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都以为他是在挑风水,其实那一刻没人知道,他心里藏着的,是另一个秘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遵化的雪下得比往年早。
雍正皇帝亲自踏雪去了一趟清东陵,站在父皇的陵前,沉默许久。
随侍的内侍不敢打扰,只听他说了一句:“这里,太湿了。”
谁都以为他是在挑风水,其实那一刻没人知道,他心里藏着的,是另一个秘密。
关于传位的秘密。
关于一个消失了十年的兄弟,还有一个刚刚被押回京的弟弟。
这一切,要从康熙末年的宫廷气氛说起。
那会儿,皇子们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在承乾宫里读书习武了。
个个都年过三十,有的封了王,有的领兵在外,个个都盯着那个还没有定下来的“皇位”。
康熙最早立的是太子胤礽,两次被废,朝野震动。
之后到底该传给谁?没人知道。
或者说,知道的人,不敢说。
十三子胤祥,那会儿几乎是“宫中隐人”。
康熙五十年到六十年之间,档案里几乎没他的名字。
不是没事做,而是根本没人提。
其他皇子来来往往、领差勤王,唯独他像被从记录里抹掉了。
这事儿很奇怪。
康熙是出了名的“爱写”,大到国事小到宫女搬寝,他都要留字纸条。
可惜,关于胤祥的记录,像是被人摘了档。
再说十四子胤禵。
这位可不一样,那时候正带兵在西北,身份是“大将军王”,用的是天子旗号,连出巡时百姓都要跪迎。
谁都以为,老皇帝是把皇位留给他了。
可谁也没想到,康熙一病不起,口头传位时只让隆科多一人听见,说的是——“传位于四子”。
问题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康熙驾崩的第二天,雍正登基。
紧跟着,胤禵的信被截了,人也被押回京。
信里写了什么没人知道,写信的人在哪儿也没人再提。
更奇怪的是,胤禵原名“胤祯”,雍正一登基就给他改了名。
满文里,“胤禛”(雍正)和“胤祯”几乎一样。
这改动,怎么看都不像是顺口一改。
那时候的北京,表面上风平浪静,宫里却风声鹤唳。
雍正的第一批政令不是改革,而是“清档”。
他要知道谁留了康熙的密信,谁写了胤禵的奏折,谁在背后说了什么话。
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个“消失”十年的胤祥出现了。
封号:和硕怡亲王。
管户部,管军机,几乎什么都管。
他不是随机被选上的。
康熙临终前的某天,有人悄悄从西北回来,有人悄悄进了内廷,有人悄悄带出了一封“未署名”的手谕。
只是这些事没有档案,没有诏书,也没有旁证。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胤祥的“复出”和雍正的“登基”是同时发生的。
他们之间的信任,不是靠血缘,是靠某种“经历过的事”建立起来的。
雍正在日记里说胤祥是“宇宙全人”,这话听起来夸张,但不是随口说的。
那种语气,像是感谢,也像是补偿。
再来看朝局。
雍正一上台,便设立“军机处”,裁减内务府、整顿税制、打击贪腐,几乎每一项政令都直指康熙末年积下的病根。
他不是来坐享其成的,是来“重做一遍”的。
可即便如此,他仍旧被民间称为“夺位皇帝”。
甚至几十年后,他的墓被盗时,盗墓贼都说:“这皇帝心虚,连葬在东陵都不敢。”
其实不只是民间。
朝中也有不少人,始终不服。
雍正接连下旨,解释传位合法性,引用满文遗诏、公文、口述记录,甚至让辽宁博物馆公开展出康熙的遗诏副本。
可问题是,那份遗诏不是康熙亲笔写的,是隆科多等人事后“补写”的。
这个事儿,永远说不清。
而说起来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胤禵。
他曾是康熙最信任的皇子,带兵打仗、平定西北,连皇帝都叫他“十四弟王”。
可雍正登基后,他被贬、被禁、被管制,死后也没恢复原名。
那个“胤祯”这个名字,从此在皇家档案中消失了。
从头到尾,他没出一句怨言。
只是后来,他写过一首诗,读来沉静,却透着寒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见归。”
再说回胤祥。
雍正死后,他也没活多久。
死时年仅四十五岁。
可他留下的,是一个“副皇帝”的位置,一套被雍正信任到极致的政务体系。
乾隆登基后,依然沿用了他当年主持的军机制度。
只是,没人再提他消失的那十年。
清西陵的地宫里,雍正陪着的是自己母亲,而不是康熙。
那块风水宝地,是他亲自选的。
他说,东陵地气太湿,骨骼不安。
可谁知道,那是怕见父亲,还是怕自己那段经历被埋藏不住。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胤禵“胤祯”。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孙文良,《清朝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陈垣,《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80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华书局,1996年。
辽宁省博物馆,《康熙皇帝遗诏展览图录》,2013年。
来源:黜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