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建设的算力中心里的算力无人租赁,当算力租赁泡沫破裂,谁来为这场“技术房贷”买单? 当算力价格战持续,所有人都在喊没有卖不出去的算力,只有价格不合适的时候,为了争抢一个客户大家价格战打的头破血流。
当违约成本小于后续获利,一定会发生违约。大厂毁约情理之中,某大厂很多H系列60个月合同,租金8/月/台,现在已经下跌30%。
当建设的算力中心里的算力无人租赁,当算力租赁泡沫破裂,谁来为这场“技术房贷”买单? 当算力价格战持续,所有人都在喊没有卖不出去的算力,只有价格不合适的时候,为了争抢一个客户大家价格战打的头破血流。
19~24年算力大建设,目前算力行业进入调整周期,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算力租约“断供潮”
近期,国内多家智算中心遭遇“租客毁约潮”。某头部智算中心负责人透露:“去年签约的客户中,已有30%要求提前终止合同,甚至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撤离,并是不需要算力了,只是有更合适的算力了”
这种场景联想到房地产市场的“房贷断供”——租户与智算中心签订的长期算力租赁协议,正因市场需求骤变、技术方向调整而批量崩解。这场“技术房贷”危机,正在动摇算力经济的根基。
是谁让中国算力成为全球成本最高,但是租金最低的现状?算力市场的“三重杠杆”陷阱正在威胁产业发展!
需求泡沫杠杆:AI热潮下,企业盲目追逐“算力军备竞赛”,签订远超实际需求的长期合约。当技术落地不及预期、资本寒冬来临,虚高需求瞬间蒸发。
金融杠杆绑架:智算中心建设高度依赖金融机构资金,很多从房地产产业链抽身的资金没有投向,算力成为主要投向,算力产业有实物又被看做保值资产,成为房地产产业理想的替代产业。
技术迭代杠杆:deepseek的爆火让fp8精度算力炙手可热,A100和A800等不支支持fp8的n卡算力和众多国产不支持fp8的算力已经淘汰,不再适合大模型产业,租户宁可违约转租新一代算力,旧机房的“技术贬值”速度远超物理折旧。
从算力断供到系统性风险
智算中心空置率飙升:某中部省份算力园区空置机架超过70%,每月电费亏损超千万,陷入“开机即亏、关机破产”的囚徒困境。
产业链多米诺骨牌:算力租约被毁、数据中心服务商账款逾期、地方新基建投资回报成空,算力泡沫正沿产业链传导。
金融机构收紧:金融机构将智算中心列入高风险资产,要求追加抵押或者到期不再续贷,进一步加剧行业流动性危机,只能走私募,最终变相高风险金融系统。
算力经济亟需重构底层逻辑
商业模式变革:所有从业者都希望算力,从“房地产式长租”转向“水电式按需付费”,建立弹性算力交易市场,引入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技术基建去泡沫化:地方政府应禁止政绩项目,停止盲目审批智算中心项目,建立算力供需动态监测平台,防止重复建设。但是每个地方都需要发展,一碗水很难端平。
金融工具创新:推动算力资产证券化(Compute-backed Securities),分散风险的同时引入长期资本,避免短贷长投的期限错配,中国人太聪明了,只要有个口,蜂拥而上。
算力基建正在重走房地产之路
当算力租赁合同开始像房贷合同般被成批撕毁,这不仅是某个行业的危机,更是对“新基建”过热投资的当头棒喝。
技术革命需要激情,但更需要敬畏市场规律的理性。唯有打破“建机房-拉贷款-签长租”的旧范式,中国算力经济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成为数字时代的坚实底座。
算力赚钱总共六类模式
1)绿电模式:投资算力中心换取政府对价和绿电指标,这个模式主要看关系,毕竟绿电指标审批在省一级发改,如果关系到位,确实可以赚到钱,毕竟指标跟土地类似,在领域内是硬通货,当然也分地方,很多地方的指标一文不值,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是赚钱的,比如西北比较活跃的就是这种模式,具体城市不点名。
2)土地模式(含楼宇):投资算力中心换取政府对价和土地,这个模式核心是土地要值钱,毕竟土地和绿电指标一样,有的值钱有的是真不值钱,需要看情况确定是否能赚钱。某公司在某城市投资算力,想拿一块地,政府没给,给另一块,不想要,目前还在掰扯中。
3)特许经营权模式(含智慧城市):投资算力中心换取某些政府特别经营权,比如城市停车或者政务云、智慧城市等指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赚钱补贴回算力中心,以达到盈亏平衡。
4)芯片模式(含产线):某个芯片公司走产业招商,去某个地方落地研发中心或者产线,换取政府对价,这个模式大概率都是先承诺上车,后面彼此都完成不了承诺彼此,相互之间谅解一下,毕竟决策的领导都高升了,也就无所谓需要负责啦,大家再协商呗,比如目前正在辅导中的一些ai芯片公司,不点名。
5)烂尾盘活模式:某个产业园因为疫情期间已经开工或者建设空置烂尾,一把手的心病,包装成算力产业园或者算力中心项目,同时,申请一笔专项债或者低利息钱,钱到账,帮助领导解决心病,政绩棒棒,顺带赚一笔。
6)跑路模式:某个央国企2或3级公司承诺3~5年算力兜底,让平台公司垫资建设,xx公司负责算力回采,卖设备和系统的先转走一笔,拿出一部分利润,采购几个月甚至1年之后,租赁合同撕毁跑路,设备资产落地到平台公司,平台公司领导自己想办法盘活和解决。比如某地城建集团,被类似杀猪盘搞的一把手都要xx啦,不点名。
来源:星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