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萍乡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萍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引领萍乡文旅产业竞渡市场之潮,旨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闯出华山一条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前,有着“无烟工业”之称的文旅产业,正成为各地经济角力的重要领域,偏处赣西一隅的萍乡也不例外。
近年来,萍乡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萍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引领萍乡文旅产业竞渡市场之潮,旨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闯出华山一条路。
等闲识得东风面
萍乡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我国老工矿城市之一,但资源日趋衰竭带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因此,转型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萍乡始终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题主线,坚持工业强市和文旅兴市“两手抓、两手硬”,希望通过“以产聚人、以旅引人”双向发力,积极应对转型升级中“人口”这一核心问题,努力探索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萍乡成功获评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为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省内一些学者也认为,文旅产业是一座“富矿”,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更是一把破解经济转型难题的“金钥匙”,能够开启“富民强市”之门。
2009年6月,我省确立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标;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吹响了从“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的号角。2023年6月,我省把第十届全省旅发大会放在萍乡召开,让萍乡的好山好水好人好风光得到了充分展示和推介。
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无疑给经济转型中的萍乡下了一场“及时雨”。而在全省一盘棋的情形下,萍乡或可凭特殊的市情争取发展文旅产业的更多“实惠”。这特殊的市情,即萍乡所独有的“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四张城市名片,正是该市发展文旅产业的“敲门砖”。
过去,萍乡都是以工业重镇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这里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绝美的自然风光。这块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武功山外,还聚集着红色安源、秋收起义策源地、杨岐山、孽龙洞等诸多革命遗址和名胜古迹。
为策应旅游强省建设,萍乡市全面盘点了旅游家底,并将文旅兴市作为推进现代化萍乡建设的两条“腿”之一,提出要树牢“抓文化旅游特别是文旅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好文旅产业在内需拉动、产业渗透、业态催化等方面的多重功能,持续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为萍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春色满园关不住
放诸江西,一句“风景这边独好”便足以引人入胜。而在独属于江西的美中,萍乡贡献了一份定制化的“漂亮”。
7月5日,备受期待的第十八届武功山帐篷季如期而至,五湖四海的“驴友”齐聚武功之巅,共同赴约这场山与海的盛宴;
7月11日晚,上栗县上栗镇泉塘村的“小西湖”畔,一场焰火盛宴将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璀璨的烟花与繁星点点,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漫步安源,看一场沉浸式演出《风起安源》;流连玉湖美食街,品一场辣味盛宴……
以“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为点睛之笔,一幅全域旅游的壮美画卷,正在萍乡徐徐展开。
近年来,该市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融汇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要素等内核,持续擦亮四张城市名片,让城市IP带动全市文旅产业大发展大融合。
不但如此,积10余年之功,萍乡实现了从“灰姑娘”到“俏姑娘”的嬗变,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其知名度与美誉度逐年攀升,特别是2024年10月,该市获“中国生态美食地标辣文化之都”称号,正式戴上“辣都”之冠,直接拉满了萍乡文旅的期望值。
时至今日,萍乡未来文旅发展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即通过集成式推进串珠聚链、差异式推进特色打造,加快构建“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这意味着,萍乡将持续突出武功山景区龙头地位,将武功山建设成为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而安源路矿旅游景区、杨岐山旅游景区分别作为“红”“古”代表,将成为萍乡全域旅游中两个重要支撑,再加上东部芦武户外养生度假板块、南部莲花乡村旅游+红色教育板块、西部湘东乡村休闲板块、北部上栗文化体验板块、中部安源城市休闲板块,以及串联起全市主要景区的“八百里山水长廊”,萍乡文旅业态春色满园。
长风破浪会有时
发展文旅产业已成为推进萍乡转型的“共识”。那么,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萍乡市持续深化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文旅集团,统筹全市国有文旅资源,积极打造全域营销推广体系、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以武功山景区为龙头的“1+3+N”文旅产业园,纵深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把独特的旅游资源做活,是萍乡市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的“大手笔”。除了把资源做活,更重要的是把品牌做响。为此,萍乡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旺文旅消费市场,开始前所未有地注重“吆喝”。在深入分析和挖掘萍乡旅游文化的基础上,该市推出了文旅宣传口号——“武功山下、萍水相逢”,并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加强区域间文旅发展互利共赢。该市加快推进赣西旅游经济圈建设,积极构建“武功山-明月山-仙女湖”旅游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与长株潭、武汉城市群等地区的旅游合作;借力“高铁时代”旅游半径大幅扩张,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旅游合作,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近年来,萍乡先后在上海、长沙、南昌、深圳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并在抓好“江西风景独好”系列宣传活动的同时,在国航所有航线上播放萍乡旅游宣传片,在南昌至长沙动车上播放萍乡旅游广告……多渠道、宽视角、广领域的营销推宣,为萍乡文旅持续出圈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萍乡”“四张名片”等相关话题全网累计曝光量519.74亿次,今年以来新增94.44亿次;其中,“中国辣都”话题全网累计曝光量5.74亿次,今年以来新增1.34亿次;武功山话题全网累计曝光量422.8亿次,今年以来新增72.8亿次;“文韬武略·科技范儿”话题全网曝光量27.1亿次。
多方联动、多轮驱动的结果,使萍乡文旅在业界“人气大涨”。数字是最直观的佐证:2008年,萍乡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501.47万人次,2024年,该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3725.85万人次;2008年,萍乡市国内旅游收入为32.26亿元,2024年,该市国内旅游收入达312.77亿元。萍乡客源市场也由原来的长株潭周边城市,逐步覆盖至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群及港、澳地区。
从转型之初的蹒跚起步,到当下的曙光初现,萍乡文旅产业枝繁叶茂,已成为该市文旅兴市的生动注脚。“我们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不断增强抓文旅、兴文旅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萍乡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启红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