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我国 18-35 岁人群日均膳食纤维仅 11.8g(不足标准一半),71.4% 消费者选茶饮优先看 “减糖 / 无糖”—— 健康需求倒逼行业从 “拼口味” 转向 “拼健康”。
当茶饮从“解渴尝鲜” 转向 “看纤维、查 0 糖、选植材”,2025 年茶饮市场已进入 “健康竞速” 新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 18-35 岁人群日均膳食纤维仅 11.8g(不足标准一半),71.4% 消费者选茶饮优先看 “减糖 / 无糖”—— 健康需求倒逼行业从 “拼口味” 转向 “拼健康”。
头部品牌已抢先突围:沪上阿姨“羽衣火龙果高纤瓶” 单周卖 200 万杯,喜茶 “羽衣纤体瓶” 带火羽衣甘蓝(原料份额从 5% 升至 55%),奈雪 Green 轻食店订单环比涨 300%。
接下来,我们拆解推动茶饮健康化的5大核心方法论,看品牌如何从原料、技术、供应链破局,抢占千亿增量。
添加功能性膳食纤维,
打造“每日健康 +” 新范式
根据《中国现制茶饮膳食营养升级白皮书》显示,我国 18-35 岁群体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仅 11.8g,远低于每日 25-30g 的健康标准。
这一现状为茶饮品牌带来了机遇,不少品牌开始通过在茶饮中添加膳食纤维,满足消费者日常膳食营养补充需求,实现 “一杯茶饮,健康加倍” 的产品定位。
膳食纤维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便秘、调节血糖血脂等健康价值,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其中,沪上阿姨是通过茶饮加膳食纤维提升产品健康属性的典型代表。
今年,沪上阿姨基于此进行全面升级,推出了 1000ml 规格的羽衣火龙果高纤瓶,其富含 11.9 克膳食纤维,能满足成人每日 35%-45% 的膳食纤维需求,这一含量相当于 81 颗西梅或 1 斤西芹的膳食纤维含量 。
其具体操作可总结为三点:
一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原料,如羽衣甘蓝、红心火龙果、草莓等,并通过科学配比提升每杯茶饮的膳食纤维含量;
二是开发“每日健康 +” 产品系列,明确产品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及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比例,增强产品健康可视化;
三是将现制茶饮的工艺与原料巧妙结合,平衡口感和健康价值,避免因追求健康而牺牲产品风味。
除沪上阿姨外,茶乙己品牌也致力于通过打造富含膳食纤维的产品,提升自身健康属性。
该品牌创立于 2020 年 5 月,长期秉持 “全球健康茶饮引导者,让世界年轻人喝上健康茶” 的品牌愿景,始终以自然、健康、创新的三大核心理念,通过科学配比的革新,打造具有颜值、口感和健康属性的差异化产品。
例如在今年的产品研发过程中,茶乙己优化了配方,引入了膳食纤维范畴内的抗性糊精,与997-L阿拉伯糖形成独特的“神纤组合”,集成低升糖、高纤维等多重属性,不仅可以调节血糖、血脂,在体重管理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力。
目前,茶乙己已成为全业内首个实现全线产品使用富含膳食纤维的 99GL 阿拉伯糖的品牌,其每杯标准糖产品单杯可提供约 7.47 克膳食纤维,显著超过国际标准中 100ml 大于 3 克的标准,为 “好喝、健康、亲肤” 的产品健康策略提供了鲜明样本。
此外,康师傅冰红茶在今年也推出了主打“减糖不减痛快” 的低糖高纤红茶产品。该产品通过 “一减一增” 的方式提升健康属性,“减” 即糖分直降 50%,但仍保留了酸甜口感,做到好喝且低负担;“增” 则是增加了膳食纤维,每瓶膳食纤维含量大于等于 5.5 克,可满足人体每日所需膳食纤维的 60%。
通过减糖与增膳食纤维的组合拳,这款新品很快赢得了众多健康人群的喜爱。
奈雪的茶推出的“瘦瘦小绿瓶”,其海报上也有 “富含膳食纤维”“超级植物” 等介绍 。
这种 “膳食纤维 + 茶饮” 的方式,让茶饮的健康概念变成了每日所需,不仅精准匹配到细分人群,还将健康变得更加可量化,融入了日常生活场景。
茶饮添加功能性膳食纤维的“每日健康” 范式,本质是通过科学配比解决国民营养缺口,用场景化设计匹配高频场景需求,以标准化建设打破同质化,为行业开辟健康升级和商业增长的双重逻辑。
未来,融合全谷物、益生菌等元素的营养矩阵,可能会进一步扩展茶饮的健康边界,推动茶饮从娱乐消费品转型为日常营养补充载体。
采用无糖与减糖技术,
满足控糖人群健康需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瓶装冰红茶,还是现制奶茶、果茶,众多茶饮品牌大多以高糖配方为主,凭借浓郁甜味吸引消费者,俘获了大批茶饮爱好者。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大众健康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过量摄入糖分,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潜在健康风险。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对茶饮的需求发生转变,更倾向于减糖产品。
《2025 中国瓶装冰红茶饮料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在冰红茶领域,71.4% 的消费者将 “减糖 / 无糖” 标签视为选购冰红茶的首要考量因素,82.9% 的用户明确偏好低糖或无糖配方。
与此同时,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健康中国行动 — 合理膳食行动》等,对食品饮料的含糖量标识进行规范,严控含糖饮料消费,引导行业向健康化转型。
在健康需求与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下,不少茶饮品牌纷纷通过减糖、去糖的方式,加码低糖、无糖茶饮市场。
星巴克曾对 1600 余名受访者展开调研,结果显示,31% 的消费者因担忧糖分带来的健康负担,对选择饮品有所顾虑。
顺应这一趋势,今年年初,星巴克以无糖风味的浓姜为基底,推出玫瑰 20 与茉莉 100 等无糖系列咖啡,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4 月,星巴克进一步加码无糖咖啡布局,将原有风味糖浆拆分为 0 糖的风味饮料浓浆与独立的原味糖浆,还新增了 0 热量代糖(含源自植物的甜菊糖苷与罗汉果甜苷),升级出 “真味无糖” 系列,为消费者在甜度选择上提供了更多可能。
早在去年,霸王茶姬和喜茶便已着手布局低糖、无糖茶饮。
去年 6 月,霸王茶姬上线产品 “身份证” 碑贴,将一杯茶饮的热量直接打印在杯子上,让消费者对热量清晰可见;随后,又公布产品的 GI 值,将健康理念落实到每一处细节。
同月,喜茶则推出“慢糖” 概念,并上架加 “慢糖” 的多肉葡萄。该产品将常规调控糖浆替换为阿拉伯糖与蔗糖定制配比而成的低 GI “慢糖”,在接近 “自然甜” 感、不损风味的同时,让升糖更缓、负担更轻 。
不仅如此,自 5 月 17 日起,喜茶宣布全线水果茶 “真 0 卡糖” 免费,降低消费者获取健康水果茶的门槛;后续,还将推出采用 0 糖、低糖新原料、新配方制作的减糖果茶产品,全方位探索果茶控糖。
今年,霸王茶姬持续推进健康化进程,如在 7 月宣布在超 2000 家门店投入使用全新基底产品 “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实现原叶鲜奶茶系列产品 “0 奶精、0 植脂末、0 氢化植物油”,解决消费者对健康的担忧 。
如今,众多茶饮品牌在产品研发中,开始争相测试一款名为“阿洛酮糖” 的代糖,它被称为 “史上最完美代糖”“超级代糖”。
从口感方面来看,阿洛酮糖甜度达到蔗糖的 70%,却巧妙规避了赤藓糖醇的 “清凉感” 和甜菊糖苷的 “后苦味”,与蔗糖和果糖的口感最为接近,极大程度解决了减糖过程中茶饮醇厚感缺失和风味失真的两大痛点。
制作过程中,阿洛酮糖遇热会产生美拉德反应,能让 0 卡糖产品拥有类似 “现熬糖浆” 的视觉诱惑力。
在糖分及健康功效上,阿洛酮糖的热量只有蔗糖的十分之一,经肠道吸收后几乎不发生代谢、不提供热量,还能降低小肠对葡萄糖、果糖等糖类的吸收速率,对有减肥、控糖需求的人群具有一定保健效果。
目前,虽然茶饮品牌对阿洛酮糖的应用还处于测试阶段,但预计历经一两个月后,消费端便能看到首批添加阿洛酮糖的茶饮产品上市。
超级植物成新宠,
健康赛道潜力无限
在茶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众多茶饮品牌为求创新突破,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超级植物”,意图在健康茶饮领域开拓出全新的增长点。一时间,超级植物成为茶饮行业炙手可热的新元素,掀起了一场健康茶饮的变革浪潮。
那么,究竟什么是超级植物呢?所谓超级植物,是指那些营养密度极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类有益健康成分的超级食物。
常见的超级植物涵盖绿叶蔬菜、浆果、坚果、种子、牛油果、豆类和甘薯等。在茶饮赛道中,羽衣甘蓝堪称“头号选手”。
每 100 克羽衣甘蓝含 4.1 克膳食纤维,是圆白菜的 3 倍;维生素 C 含量高达 63 毫克,远超西兰花;其丰富的钾、镁元素更是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这种被称为 “减脂蔬菜之王” 的超级植物,热量仅 30 大卡 / 100 克,完美契合当代人 “低卡高营养” 的饮食需求。
除了羽衣甘蓝,紫苏、红菜头、小麦草等植物也纷纷“出道”。紫苏早在宋代就被宋仁宗钦定为 “天下第一饮”,《本草纲目》记载其 “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如今通过茶饮创新重焕生机;红菜头则凭借每 100 克含 1 毫克铁的优势,成为 “美颜茶饮” 的核心原料。
这些植物自带的健康标签,让茶饮从 “甜蜜负担” 摇身变为 “健康刚需”,精准击中了当代人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痛点。数据显示,我国 18-35 岁群体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仅 11.8 克,不足推荐量的一半。
基于这些超级植物所具备的高营养、高健康属性,不少茶饮品牌瞅准时机,投身于健康茶饮的研发。2024 年下半年,“超级植物茶” 的热潮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众多品牌纷纷跟进。
率先发力的喜茶,以绿妍茶汤为基底,搭配羽衣甘蓝、奇亚籽等超级植物,并巧妙加入苹果和柠檬汁增添水果香气,成功研发出热量仅 115 大卡、富含膳食纤维的 “羽衣纤体瓶”。
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不到半个月便斩获千万销售额,甚至出现断货情况。后续,喜茶又将新鲜苦瓜、羽衣甘蓝、红富士苹果、黄柠檬等鲜榨成果汁,融入经典绿妍茶汤,推出“去火纤体瓶”,同样收获了千万杯的销量佳绩。
紧随其后,沪上阿姨等品牌也积极入局。今年,不少连锁咖啡品牌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将超级植物与咖啡相融合,推出特色产品系列。
比如挪瓦咖啡创新推出红菜头、紫甘蓝等超级果蔬系列咖啡,并采用店中店模式,拓展健康咖啡的市场边界;天好咖啡将番茄汁与美式咖啡结合,研发出独具风味的番茄美式;古茗则把羽衣甘蓝、黄柠檬、凤梨融入美式咖啡,推出售价 18 元的青提果蔬美式,广受好评。
各大连锁茶饮和咖啡品牌在研发超级植物茶时,存在诸多共同点。在原料选取上,常将超级植物与水果搭配以丰富风味。
像喜茶的“羽衣纤体瓶”,将羽衣甘蓝与奇亚果、苹果、柠檬等水果香气融合;奈雪的三款鲜果茶,采用黑枸杞加葡萄、羽衣甘蓝加奇异果等组合方式。
如此搭配原因有二:一是不同水果口感各异,与超级植物搭配能创造出丰富的口感层次;二是两者结合可使营养成分更全面,实现营养互补与强化。
在卖点方面,着重凸显健康功效,强化产品的营养价值。喜茶在包装上清晰标注“膳食纤维含量占每日需求 35%-45%”,将专业数据转化为消费认知;奈雪通过 “一杯羽衣甘蓝茶≈300 克西芹” 的类比,让营养成分更易感知,让茶的 “0 糖 0 能量” 标签更是直接击中控糖人群痛点,连续多月稳居电商茶饮 TOP3。这种 “量化健康” 的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决策门槛。
供应链方面,深入种植基地,扎根品质核心,让超级植物茶稳定供应。喜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自建种植基地,实现羽衣甘蓝零农残种植,通过 800 项农残检测把控品质;茶百道在福建投建 5000 吨产能的茶叶基地,92% 门店实现原料次日达,保障超级植物的新鲜供应。正如行业观察所言:“流量会褪色,唯有品质能扎根”,供应链的深耕让健康概念不再是空谈。
尽管超级植物茶从推广至大热不过短短半年到一年时间,但未来仍有广阔的增量空间可供挖掘。
原料端:挖掘洛神花、木姜子等本土药食同源草本,兼顾文化传承与差异化;引入马黛茶、巴西莓等国际超级植物,拓展口味;像喜茶通过订单农业、自建基地及 GAP 认证,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
产品形态:突破液态局限,参考“纤体瓶” 思路,规划植物基冰淇淋、烘焙点心等跨界产品,打造 “早 C 晚 A” 全场景方案。
消费场景:精准开发细分产品,如餐后解腻的“去油纤体瓶”、运动补给的电解质植物饮、职场所需的抗疲劳护眼茶。
总体而言,未来超级植物茶的发展核心在于,从打造爆款单品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角色,以此构建更深的品牌护城河,拓展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在健康消费的大趋势下,超级植物茶有望引领茶饮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与美味兼具的选择。
强化天然营养,
科学配比提升产品价值
我们上述提到沪上阿姨发布的《中国现制茶饮膳食营养升级白皮书》就指出,在 18 - 35 岁人群中,普遍存在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这无疑为茶饮的营养升级指明了方向。
当下,许多茶饮品牌开始通过科学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借助科学配比和先进工艺,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健康功能,这已成为茶饮升级的重要趋势。
这里所说的科学配比,包含两个关键概念。
其一,是基于大数据深入分析消费需求,结合营养学原理,科学搭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确保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口感需求的同时,也能为其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其二,则是运用低温萃取、真空萃取等先进技术,最大程度保留茶叶本身的营养成分,同时借助智能制茶设备实现精准制作,保障茶饮中各营养元素的稳定性与均匀性。
例如,霸王茶姬的茶萃集技术,通过压力闪萃获取浓缩茶汤;喜茶则利用智能抽茶机,依据原料特性分区控温储存,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与品质。
基于此,今年 6 月,奈雪的茶官宣进入茶饮 5.0 轻养低负担时代,首次提出 “营养食材 + 新鲜现制 + 低卡控糖” 的轻养健康公式,并围绕这一理念对品牌进行了深度革新,还推出了 5.0 轻养鲜果茶概念。
该概念下的茶饮不仅要口感出色,还需满足营养丰富、新鲜现榨、低卡控糖以及选用超级食材这四大标准。为此,奈雪的茶从产品、品牌视觉、店型这三个维度展开升级。
在产品层面,其“鲜果茶不加糖,天然营养 + 计划” 严格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遵循 “营养食材 + 新鲜现制 + 低卡控糖” 的轻养健康公式。每一款产品至少选用三种绿色食材,确保能为消费者补充三种以上的关键营养元素。
以其蔬果酸奶昔系列中的“66 颗蓝莓桑葚酸奶昔” 为例,这款产品添加了蓝莓、桑葚、树莓以及富含千亿活菌的酸奶等多种营养食材。
其中,桑葚和蓝莓富含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搭配酸奶有助于促进花青素的吸收,酸奶还能补充蛋白质,有益肠道健康。
在品牌视觉方面,奈雪的茶全面焕全面焕新为NaiSnow的雪花图案融合了“N自然、A艺术、I想象”的品牌理念。
店型方面,今年 3 月,奈雪的茶首次推出全球首家轻饮轻食店 ——“奈雪 Green”。截至目前,奈雪 Green 轻食店已在北上广深等地成功落地 30 余家,为消费者提供全时段的健康饮食选择 。
融合药食同源理念,
创新传统养生茶饮
“茶 + 康养” 已成为 2025 年茶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新赛道。据《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 “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茶饮品牌通过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深度碰撞,实现了从 “农产品” 向 “健康解决方案” 的跃迁。
1、在健康生活理念日益普及的当下,饮品市场迎来新变革。养生茶饮作为健康生活的新宠,展现出千亿市场的广阔前景。
近期,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养生茶饮行业现状研究及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达到 411.6 亿元,同比增长 27.3%,预计 2028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高达 1189.5 亿元。
养生茶饮,主要指以含有中药药材或以药食同源的原料制成,具备养生保健功能的茶饮。当下,该品类涵盖袋泡茶类、固状膏体类、瓶装饮料类、冲泡粉末类以及门店现制类。
在此背景下,近些年中药茶饮概念也逐渐走红,并催生出了许多主打“中药奶茶” 的专卖店,其中有些品牌还发展出了一定的规模,如陆藜・开了个方子、椿风、茯灵记、允上有方茶等。归纳这些“中药奶茶” 品牌,可发现诸多共性:
定位上,均紧抓“养生” 核心,主打养生概念。如 “开了个方子” 定位为融合草本食材与时令果蔬的 “东方养生饮”;“青楠・五味茶” 更将养生具象化,店内显眼处悬挂 “药食同源”“顺应时令养生” 标语,设专区陈列肉桂、大枣等养生食材,让顾客直观感受养生理念。
产品上,以药食同源原料融入奶茶,赋予养生功能。针对熬夜人群,部分品牌将人参、枸杞等融入奶茶,推出“熬夜大补水”“蜂王浆熬夜水”;针对上火问题,则用菊花、金银花等研发 “清火珍珠奶”。
场景营造上,装修融入中药元素,打造“类药店” 氛围。例如 “椿风” 结合新中式茶馆与老字号药铺风格,以原木色调、黑陶器皿营造古朴感;部分品牌还在店内摆放药材、药罐、药柜及穴位图,强化中药氛围。
今年,中药茶饮依旧有市场。据相关报告预测,2025 年中国养生茶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 亿元关口,其中中药茶饮作为重要细分品类,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
2、在中药养生领域,今年茶饮品牌的探索更趋深入,从原料挖掘、配方创新到文化赋能,实现多维度突破。
其一,深挖地域地道食材,打造特色养生茶饮。
品牌依托各地药食同源资源,将地域特色与养生需求结合,开发差异化产品。靖州有“中国茯苓之乡” 之称,当地企业推出 “茯灵记” 养生茶饮,还拓展出茯苓面、茯苓糕点、茯苓面膜等衍生产品,形成 “一材多用” 的健康产品体系。
杭州丁兰街道皋城村以本地 “皋城绿茶” 为基础,搭配桑叶、桑葚、决明子、荷叶等药食同源本草,推出应季凉茶,既有绿茶清爽,又有本草清热解暑功效,成为当地夏日消费热门。
其二,结合应季养生理念,动态调整产品配方。
品牌遵循“顺时而食” 的中医养生逻辑,据季节气候优化产品配方,使养生需求与季节精准适配。2025 年秋冬,养生茶饮品牌集中推应季新品,围绕 “草本果韵”“山野来信”“真鲜果茶”“暖冬甜品” 四大系列发力。
如用云南深山树番茄搭配陈皮制成暖饮,以福建龙眼肉混合生姜打造驱寒茶饮,借地域特色食材强化季节适配性,部分单品上市首周销量突破 10 万杯,成为秋冬养生爆款。
其三,布局复方茶饮研发,强化产品功能属性。
政策突破为复方养生茶饮带来机遇:2025 年 8 月,国家卫健委允许当归、黄芪、灵芝等获批食药物质标注传统健康益处,启动复方配伍试点,允许天麻 + 铁皮石斛、黄芪 + 薏米等组合备案开发功能产品。
在此背景下,茶饮品牌加速复方茶饮研发。某品牌推出 “气血双补茶”,以黄芪、当归为核心,搭配红枣、桂圆调和口感,标注 “传统用于补气养血”,在 35-45 岁女性群体中复购率达 38%;另有品牌研发 “祛湿健脾茶”,将薏米、茯苓、芡实科学配伍,针对久坐人群推出,单月销量突破 50 万杯。
其四,在空间氛围与品牌文化打造上,中药茶饮品牌注重中医文化的沉浸式融入。
新乡“新茶乡” 茶饮品牌,产品命名分 “山川地理”“城史物语”“节气时养” 三大系列,“太行润雪”“百泉清露” 呼应当地景观,“比干饮”“太公茶” 融入历史典故,杯身印《本草纲目》记载,让消费者感受中医药文化底蕴。
九芝堂旗下 “草本非茶” 品牌以古典词牌名命名产品,如 “如梦令”“点绛唇”“踏歌行”,搭配新中式水墨风包装,传递 “东方养息” 理念,门店设本草展示区,陈列茯苓、黄芪等原料并标注功效,强化消费者对中药养生的认知。
其五、品牌聚焦特定人群需求,开发精准定位的养生茶饮。
陆藜・开了个方子推出“功能疗愈系列”,针对不同场景设专属方案:针对熬夜人群的 “清肝明目茶”(含枸杞、菊花、决明子),针对儿童积食的 “健脾消食茶”(含山楂、麦芽、茯苓),针对女性经期的 “暖宫调经茶”(含生姜、红枣、桂圆)。
每个单品标注适用人群与核心功效,精准触达细分需求,该系列上线半年占品牌总销量的 45%,成为核心增长品类。
小结:
从沪上阿姨靠“高纤瓶” 单周狂揽 200 万杯,到喜茶用羽衣甘蓝带火一个原料品类,再到中药奶茶半年抢占品牌近半销量 ——2025 年茶饮行业的 “健康竞速赛”,早已不是简单的概念炒作,而是从原料、技术到供应链的全链路革新。
这5大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其实很清晰:抓准 “18-35 岁人群膳食纤维不足、7 成消费者优先选无糖” 的核心痛点,用 “可量化的健康”(如 11.9g 纤维≈81 颗西梅)降低决策门槛,靠 “差异化原料”(超级植物、药食同源食材)构建护城河,最终让茶饮从 “偶尔解馋的甜饮”,变成 “每日刚需的健康载体”。
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阿洛酮糖等新代糖落地、复方茶饮政策放开、“早 C 晚 A” 全场景产品扩容,这个即将突破千亿的健康茶饮市场,还会冒出更多新玩法。或许未来某天,我们喝的不只是一杯茶,更是一套量身定制的轻养生方案。
你最看好哪种健康茶饮创新?又愿意为“喝出健康” 付多少溢价?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END-
作者 | 小出品 | 餐饮O2O
来源: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