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漠日记》演绎无悔青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5:50 1

摘要:青春因梦想而激扬,青春因奋斗而精彩。8月18日,由承德话剧团创排的话剧《大漠日记》亮相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开幕式,致敬“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从承德展演,到亮相本届河北省戏剧节,舞台之上,青春飞扬。话剧《大漠日记》以严谨的故事布局、动

致敬“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话剧《大漠日记》演绎无悔青春

8月18日,承德话剧团创排的话剧《大漠日记》亮相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开幕式。图为话剧《大漠日记》演出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王伟摄

青春因梦想而激扬,青春因奋斗而精彩。8月18日,由承德话剧团创排的话剧《大漠日记》亮相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开幕式,致敬“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从承德展演,到亮相本届河北省戏剧节,舞台之上,青春飞扬。话剧《大漠日记》以严谨的故事布局、动人的旋律、独特的舞美,生动演绎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充满热血与奉献的激情岁月,让更多人记住了这群用青春照亮祖国边疆的教育守望者。

深情演绎,叩问青春价值与选择

“我透过布满银光的小窗,悄悄地向远方凝望,是什么牵动我的思绪,风沙中一丛丛红柳、一棵棵胡杨……”8月18日晚,话剧《大漠日记》亮相石家庄舞台,当孩子们和支教教师共同唱响这首深情的歌时,台下不少观众红了眼眶。“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人生经历深深触动了我,采风听到他们经历时掉眼泪,写剧本、读剧本时掉眼泪,看演出时想起那些细节也忍不住掉眼泪,他们是真正领悟到教师价值的一个群体。”话剧《大漠日记》编剧孙德民说。

什么样的经历让孙德民和广大观众如此动容?2000年,15名年轻人来到距离家乡数千公里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学校只有几排平房,还有尘土飞扬的操场,放眼望去,漫漫黄沙,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环境,这些年轻人立志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西部,在磨砺中成长。而且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保定学院近400名毕业生接力扎根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点燃梦想。

“离开与留下,承诺与放弃,利益与责任……当话剧《大漠日记》中的人物面对这些时,都能毫不犹豫地作出合适的选择。他们表现出的执着与坚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西部支教群体的责任和担当,完美呈现了他们对祖国,对亲人、朋友、学生的大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原处长、二级编剧齐大伟看完这部话剧后认为,该剧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是照亮当代青年心灵和人生旅途的一束火炬,剧中人物呈现出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担当,值得当下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一部戏,除了要让观众动情,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有理性的思考。特别是话剧,若没有理性精神,在叙事上就缺乏力度,而这部话剧的思想深度是非凡的。”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彦强说,当代青年怎么就业创业?如何彰显担当?当现实中的无数矛盾、抉择摆在面前时,又该如何选择?话剧《大漠日记》平实自然地给出了答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沉到一线,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经风雨、见世面,青涩小苗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创编联动,匠心铸就诗意舞台

“剧作家是‘精神的守望者’。对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进行创作,展示时代精神,传达时代脉动、社会需求和人民心声,给予观众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应当成为剧作家自觉的追求。”为了创作好话剧《大漠日记》,孙德民潜心打磨剧本,创作团队多次深入保定学院和新疆且末等地调研采风,与支教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收集大量真实素材。

最终,话剧《大漠日记》创新采用日记体叙事结构,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支教群体二十余年的奋斗历程。导演王延松将本剧定位为“抒情话剧”,他说:“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冲突叙事,更注重通过诗意化的情感铺陈来打动观众,让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印记。”

编剧、导演、舞美、唱词、灯光……话剧《大漠日记》,可谓强强联合。“王延松导演的《大漠日记》非常细腻,能够润物细无声地给人物和舞台注入独特的情境、诗意的情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原副院长赵惠芬介绍,以编剧、导演为首的主创团队,对剧本有着深刻的思想领悟,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台表达进行了精彩阐释,让西部支教群体变得真实而艺术。其中,胡杨、红柳、沙漠等浓郁的新疆地域风光,既凸显了真实感,又赋予这部话剧诗性的风格,充盈着抒情性。作品还巧妙融入了新疆民族音乐元素,配合深情真挚的演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舞美独特,音乐贴切,道具设计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该剧很好地呈现了新时代年轻人把艰难当成磨砺,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的历程。”在8月19日举办的话剧《大漠日记》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整部剧语言精简准确,人物充满了戏剧张力。朴实清新的浪漫书写和接地气的表述,紧密地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西部支教群体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呈现出壮丽恢宏的青年理想之光,给人以心灵洗礼。

扎根燕赵,用精品为时代画像

创作不易,出精品更难。话剧《大漠日记》目前已进入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本次亮相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广受好评,社会反响热烈。据介绍,该剧还将持续打磨,于今年10月赴重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的舞台艺术,是时代的反映。话剧《大漠日记》的诞生,带来很多启示,非常值得借鉴和发扬。”专家们纷纷表示。

“能看出这部话剧已经酝酿很长时间,好多人物都在孙德民老师心中活了过来,呼之欲出。”专家们表示,人民艺术家就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演出过程中,这部话剧之所以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感动,就是因为它扎根于大地,完美表现了新时代青年身上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编剧孙德民和承德话剧团用心用情用功地写好、演好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择一事,终一生。自从来到承德话剧团,孙德民从未离开过戏剧艺术,先后创作出数十部戏剧和十多部影视剧。《雾蒙山》反映农村改革艰难历程,《李保国》歌颂时代楷模,《塞罕长歌》展现塞罕坝生态建设故事,《青松岭的好日子》演绎新中国乡村“创业史”……

“能涌现这么多精品力作,并屡获大奖,这说明河北戏剧有着非凡厚重的优秀传统,非常值得发扬。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剧作家和剧团的心血以及河北艺术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立足特色、出精品出人才的追求。”河北演艺集团原党委书记王晓英说,话剧《大漠日记》具备了“山庄戏剧”所有优秀特征,演员之所以在舞台上能如此默契相融、凝练呈现,正是多年密切配合、持续努力的结果。

“我们有辉煌的历史,但攀登精品的高峰没有终点,承德话剧团的好传统、好底蕴、好特色不能丢。”承德话剧团团长王家奇表示,在话剧《大漠日记》的创排中,很多工作都是年轻人担纲,要让年轻人在一次次锤炼中成长,一代代发扬光大。接下来,他们将对该剧持续打磨,希望其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