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单纯发放宣传资料到上门“面对面”普法,从群众遇纠纷“四处跑”到服务队“主动办”,从法律求助“找不到门”到法治服务“送上门”……今年4月,新绛县司法局启动“进村入户送法 聚力惠民解纷”法治服务全覆盖工作,整合9支镇级、163支村级法治服务队共172支队伍以“常
从单纯发放宣传资料到上门“面对面”普法,从群众遇纠纷“四处跑”到服务队“主动办”,从法律求助“找不到门”到法治服务“送上门”……今年4月,新绛县司法局启动“进村入户送法 聚力惠民解纷”法治服务全覆盖工作,整合9支镇级、163支村级法治服务队共172支队伍以“常态化摸排+每周五集中化解”的模式,变“群众上门找服务”为“服务上门找群众”,让矛盾在基层化解、服务直达群众心坎。
县级统筹:织密三级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法律服务不能‘悬在空中’,必须沉到基层、扎进民心。”为破解基层法治服务“最后一米”梗阻,新绛县司法局创新构建“县统筹、镇牵头、村落实”三级法治服务体系,172支法治服务队如同毛细血管延伸至全县每一个行政村和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专业法治服务。
县级层面筑牢“专业根基”。该县司法局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建立行业法治服务人才库,实行“按需调配”机制——哪个村(社区)有复杂纠纷,哪个领域有专业需求,人才库就及时抽调力量“精准支援”,确保服务队伍“专业够硬、力量够足”。
镇级层面扛起“中坚担当”。围绕复杂纠纷化解和专业法律服务需求,组建“司法所长+专职调解员+值班律师”9支镇级法治服务队,既统筹辖区法治服务资源,又承接村级难以化解的“硬骨头”纠纷,成为连接县与村的“桥梁纽带”。
村级层面织密“末梢网络”。以“村(社区)法律顾问+2名至3名民调员+3名至5名法律明白人”为标配,组建163支村级法治服务队,实现全县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让法治服务在村口、家门口“随时能找、随时能办”。
“不仅要把队伍沉下去,更要把服务做到位。”新绛县司法局局长徐文耀介绍,为让服务不走过场,全县推行“三级过滤”纠纷化解机制:法律明白人日常走村入户摸排矛盾隐患,民调员对简单纠纷“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复杂案件由“司法所长+律师+行业调解员”联席会商攻坚,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普法宣传更重“精准滴灌”。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承包、婚姻继承、老人赡养等热点问题,该县司法局编制“法治宣传手册”,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商铺农户、社区广场,用方言和案例讲法律,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纷靠法”成为群众共识。为保障工作落地见效,县司法局从组织、管理、考核、宣传四方面强化支撑,同时明确服务频次:镇级服务队每周至少深入1个村(社区)开展集中服务(原则上周五开展),村级服务队日常常态化开展工作,确保全年每个村(社区)至少一次“定制化”法治服务,做到“服务不缺位、需求有回应”。
镇级牵头:聚焦复杂纠纷,彰显中坚力量
“王所长,这起租房纠纷村里调解了好几次没成,还得请你们来帮忙!”不久前,龙兴镇侯庄村村干部拨通了龙兴司法所所长王素珂的电话。龙兴镇镇级法治服务队负责27个村和10个社区的工作,这里正是全县镇级服务队“中坚担当”的生动缩影。
每周五,王素珂都会带着所里的专职调解员和值班律师进村入户。“先跟村干部对接摸情况,再带着‘药方’去调解。”她最初计划“一周走一村”,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复杂纠纷“一周解决不了”。于是,王素珂针对棘手纠纷会多跑几趟、反复调解,直到矛盾化解再转战下一村。截至目前,这支服务队已走访17个村(社区),成功调解9起复杂矛盾。
龙兴镇的法治服务力量有“固定后盾”。按照县司法局安排,龙兴司法所与山西碧帆律师事务所结对,律所4名律师轮流参与服务,遇到复杂纠纷时可随时“组团会诊”,确保法律服务“专业不掉线”。
“多亏你们来得及时,终于把这件事情帮我解决了!”回忆起不久前的仓库租赁纠纷调解,甲某仍感慨不已。今年,甲某在侯庄村租了一间仓库卖日用品、蔬果,可上级供应商突然断货,表示不干了,他也不得不终止生意。生意不干了,仓库自然也不需要租了,就想着提前解除租约要回剩余租金。房东这里却犯了难:“租约签了一年,你这突然说不租就不租了,我找不着下家,我的损失该怎么算?”
双方争议焦点在6000元租金差价上。村干部调解多次,房东退让了一步,同意退2000元。僵持不下时,王素珂带着律师和专职调解员上门了。了解到甲某夫妇因此事多次争吵,房东心软了:“别吵了,我再多退1000元,总共退3000元!”可甲某妻子觉得未达预期。
律师仔细查看合同后发现“漏洞”,合同未约定提前解约条款,之前房东退还房租转账时附带“账清”二字,甲某也回复收到。“真要打官司,这3000元未必能拿到,诉讼周期还长。”律师耐心释法,王素珂也劝道:“房东已经让步了,见好就收才能避免更大损失。”最终,双方当场达成协议,房东转款、甲某收款,纠纷画上句号。
“镇级服务队啃的都是‘硬骨头’,像继承、债务这类法律性强的纠纷,必须专业力量介入。”王素珂说。除了调解纠纷,普法宣传也是镇级服务队的“重头戏”。针对农村彩礼纠纷多发问题,她组织拍摄《彩礼退还》短视频,用案例解读,让村民一看就懂;邀请律师讲解“婚姻继承知识”,把晦涩法条变成“身边故事”,教村民遇纠纷“依法说理”。针对社区老年人易受骗问题,服务队专门开“防诈骗讲座”;针对村里土地纠纷多的情况,专职调解员耿小会——这位曾在土地站工作的“老专家”,还上门宣讲征地政策,助力省道征地工作顺利推进。
村级落实:扎根田间地头,守好服务末梢
作为城中村,龙兴镇西关村有2400余名村民、2万多流动人口,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频发,4名法律明白人、5名人民调解员组成的村级法治服务队,成了基层矛盾的“第一过滤网”。
“村里发生的多是一些小矛盾,我们要及时介入,把问题解决在早、化解在小。”法律明白人王保权说,村级服务队实行“日常摸排+即时调解”:法律明白人和网格员走街串巷,发现下水道堵塞、宅基地界限不清等隐患及时介入;民调员接到线索后,联合村干部上门调解,力争“小事不出村”。
前段时间的一场大雨,让西关村一处下水道被堵。王保权带人扒开下水道,发现里面塞满了杂物,排查后锁定村中一名宰牛户。起初宰牛户不承认,王保权带着调解员一次次上门:“你看这水排不出去,邻居家都受影响,咱做生意也得讲邻里情不是?”几番劝说下,宰牛户终于同意承担管道维修的材料钱和工钱,问题迎刃而解。
宅基地纠纷是西关村的多发矛盾类型。村里有户村民盖房打地基时,王保权带人拿着宅基地证现场比对,发现实际占地面积比证上多了,当即劝说:“现在多占一点,等房子盖起来,邻居投诉、上级查处,最后还得拆,得不偿失!”在服务队和村干部的劝说下,这户村民主动退出多占面积,避免了后续更大纠纷。
“村级能解的就地解,解不了的及时报。”对于村级啃不动的“硬骨头”,服务队会第一时间上报镇级请求支援。不久前,龙兴镇段家庄村一起借款纠纷就上演了“村报镇接”的联动协作。
多年前,该村村民李某做生意缺钱,向好友借钱,好友没钱就帮他从银行贷款30万元。后来李某生意失败,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两人从好友变成“仇人”。村级服务队调解多次无果,村干部立即上报龙兴司法所。
王素珂带着山西碧帆律师事务所主任师振明等人赶到村里。“人家在你最难时帮你贷款,现在不还钱既伤感情也违法。”师振明先给李某“讲情理、明法律”,又了解到李某在大路边有处可作门面房的宅基地房屋,提议:“用这房子暂时抵押,实在还不了就协商过户给朋友,既保朋友情分也守法律底线。”最终,李某认识到错误,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一场持续多年的纠纷终于化解。
“农村是法治服务的薄弱区,村民法律意识弱、服务渠道少。”师振明说,律所4名律师轮流进村,不仅调解纠纷,更带着“法治菜单”搞普法:针对婚姻家庭、宅基地等高频纠纷,摘录法律知识点结合案例讲;给企业讲合同审查和“用工规范”,给劳动者讲权益保护……把法律条文变成“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指南。
“不仅要送法上门,更要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徐文耀表示,截至目前,该县法治服务队已开展送法服务50余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20余起。下一步,新绛县将持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172支法治服务队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法治驿站”,用更实的服务成效为平安新绛、法治新绛建设注入动力,让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记者 南 辽 张君蓉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