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然发现,杜牧有3首著名的怀古诗都带有“烟”的意象。我以为这是自己的妙“眼”偶得,可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许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人还因此给杜牧送了“杜三烟”的雅号。当然,这个雅号发明的时间也不太久,因为这3首诗都是被选入教材后更加脍炙人口,才会让大家
作者 王秉良
《烟笼陈迹》——跟着课本品古诗之三十七
偶然发现,杜牧有3首著名的怀古诗都带有“烟”的意象。我以为这是自己的妙“眼”偶得,可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许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人还因此给杜牧送了“杜三烟”的雅号。当然,这个雅号发明的时间也不太久,因为这3首诗都是被选入教材后更加脍炙人口,才会让大家不约而同看出这个“秘密”的。而杜牧带“烟”字的诗句,足足有60多首呢。
(图片来源网络)
先说他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云: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的开篇,“六朝文物草连空”便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六朝繁华化为荒草连天的空寂,奠定了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天淡云闲今古同”,天地自然的永恒与朝代更迭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敬亭山如翠屏矗立于宣城之畔,飞鸟隐现于山色间。宛溪两岸的人民世代临水而居,悲欢离合随水声流转。此景既是现实写照,也与往昔遥相呼应——飞鸟亘古穿梭林壑,人歌人哭也是世代生死更迭的惯常世情。千户垂帘外飘漾着深秋密雨,暮色楼台伴着晚风笛韵。这片山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持着六朝时的面貌。天地不言而长存,人间代代歌哭却如朝露倏逝,让人产生人生须臾的苍凉之感。杜牧立于开元寺水阁,远眺范蠡泛舟的五湖方向,但见烟霭笼罩的树木错落。他心中渴望能如范蠡般功成身退,找到心灵的归宿,但现实满是无奈与迷茫,自身仕途困顿、满怀抱负难展的怅惘,这份向往如同烟雾般虚幻难捉。参差的烟树,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惆怅与迷茫的外化。
再看《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短短七字勾勒出一幅朦胧凄清的夜景。秦淮河上,轻烟弥漫,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如水,洒在岸边的沙滩上。“烟”与“月”交织,“寒水”与“沙”映衬,营造出迷蒙、冷寂的氛围。诗人夜泊秦淮,近邻酒家,却听到歌女们在演唱亡国之音——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写的宫体诗《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叔宝沉湎酒色,在靡丽之音中不思进取,终至亡国。而此时此地,听歌的人又是谁呢?“烟笼”之景,恰似当时的社会情状,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人们沉醉于朝欢暮乐之中,浑然不觉末日的即将来临。
《江南春绝句》诗云: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以开阔的视野,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绚丽多姿:千里江南,黄莺啼鸣,绿树红花相互映衬,水村山郭中酒旗随风飘扬。然而,诗歌的妙处在于后半句的转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极度崇佛,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如今,这些曾经辉煌的寺庙楼台,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
(图片来源网络)
此处的“烟雨”之“烟”又呈现另一番意象,它赋予江南春景一种朦胧、空灵的美感,也隐藏着历史审视者才能品味到的沧桑。那些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见证了南朝的繁华与佛教的兴盛,如今却在烟雨中逐渐湮没。佞佛的梁武帝最终被活活饿死,国家也四分五裂,大唐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呢?杜牧曾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痛诋佛教耗费民力,颂扬唐武宗灭佛之功,他的这种思想的是一贯的。烟雨中的楼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实的警示钟,让诗人在欣赏江南美景的同时,不禁生出深沉的感慨。
杜牧出身京兆杜氏,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家学渊源赋予他“经纬史籍、匡扶社稷”的使命感。他俊逸风流,才高气华,好读兵书,自负经略之才,曾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昭义军叛乱,他上书宰相李德裕陈述用兵之法被采纳,并在平叛中奏效。他又好怀古,怀古是因为伤今,借前代的遗迹、前朝的教训,对时事发出沉痛的叹息。他生活的晚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异族也常常入侵,大唐帝国已呈现出颓败的晚景。杜牧怀有满腔抱负,渴望建功立业、挽救危局,主张内平藩镇,外御强敌,寄望朝廷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眼前的一切总是让他伤神失望。唐穆宗李恒在沉溺声色中丧命,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他的怀古诗文从来不是空发议论,而都是有所指的。杜牧笔下的“烟”意象,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沧桑之感。“烟”作为一种模糊、虚幻的意象,恰好能够表达他对现实的迷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自然之烟营造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无论是宛溪的“烟树”、秦淮的“烟笼寒水”,还是江南的“烟雨”,杜牧均用它们勾勒出山水画卷的氤氲之美。这种美并非明丽的渲染,而是通过朦胧感营造出疏离、苍茫的意境,为情感表达铺设基调。烟还以其遮蔽性与流动性,对时间维度做了纵深拓展。以“烟”为媒介,现实与历史相互勾连,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氛围,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在晚唐颓靡的社会形态中,杜牧笔下的烟霭,既是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的忧国情怀在氤氲弥漫。烟霭昏茫中,陈迹犹存;诗心所至时,千古同慨。
王秉良简介
王秉良,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大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学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具象中国”油画双年展和“大路画展”学术主持人。在《中国青年作家报》连载《悟画记》《跟着课本品古诗》专栏,并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和《中国书画报》刊发系列文人画评论散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报刊转载。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