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多岁的文保建筑修旧如旧、以用促保,空间里多了各类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600岁的隆福寺飞檐下,数字艺术展与传统庙会隔空对话。在北京中轴线两侧,关于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正在老街区上演。中海大吉巷、隆福寺街区正以文化为纽带、商业为载体,打造文商旅复合空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蔡熙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200多岁的文保建筑修旧如旧、以用促保,空间里多了各类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600岁的隆福寺飞檐下,数字艺术展与传统庙会隔空对话。在北京中轴线两侧,关于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正在老街区上演。中海大吉巷、隆福寺街区正以文化为纽带、商业为载体,打造文商旅复合空间。
中海大吉巷的前身是一片建于20世纪的老旧居民区,建筑密度高、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较差。随着城市发展,该区域被纳入城市更新计划,历经9年从拥挤的胡同“大杂院”蜕变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
据悉,中海大吉巷项目总体量达3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部分8万平方米。中海发展北京新城公司设计总监、中海地产大吉巷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王璞介绍,这里曾是历史上宣南文化的繁荣之地,如今,中海大吉巷遵循“城市文化会客厅、市民休闲广场、商业综合体、生态楼宇集群”四位一体理念,将文保院落、商业街区、写字楼和城市中心绿地有机整合。
“我们致敬历史、传承商脉,同时注重科技引领和生态展望。”王璞表示,中海大吉巷保留了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等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建筑,遵循着“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则,对3000多平方米文保区进行“修旧如旧”修缮。而今,古建与时尚品牌、潮流场馆并存,构建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四合院商圈”。
中海大吉巷自今年5月25日开业以来,客流已超500万人次。
作为北京城市更新的另一代表,隆福寺二期项目即将于9月17日全面开业。这座始建于明朝景泰三年的皇家香火院,曾是京城拥有“诸市之冠”美誉的文庙会。如今,通过风貌保护与业态升级,隆福寺正打造时尚潮流的文商旅复合空间。
隆福寺瞄准“文化”主线,聚焦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跨界融合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引入东城区首店开心麻花A99剧场、华北区首店NOA设计师酒店等知名品牌,同时保留并创新老字号业态,如同仁堂知嘛健康店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咖啡、煎饼等产品,推出枸杞拿铁、中草药秘方酱煎饼等特色商品,还通过中药手串、节气香方等文创产品传播传统美学。
据悉,隆福寺9月19日起还将开启大促活动,并同步推出慢闪街区、美食嘉年华等业态,联动服贸会、北京时装周等优质平台资源,集中彰显时尚定位与潮流特色,强化时尚与生活美学聚合功能。
从隆福寺的老字号焕新到大吉巷的文保活化,北京正通过城市更新让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深度碰撞,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表示,北京今年文旅消费呈上升趋势,“1—6月,全市接待游客1.8亿人次,同比增长7.1%;实现旅游总花费3381.7亿元,同比增长8.8%。”
张靖表示,今年文旅消费呈现出文旅融合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文旅融合新产品焕发新活力、文旅融合新场景创造新需求三大特点。
今年,北京已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中轴线上的非遗”等主题游线路105条,王府井商业街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等7家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大型演出活动带来强劲辐射效应,五月天鸟巢13场演唱会吸引73万观众,创造票房5.4亿元,带动周边消费显著增长;中轴线365项非遗项目成为旅游新亮点,400余场“京彩户外音乐会”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