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的硝烟中,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科学事业遭遇狂风骤雨。中国科学家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成都科协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系列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的中国科学印记,延续那段穿越烽火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的硝烟中,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科学事业遭遇狂风骤雨。中国科学家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成都科协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系列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的中国科学印记,延续那段穿越烽火的中国科学力量。
“第21兵工厂”
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5201名职工
设有多个分厂
拥有各种机器设备4744部
能生产20多种武器弹药的大型兵工企业
而这座兵工厂的厂长就是李承干
被誉为中国兵工界的“国宝”
李承干
1888年—1959年
兵工专家,1927年进入金陵兵工厂工作,自此投身兵工事业,是中国现代史上知名的爱国兵工实业家。“九一八”事变后直至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他使金陵兵工厂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获称中国兵工界的国宝。
临危受命,实业救国
李承干于少年时期接受新学教育,立下实业报国之志。1905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辛亥革命爆发,李承干果断辍学回国投身革命,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才又返回日本继续学业。1913年,李承干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电气工学科,1916年7月毕业,在工场实习一年多后,于1917年底回国。回国后,他先后在湖南省长公署、湖北汉阳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学校等单位任职。北伐胜利后,1927年5月,李承干进入金陵兵工厂工作,由此开启为中国兵工事业奋斗的征程。
金陵兵工厂大门
金陵兵工厂前身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是国内最早引入西方技术的兵工厂之一。1931年,年轻的李承干被任命为金陵兵工厂厂长。作为兵工专家,他大力革除兵工厂积弊,引进新设备、研发新技术,奋发图强。短短五年,这家在兵工市场几近衰败的旧实业,摇身一变成为能与泛滥的外国军火相抗衡的兵工名厂。
浴火奋战,科技报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军需补给成为关键。8月15日,日军轰炸南京,妄图摧毁中国的“军需工业中心”。为成为长期抗战的坚实后盾,金陵兵工厂开始内迁。李承干带领全厂职工齐心协力,抢拆抢装抢运,将全厂5000吨设备,通过轮船、火车、汽车、木船运至重庆。金陵兵工厂更名为第21兵工厂。建厂复工后,第21兵工厂成为大后方最大的“武器弹药库”。在抗战的八年里,它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仅步枪,每月产量就能装备一个师。
运送设备器材的船只
为躲避日军轰炸,新厂选址在隐蔽山区。为做好长期抗战准备,李承干组织建设大型隧道和山洞厂房。仅1940年至1941年间,21兵工厂就遭轰炸14次。每次轰炸后,李承干不顾危险,率先抢救伤员、抢修设备。他这种不屈服的精神激励着全厂职工,复工后的兵工厂日夜赶工,冲击声、锻造声震天动地,兵工产量不降反增。1938年至1945年间,21兵工厂生产各种枪支32万余支(挺),炮弹近400万颗。
国宝风范,精神丰碑
抗战时期,李承干专注于武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改进工作。他与枪长工程师携手,对汉阳式步枪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设计并制造出新式中正式步枪。这种步枪在枪筒质量、瞄准及击火性能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旧式步枪,穿透性更是强于日本制造的三八式步枪。批量生产后,中正式步枪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军队广泛使用的武器。
之后,21兵工厂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性能大幅提升,与进口产品质量不相上下,李承干称其为“空前一最大之改革”。同时,新设计制造的12厘米迫击炮和炮弹,最大射程达2800米,重量比进口同类产品轻一半,是李承干所追求的“攻守战之利器”。这些改良后的武器试制成功后,便加班加点紧急生产,源源不断运往抗日战场。
第21兵工厂制备的武器
李承干为人清正勤俭,对职工关怀入微,还为前线将士和社会救济捐款。鉴于他在抗战中的重大贡献,李承干与21兵工厂多次受到国民政府重大嘉奖,而他将奖金全部奖励给“工作努力之员工”。
李承干站在广场上带领员工唱厂歌
抗战胜利后,李承干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向兵工署提出兵工厂与钢铁厂合并的设想,期望兵工厂能兼顾民用生产,造福民生。1947年,李承干不满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毅然辞去兵工厂厂长职务,以兵工署副署长身份赴美考察工业。1948年回国后,他担任南京永利化工公司协理兼厂厂长。南京解放前夕,李承干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护厂保产斗争,拒绝将工厂迁往台湾。之后,他前往北平,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开国大典。1955年,国家计量局成立,李承干担任首任局长,成为新中国计量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来源: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