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发生前一个月,身体可能会出现5种疼痛,千万不要忽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8:04 2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让医生都感到棘手的“沉默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胰腺癌在我国的年发病率排名第八,但死亡率却高居前五。

胰腺癌,是一种让医生都感到棘手的“沉默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胰腺癌在我国的年发病率排名第八,但死亡率却高居前五。

更令人警惕的是,它的5年生存率不足1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

很多人对胰腺癌的第一反应是:“我从来没听说谁得过这个病。”但它不是罕见病,只是早期几乎没有典型症状,等到身体真正发出信号,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胰腺癌在发病前一个月,身体可能悄悄发出的5种疼痛信号。如果你或家人出现这些情况,千万别轻视。

胰腺位于腹腔深处,靠近胃、十二指肠和肝脏,是一个长度约15厘米的腺体。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二是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

由于它的位置“藏得太深”,即使长了肿瘤,初期也不会像肝、肺那样容易被发现

而且胰腺癌发展极快,从第一颗癌细胞出现到全身转移,可能只需要几个月。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每年做体检的人,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由“毫无异常”到“确诊晚期”。

虽然胰腺癌早期没有特异症状,但有一种信号最容易被忽略——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疼痛。以下这5种疼痛类型,常在胰腺癌出现前一个月悄然发生。

很多患者在早期都会抱怨“胃不舒服”,尤其是在吃完饭后,上腹部隐隐作痛。有时还伴有恶心、食欲差,这些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是胃炎、胃溃疡。

但如果你发现服用抑酸药、胃动力药效果不佳,甚至反复发作,持续超过两周,那就不能再用“老胃病”来解释了。

因为胰腺头部靠近十二指肠,一旦肿瘤压迫到邻近组织,就会模拟出胃病的假象

胰腺位于腹膜后,靠近脊柱神经。当肿瘤逐渐增大,就会牵拉或压迫到腹后神经丛,引起放射性腰背痛。这种疼痛的特点是:

不是肌肉拉伤那种酸痛,而是一种深层的、持续性的钝痛,有时还会向后背或肩胛骨放射。

患者常常以为是“坐姿不对”“床垫太硬”,但改变姿势、按摩热敷都没有用。要特别警惕这种“不动也痛”的腰背痛,尤其是夜间加重的类型。

这是胰尾或胰体部位肿瘤可能引起的疼痛。由于胰腺横跨于上腹部,一旦肿瘤侵犯局部神经或血管,就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患者有时会形容为“像针扎”“像刀割”。

这种疼痛通常突然而来,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但频率逐渐增加。与心绞痛、胆结石不同,它往往不受饮食影响,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有些胰腺癌患者早期会出现左侧肩胛下区或右肩部的钝痛,类似“肩颈劳损”或“落枕”。但不同的是,这种疼痛与颈部活动无关,按摩或理疗效果也极差。

这是由于癌细胞刺激了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引发牵涉痛,所以疼痛位置与病灶并不一致,容易被误判。

如果肿瘤位于胰头,压迫了胆总管,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伴随黄疸。这种黄疸并不总是“脸色变黄”,而是从眼白开始、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甚至伴有皮肤剧痒

这是因为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此时的腹痛往往位于右上腹,性质为持续性钝痛,且逐渐加重。

因为胰腺癌在早期“伪装得太好”。它的疼痛不像肝癌那样右上腹固定,也不像胃癌那样伴随呕血或黑便,而是夹杂在各种日常小毛病中,甚至每次疼痛都“不一样”。

很多中老年人常年有胃胀、腰酸、肩痛等问题,已经形成“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惯性思维。而这种习惯,恰恰是胰腺癌能“悄无声息”发展的温床。

2022年《中华肿瘤杂志》的一篇回顾性研究指出,在确诊前一个月内,超过64%的胰腺癌患者曾有过不明原因的腹部或背部疼痛,但仅有不到15%的人因此就诊,其他人多认为是“老毛病”。

另一项2023年发表于《临床肿瘤学进展》期刊的多中心大数据研究表明,疼痛发生的时间越早,肿瘤越可能位于胰腺体尾部,而这类肿瘤通常生长速度更快、转移风险更高。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疼痛虽然不是特异性症状,但它是胰腺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引起重视,很多患者仍有机会通过影像学早期发现病灶。

疼痛是否与胰腺有关,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细节:

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且用常规止痛药或胃药无效;

夜间疼痛加重或影响睡眠

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黄疸、大便颜色变浅等其他变化;

疼痛位置不固定,但反复出现在上腹、腰背、肩胛等区域

如果符合以上两项以上,建议尽快进行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必要时可行胰腺肿瘤标志物(如CA19-9)检测,但需结合影像学才能判断。

虽然胰腺癌总体预后较差,但如果能在局限阶段(未转移)发现病灶,通过手术联合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30%以上

尤其是肿瘤体积小于2厘米的患者,术后生存率可达40%-50%,远高于晚期的个位数生存率。

而这些早期发现的机会,往往就藏在一次“不一样的疼痛”中

我们不是提倡“身体一疼就往医院跑”,而是希望大家意识到:疼痛是身体在说话,它不是麻烦,而是线索。

对中老年人而言,尤其是有家族肿瘤史、糖尿病、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任何一次性质改变的疼痛都不应忽视。

比如从偶尔隐痛变为持续钝痛,从吃完饭痛变为空腹也痛,从白天痛变为夜间加重……这些细节,值得被记录、被关注。

日常生活中,可以准备一个“疼痛日记本”,记录疼痛的时间、部位、强度、伴随症状。很多时候,医生就是靠这些线索,才能在“沉默”中找到胰腺癌的蛛丝马迹。

疼痛,不是敌人,而是求救信号。听懂它,也许就是多活五年、十年的关键。

参考文献:

张晓东,李红波.胰腺癌早期症状识别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1):1045-1050.

Li,Y.etal."AssociationBetweenPainPatternsandTumorLocationinPancreaticCancer:AMulticenterAnalysis."临床肿瘤学进展,2023,27(3):221-228.

来源:潇潇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