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读过《鬼吹灯》或《盗墓笔记》,大概对“九层妖塔”这个词不陌生。
如果你读过《鬼吹灯》或《盗墓笔记》,大概对“九层妖塔”这个词不陌生。
小说里那座埋在雪山深处、邪气冲天的诡异建筑,真的存在吗?
还真有原型,只不过它不在雪山,而在青海,当地人叫它“九层妖楼”。
其实,它就是“血渭一号大墓”,一座让考古学者也直呼“不简单”的王级大墓。
这座大墓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热水乡,属于大名鼎鼎的“热水墓群”。
要知道,这里可不是什么普通地方——它正处在古代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咽喉位置,是实打实的文明交汇之地。
而血渭一号,就是这片墓群里最壮观、最神秘,也最让人浮想联翩的一座。
“妖怪大楼”?其实是吐谷浑的王陵
为什么当地人把它叫做“有妖怪的高楼”?
传说往往,藏着历史的影子。
公元7世纪,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崛起,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
可以想象,亡国之后的吐谷浑人在当地人眼中,渐渐被妖魔化,“妖怪”的称呼,或许正是那段征服记忆的,曲折回响。
而事实上,血渭一号大墓正属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8世纪中期,吐蕃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国。
这是一座毫无疑问的王族墓葬,也是整个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制最高、保存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之一。
它,属于一位吐谷浑王。
不是“盗墓”,是“解码历史”:一场顶尖的考古大协作
由于历史上屡遭盗掘,甚至近些年还有盗墓贼光顾,血渭一号大墓,终于在近年被批准进行抢救性发掘。
但这次发掘,可不是“挖宝”那么简单。
它集结了国内多家考古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动用遥感、三维扫描、DNA分析、物质成分检测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像做外科手术一样,一层层、一区区地精细清理。
考古人员说,这叫“实验室式的田野考古”——不光要取出文物,更要提取信息。
而这座大墓,也真的没让人失望,几乎像一本立体的历史百科全书,把一个边疆王国的陵寝制度,完整展现在我们面前:
✅ 完整的地上陵园:
发现了陵墙、祭祀坑和建筑基址。说明当时有一整套守陵和祭祀体系,礼仪相当完备。
✅ 惊人的殉牲坑:
整整13个陪葬坑,里面埋了上百头的牛、羊、马……这些可不是随便埋的,而是反映墓主崇高地位和独特葬俗的直接证据。
✅ 奇特的“五神殿”结构:
这是整座大墓最特别的地方——墓室不是传统的主室加甬道,而是正中一个主室,前、后、左、右各开一个侧室,像花瓣一样簇拥着中心。
考古学家给它起了个很神的名字:“五神殿”。
这种结构在中原、吐蕃墓葬中都几乎没见过,很可能是吐谷浑文化自身的特点。
✅ 豪华的随葬品:
虽然被盗严重,但留下的东西依然震撼到了考古工作者。
- 金银器:融合了唐风、吐蕃特色甚至中亚元素,包括的王冠,各种金银用具;
- 丝绸:保存状况惊人的锦、绫、罗,上面的团窠纹、对狮纹都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产物;
- 皮革:罕见的彩绘皮革,可能是马具或服饰残件;
- 彩绘棺板:残留着精美图案,可惜大多已朽毁;
- 壁画:墓室墙上还有没被完全破坏的壁画痕迹,极为珍贵。
银印一出,谁与争锋:墓主人身份锁定!
考古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到底是谁的墓?
最后给出答案的,是一枚银印章。
这枚印章上刻着一行古藏文,专家释读之后,全场振奋。
写的是——“外甥阿柴王之印”。
六个字,信息量极大:
确定了墓主人,正是一位吐蕃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
这个“外甥”不是血缘意义上的,而是一个政治术语。
吐蕃和吐谷浑王室长期联姻,吐蕃以“舅”自居,吐谷浑王就称“甥”,代表一种羁縻统治关系。
这一位身处大国博弈中央、维持着本族王号,但必须听命于吐蕃赞普的“甥舅之王”。
为什么说它“重新拼合了一段历史”?
血渭一号大墓的发掘,其意义远超出一座墓葬本身:
它让吐谷浑“活”了过来:
这个在史书里常若隐若现的边疆王国,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立体、豪华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它的葬制、它的艺术、它的信仰,不再只是文字推测。
它是唐-吐蕃-吐谷浑三角关系的“实体证据”:
那枚“外甥阿柴王之印”就是铁证,彻底坐实了吐蕃通过联姻和控制傀儡王的方式,来统治吐谷浑的史实。
它证明了“青海道”的繁华:
墓里出土的丝织品、金银器风格多元,夹杂着中原的、中亚粟特的、吐蕃的、草原的等各种元素。
说明都兰在唐朝时根本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大驿站,文明在这条路上来回流动、交融。
所以,下次如果再听到“九层妖塔”这个名字,别再只觉得它恐怖。
它更是一座记忆之塔、文明之塔。
它记录了一个古国最后的辉煌,也见证了两个民族复杂的爱恨情仇,更映射出一条千年古道曾经的繁忙与开放。
血渭一号大墓,不是妖怪的巢穴,而是历史的宝库。
而真正的考古,就是这样一场理性而浪漫的揭秘之旅。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