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援藏30周年”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B站影视 2024-11-30 15:13 2

摘要:五是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增强群众获得感。西藏不但有独立设置的藏医院,综合医院还设立了中藏医科,充分发挥民族医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也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五是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增强群众获得感。西藏不但有独立设置的藏医院,综合医院还设立了中藏医科,充分发挥民族医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也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总之,在中央和各地的帮助下,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系统通过不懈的努力,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成倍数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在10多年的时间就增长了近6岁,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我们想了解一下,对口援藏以来,西藏的医疗卫生条件在援助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推动产生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呢?谢谢。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郭珞

谢谢这位记者对援藏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与30年前相比,西藏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由1198个增加到1821个,床位数由5600多张增至2.2万张,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由1.9人增至3.3人。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镇卫生院,能够实现复杂巨大颅内动脉瘤、儿童白血病等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伤等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头痛脑热等常见的小病能够就地解决。

例如,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受援之前只有少数人具备医师资格,血常规检测、阑尾炎手术都难以开展,经过持续的帮助,该院的医护人员已经增至到224人,成立了内、外、妇、儿等29个科室,能够开展肝脾破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内镜下手术等,成功培养了12名本地人才,县外转诊率大幅度下降。

公共卫生安全持续改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包虫病人群的患病率达到了消除标准,大骨节病2018年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妇幼健康服务覆盖生命全周期,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扎实推进,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藏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藏医服务覆盖率达到100%、94.4%和42.4%。

经过不懈的努力,西藏居民的健康水平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1/10以下。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推动实现这些变化,就是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同全力推动西藏卫生健康事业、与西藏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增进西藏各族群众的健康福祉。 谢谢大家。

我的问题是提给华西医院的。在对口援藏过程中,华西医院是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对于提升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案例?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罗凤鸣

感谢这位记者对华西援藏工作的关注。远程医疗是适宜西藏地理特点的重要帮扶方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拉萨、昌都、那曲、山南等多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合作,一是近五年通过远程教学为涉藏州县培训医护人员27.3万人次,每年开设课程60余门,授课超600学时。二是通过远程诊疗救治疑难危重症1389人次。三是通过华西互联网医院每年诊治涉藏州县患者超27000人次,切实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关注严重危害西藏群众的重点疾病,深入开展医疗技术支援。一是关注西藏地区传染病防治,大力开展包虫病科普,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指导当地医院开展肝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到20%提升至82.1%,极大提升了当地医院救治水平。二是关注西藏地区主要地方病救治,深入西藏尼木县等地,筛查2000余例大骨节病患者,免费发放药品,开展关节置换手术120余例。三是关注西藏地区儿童健康,持续开展先心病儿童救治项目,2015年至今已累计筛查4.5万余名儿童,为140余名患儿免费开展手术治疗,实现手术零死亡。仅2024年,在阿里地区日土县、噶尔县、普兰县等地区筛查3315名儿童,并对11名患儿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极大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 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

据了解,2015年8月启动了“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工作。请问“组团式”支援有哪些特点?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乡村振兴办主任

刘魁

谢谢你的提问。人才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中组部会同我委组织12个省份的182家医院,共同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支援西藏21家医院,这21家医院分别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1家,地市人民医院7家,县人民医院13家,也就是我们卫生行业常讲的“1+7+13”。

与以往常见的支援方式相比,“组团式”支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牵头协调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医务人员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二是在以往的诊疗技术和专家为主的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医院管理人才,更加注重提升受援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

三是由原来的一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变成了多家医院帮扶一家医院,实行“以院包科”,也就是一家医院承包一个科室,“以市包县”,也就是一个地市承包一个县,“以院包科”“以市包县”这两种形式已经成为了常态,这种集成、聚焦、集约的援助方式使对口支援工作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精准、更加的有效。

四是由送医送药变为“医教结合、育人为主”,形成了“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多种带教方式,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组团式”支援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近5年来,西藏的患者外转率下降12个百分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也是显著提升。 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西藏输送了大量新技术、新项目,请问这给西藏人民看病就医和疾病治疗带来了哪些改变?谢谢。

广东省支援西藏新疆和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矫军

谢谢这位记者。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2015年以来,组织10批245名医疗专家“组团式”援藏,培训培养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医疗骨干87名,实施自治区级及以上专业课题52项,累计310项新技术填补医疗技术空白,实现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全覆盖,推动林芝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强受援地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广东援藏实施重点医院与林芝市人民法院“院包科”结对帮扶,成功创建脑卒中、胸痛等“五大中心”,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带教培训培养市县医务人员346人次,开展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1200多次。

二是优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结合高原疾病谱深化基层帮扶,组织广东名医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走一个乡镇、带一个徒弟、送一批设备、传一门技术”。建设覆盖乡镇和边境村的远程医疗站,一些以前不能治疗的疾病,如重症腰椎病、先天性结肠病等,在当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023年医院门诊量24.2万人次、增幅8.2%;医院住院量1.1万人次,增幅7.6%。

三是提升受援地卫生健康发展水平。加强医疗新技术持续引入和推广宣传,让当地群众更多了解疾病防治知识,当地高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包虫病发病率由2017年的0.3%下降到2024年的0.1%。 谢谢大家。

红星新闻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援藏的医生在服务过程中究竟能为当地带来怎么样实实在在的改变?有哪些医疗技术填补了受援地的空白?谢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侯新琳

谢谢您的提问。2016年我就参加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去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他们当时的儿科虽然已经是西藏体量最大的儿科,但主要还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对于一些特别的危重症救治能力尚有不足,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展得也并不特别多。

我们到了西藏以后,首先扩大能够救治的病种范围,希望每个孩子在西藏就能得到救治。比如我刚去不久就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他上唇破了,破了以后一直出血止不住,到我们医院的时候已经重度贫血了。当地的医生以前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我们“组团式”援藏的专家们很快就给他确诊了,这是血友病,是一个血液系统疾病。我们那次的诊断也是西藏首次诊断这个疾病。通过这么多年的援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诊治中心,所有在西藏的血友病孩子都能得到最规范、有效、系统并且长期的优质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还把一些新的技术带进来,也做了一些新的手术。比如,我在西藏的时候,有一个刚出生2天的孩子,他是一个先天性食道闭锁,他的食管是堵上的,连唾沫都咽不下去,如果不做手术,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夭折。以前这个手术西藏不能开展,我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直接派了一个小儿外科的大夫当天就进藏了,带领当地的大夫做了手术治疗。现在这个小朋友已经7岁了,他特别健康快乐地成长,每次我看到这个孩子的妈妈发出来小朋友快乐成长的朋友圈,我都要忍不住地去点赞。

类似这样的技术我们开展了很多,比如发挥我的专业特长,我是做新生儿脑损伤的,我就带着当地的大夫开展了床旁脑电图监测、床旁超声检测,也能做新生儿脑积水手术,甚至脑脓肿穿刺等,这些新技术都已经能够得以常规地开展下来,包括相对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西藏大夫都已经能够自己来做这样的手术了。 谢谢。

30年的对口援藏,直接惠及了广大西藏群众。下一步,西藏将如何拓展新的医学项目和新的医疗技术,更好地造福西藏群众?谢谢。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郭珞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坚持借助外力和激活内力并举,紧抓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这两个关键,围绕科学布局、学科建设、造血功能,学习和转化内地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消化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下一步,重点在这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积极探索援藏新机制。引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二院作为支援医院,依托自治区医院和自治区妇儿医院合作共建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把华西的办院理念、技术服务、管理经验“平移”到西藏,现在已经显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上持续发力。大家知道,西藏是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个人,所以推广远程医疗和智能诊断辅助工具,对于提高西藏的服务效率和可及性意义重大。现在的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之间都已经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的关系,平台的使用率也比较高。比如今年昌都市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诊断达到5500多次;林芝市的察隅县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开展远程DR、CT、心电达到7000多次;那曲市的索县人民医院与大连市妇儿医疗中心进行远程连线,为农牧民的孕妇开展远程产前超声检查,这些都是深受西藏群众的欢迎。就在昨天,华西二院联合自治区妇儿医院运用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为西藏一个患者成功实施了子宫肌瘤治疗手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三是持续推动重点专科建设。结合当地的疾病谱和群众的就医需求,建好卒中、胸痛等“五个中心”,加强急危重症、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外科等重点专科和影像、检验、病理等平台科室的建设,推动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提高各受援医院的学科整体水平和危重疑难疾病的诊疗能力。 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请问华西医院在援藏过程中,是否总结出可供其他医疗机构借鉴的经验做法?请介绍一下。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罗凤鸣

谢谢。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年援藏帮扶经验,我们通过“四个聚焦”,有效提升西藏医院的诊疗水平。

一是聚焦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的过程中,我们派驻华西管理人才170余人次,担任当地医院管理骨干,实现华西医疗质量管理、运营管理、人事绩效管理等管理经验平移,指导完成基建、设备、信息化建设,同时还通过华西医院管理培训班为涉藏州县培训管理人才470余人次,提升了当地管理质效。

二是聚焦学科建设。针对高原地区疾病谱设置高原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涉藏州县疑难危重症患者开通门诊和住院的绿色通道,既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又显著提升了高原医学学科的建设水平。

三是聚焦对口帮扶工作。如2018年起对口帮扶那曲市尼玛县人民医院,先后选派39名专家驻点,通过规范医疗流程、支持软硬件建设、强化临床带教等,尼玛县人民医院内涵建设得到全面提升。

四是聚焦医学人才培养。华西医院从1985年开始招收西藏班,累计培养本硕博西藏学生380余人次,培训西藏学员750余人,如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316名在职员工当中,142人次到华西医院攻读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和进修,大多数已经成为当地中坚力量,使华西医院的管理、技术、文化和服务在西藏生根发芽,形成了生动实践。 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

请问下一步广东在卫生健康对口援藏工作上有哪些安排,来进一步帮助西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当地群众健康?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对广东卫生健康援藏工作的关注。广东卫生健康援藏30年来,实施援建医疗项目48个,极大改善了受援地健康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展望“十五五”时期,广东援藏将围绕深化“组团式”医疗援藏、强内涵、强基层等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一步做好卫生健康援藏工作。

建设藏东南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一是推进林芝市人民医院“强三甲”及优化管理,推动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进一步提升门诊、住院及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量。二是加强高原心血管病研究所、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互联网医院的援建。三是进一步推动“中医进雪域、藏医进南粤”,促进中医藏医交往交流交融。

提升县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强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加快县区人民医院“创二甲”工程。二是推动墨脱等四个县中心血库建设,提升本地医疗救治能力。三是深化医疗服务上门下乡行动,开展基层镇村健康巡诊,推动医疗优质资源扩容下沉。

打造本地专业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一是搭建面向基层的互联网专科联盟,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二是推动本地医务人员学历提升,深化开展高层次、高水平医疗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轮训。三是拓展深化“组团式”医疗援藏,加大胸痛、脑卒中、创伤及高原疾病谱重点专科领域的柔性医务专业人才引进和帮扶。 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以前在西藏采访的时候听到过很多援藏医生与当地医务人员共同救治群众的感人故事,请问我们的援藏队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亲身经历?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刚到西藏的时候,有一些新的技术当地医生并不会,所以我们要手把手地教,让每一个技术都能扎实地被大家掌握。这样通过我们源源不断的师带徒,也就是我们是老师,他们是徒弟,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教,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教授,现在很多新技术在当地已经能够顺利地开展起来,也能够普遍地在临床应用,同时通过当地医生的教学让这些技术能够在整个西藏地区开展。

在临床工作开展了以后,我们也会做一些总结。我自己是做新生儿脑损伤的,针对西藏的特色,我带着当地的泽碧大夫做了一些临床科研工作,目前她已经在新生儿领域的国际顶刊上发表了两篇具有西藏特色的文章,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虽然我在西藏只待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回到北京后,我们北大医院跟西藏的故事还在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儿科已经连续9年参与援藏工作,每年派出不同专业的大夫进藏,所以我们京藏两家医院,以及两家医院的儿科就像一家人。现在互联网医疗很发达,我们每周都会开展一些线上疑难病例的讨论和会诊。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年多前,有个1岁多的孩子叫阿邦甲(音),他当时特别频繁地呕吐,当地大夫说他吐是不是消化系统不好,我们通过一个远程会诊,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做了影像学头颅核磁检查,通过远程会诊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是整个左脑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进行确诊以后,他就很快就做了手术,手术当时持续了十几个小时,现在阿邦甲(音)这个小朋友就恢复得非常好。今年8月份,我去拉萨时就去看望了这个叫阿邦甲(音)的3岁宝宝,他已经上幼儿园了,我看到他开开心心地满地跑,又玩儿又闹又开心,我感觉特别的幸福和特别的自豪。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卫生健康对口援藏极大改善了西藏的医疗卫生条件。下一阶段,卫生健康系统将如何继续支持西藏医疗卫生发展?谢谢。

欢迎大家继续关心卫生健康援藏工作。下一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强化各方力量和资源统筹,确保援藏政策、资金、项目更加协同,持续巩固“大病重病在自治区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这一重大的成果,推动卫生健康对口援藏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要指导西藏进一步优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中央要帮助西藏加快建成国家医学和区域医疗中心,继续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完善“以院包科”机制,全面提升“1+7+13”这21家医院的能力水平,引导支援省市的项目资金进一步向疾控、妇幼保健、藏医院等相对薄弱的机构倾斜,向妇产、急诊急救等急需的专科倾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加快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的建设,支持在边远地区发展远程B超和心电图检查,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

二是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医疗人才培训培养项目会继续向西藏倾斜,特别是要指导西藏实施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帮助筑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基础,在提高援藏医务人员选派针对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西藏本地医疗卫生人员到内地跟岗学习和实践的力度,支持更多的医疗卫生人员到内地来学习,全面夯实西藏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基础。

三是在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在加快提高西藏疾病预防和诊疗能力的同时,要重点做好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的风险评估、预警和处置。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做好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支持西藏深入开展健康西藏行动,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普及健康知识,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四是在支持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加强藏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藏医区域医疗中心和7个地市藏医院优势专科建设,推进县级藏医院参与县域医共体,在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藏医药的服务全覆盖,加强藏药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推广藏医特色的诊疗科目,加快藏医药标准化建设,支持藏药经典名方、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综合施策推动藏医药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医疗人才援藏是卫生健康对口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医疗人才援藏如何助力当地人才培养?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郭珞

谢谢这位记者提问。正如这位记者说的,医疗人才的援藏是卫生健康对口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15年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以来,我们就把当地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着力点,有三个主要方式——“三个重”。

一是重在用好人才培养的机制。正如刚才几位同志说的,我们的支援医院用“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这些做法来强化西藏受援医院重点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截至目前,累计帮带了1549个医疗团队,为西藏培养了4800多位本地医务人员。

二是重在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1+7+13”医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全部是由支援牵头医院选派管理人员来担任的,科室的主任或者副主任大多也是由援藏专家来担任,这样帮助受援医院的管理质效有所提升。比如上海支援日喀则人民医院,医院管理团队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今年成为通过全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五级评审的自治区首家医院,还率先开展互联互通的四级甲等的创建。

三是重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援藏的专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帮助当地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另外,组织当地的医务人员到内地的支援医院进行跟岗培训,还有援藏专家开展巡回诊疗和到基层开展义诊等活动,当地的医务人员跟着援藏专家一起进行随诊。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当地危重症的抢救能力明显提升,也进一步夯实了“大病不出藏”的基础。比如说昌都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在重庆援藏专家的带领下,一年内完成了139台颅脑手术,在高原创造了多个脑出血病例抢救成功的奇迹。有的受援县医院可以实施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脊椎等复杂程度比较大的手术。 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如果没有其他更多问题,今天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了“卫生健康对口援藏30周年”主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文章主要用于传播正能量,宣传健康资讯和发布六盘水卫生健康系统动态,除注明转载外,均系本单位供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和引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将根据需要全部转载或部分摘录、引用未作版权声明的文章,以传播优秀资讯。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相关所有权人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期刊:第2612期

二审: 李林科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