者,更是文化根脉的传播者。在面向当地学生的非遗宣讲现场,小学生张照悦收获满满:“我想把安塞的腰鼓、民歌、民俗画介绍给外地小伙伴,让他们知道我的家乡不光有黄土高坡,还有最热烈的鼓点和最有力量的精神!”截至目前,这样的基层宣讲已举办23场,覆盖超5000人次。“团队建立起‘调研—转化—传播’全流程工作链,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孙懿文说。晨光中出发,星夜里归来。志愿服务队队长赵子娟感触尤深:“能将散落民间的文化记忆找回、传承,是一名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光荣,也是志愿服务最大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乡村记忆·博物新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听当地老人讲述南泥湾乡村发展历史 受访者供图
城市社区里,另一股青春暖流正浸润着孩子们的假期。“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律动儿歌。”8月1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尚朴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志愿者辛立园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就齐刷刷举了起来。轻快的钢琴声响起,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摇摆,教室里瞬间成了快乐的海洋。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辛立园每天9时都会准时和其他志愿者来到社区,迎接爱心暑托班近30名孩子的到来。从课业辅导到趣味心理、音乐游戏,丰富的活动深受孩子们欢迎。“假期不想浪费时间,看到招募信息就报名了。”辛立园说,志愿服务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还让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在这个30多人的志愿团队里,像她一样的大学生和宝妈志愿者正携手付出,服务社区。编辑:杨舒媛(中国海洋大学)
校对:叶畅颖(东莞城市学院)
责编:朱富江校审:盖奕洁投稿:zgqnzyz@126.com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