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需“阴阳异治”,控糖效果更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7:17 1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中医古籍将其归为“消渴”范畴,传统上常按“三消”(上消肺燥、中消胃热、下消肾虚)辨证论治。然而,江西省国医名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贺支支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复杂的代谢紊乱表象之下,核心病

受访专家:江西省国医名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 贺支支

本报特约记者 宋卫国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中医古籍将其归为“消渴”范畴,传统上常按“三消”(上消肺燥、中消胃热、下消肾虚)辨证论治。然而,江西省国医名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贺支支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复杂的代谢紊乱表象之下,核心病机是阴阳失衡。她强调,治疗糖尿病需突破“三消”分型的局限,运用“阴阳异治”进行更精准、更本质的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肾两脏的阴阳失衡关系最为密切。”贺支支认为,脾(太阴)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脾阳不足,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壅滞为湿、痰、浊,导致血糖升高;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虚热内生,亦可耗伤津液。肾(少阴)为人体“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主藏精、主水液。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灼肺胃,导致“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肾阳亏虚,则蒸腾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精微不固而下泄(尿糖),且不能温煦脾土,加重运化障碍。无论脾肾阴虚还是阳虚,最终都可能导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的复杂局面,并衍生出燥热、痰湿、血瘀等病理产物。因此,治疗糖尿病,首要任务是拨开“高血糖”这一表象,精准辨识其根本的阴阳属性,是偏于阴虚燥热还是阳虚失摄,或处于阴阳两虚的何种阶段。

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早中期,或血糖控制不佳、症状明显者。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伴有口干舌燥、喜冷饮、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干裂、脉细数等证候。其核心病机是脾肾阴虚、燥热内盛,阴液亏耗,虚火内生,煎灼津液,治疗应以滋阴清热、润燥生津为法。贺支支常以玉女煎、知柏地黄丸、增液汤为基础,辨证加用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滋养脾阴,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阴。

阳虚(或气虚)失摄型。多见于糖尿病中后期,或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尤其腰膝以下)、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性欲减退、面色晄白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证候。这类型的患者“三多”症状可能不明显,甚至表现为“少饮少食”,血糖虽高,但代谢低迷。其核心病机是脾肾阳虚(或气虚),失于温煦推动,导致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壅滞为血糖升高,且伴有全身机能低下的表现。治疗应侧重温补脾肾、益气摄精,贺支支常用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在温补的基础上,她还常加用具有固摄功效的药物,如桑螵蛸、金樱子、芡实、山茱萸等,旨在减少精微流失,帮助稳定血糖。

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的阶段。这类患者兼具阴虚(如口干、手足心热)和阳虚(如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症状,但可能都不突出。常见并发症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疼痛、水肿、蛋白尿等。其核心病机在于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衰退,常兼夹痰浊、瘀血。因此,治疗应阴阳双补、调和气血,兼化痰瘀。贺支支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合左归丸加减。

贺支支强调,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无论何型,只要见瘀象(舌暗、有瘀点瘀斑、肢体麻木刺痛等),必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症状严重者,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地龙、水蛭等虫类药。另外,贺支支表示,不能一见糖尿病、血糖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芩、栀子)。对于阳虚或阴阳两虚的患者,滥用寒凉会重伤阳气,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甚至加重并发症。她认为,现代许多“清热降糖”的中成药或方剂,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过食生冷、过度劳累、熬夜耗气)和糖尿病病程延长,阳虚(或气虚)失摄型糖尿病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见,甚至可能被“高血糖”的表象所掩盖而误治。因此,临床医生应仔细辨识患者的整体状态。此外,糖尿病的阴阳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治疗、病程进展、季节变化等,证型可能转化,如阴虚日久损阳转为阴阳两虚。故患者就诊时,医生应动态观察,及时调整治法和方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生活方式亦需“辨阴阳”。阴虚燥热者,饮食宜清淡凉润,适当食用苦瓜、黄瓜、芹菜、银耳、百合、鸭肉等食物,忌辛辣燥热、油炸烧烤之品。运动宜柔和,可选择太极拳、散步,避免大汗伤阴。情志宜平和,忌恼怒,保证充足的睡眠。阳虚失摄者,饮食宜温补,可适量食用羊肉、鸡肉、生姜、肉桂、韭菜、核桃等,忌生冷寒凉之品,如冷饮、大量水果等。运动宜适度增加强度,如快走,以助阳气升发。注意保暖,尤其腰腹、足部。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忧思伤脾。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