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以为退休了、年纪大了,就跟艾滋病没关系。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甚至在一些地区超过了年轻人。这些数字不是吓人,而是真实地摆在了眼前。
一提起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年轻人,可真正让医生担心的,却是越来越多的老人悄悄感染了这种病。
别以为退休了、年纪大了,就跟艾滋病没关系。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甚至在一些地区超过了年轻人。这些数字不是吓人,而是真实地摆在了眼前。
有些人觉得“老胳膊老腿还能干啥”,但事实是,很多老人身体上虽然看着慢了,但情感和需求并没有停止。不少老年人丧偶后重新寻找伴侣,或是在老年社交中有了新的接触方式,而这些看似“晚年的浪漫”,却可能隐藏着风险。
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好端端过着退休生活的人,会跟艾滋病扯上关系?其实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缺乏了解。
很多老年人根本不知道艾滋病是怎么传染的,更别提预防手段了。他们年轻的时候,避孕套是为了“避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还能挡病。到了年纪大了,只想着“反正不会怀孕”,连带防病意识也跟着消失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老来孤独”。
一些老人丧偶或离异后,在情感和身体上都很容易产生需求。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注重安全,也不会主动去体检或者检查,很多时候是一拖再拖,等到发现问题,已经晚了。
最后一个原因,不好说但必须说,就是一些老年人会通过嫖娼或者其他高风险方式来满足需求。
因为年纪大了,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也有些人觉得“反正都这把年纪了”,就更容易放松警惕。而一些非法的中老年娱乐场所,正是病毒传播的高发地。
有些老年人感染了艾滋病,自己却完全不知道,以为只是身体虚了、年纪大了。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只是被忽视了。
最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反复发烧,不是那种一两天就退的,而是低烧不退,断断续续好几周。有的老人觉得是风湿发作,其实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体重突然掉得很快。明明没节食也没生病,体重却一月少了五六斤,脸颊凹了、裤腰松了。这种不是正常变瘦,而是身体在被内部病毒消耗。
再一个是口腔老是发炎、溃疡。有些人嘴里总是破、牙龈肿、舌头发白,用了各种漱口水都不见好。其实这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现,艾滋病正是通过破坏免疫系统,让身体变得“毫无抵抗力”。
还有的病人来医院是因为肺部老是感染,咳嗽、胸闷、气短,一开始以为是肺炎,打针输液也不见好,检查才发现是艾滋病引起的卡氏肺孢子虫感染。这种病平时很少见,只有免疫力极低的人才会得。
很多老年人即使身体出了问题,也不愿去查。有的是怕花钱,有的是怕“丢人”。更有些人觉得“反正也治不好”,干脆装作不知道。但越晚发现,治疗越难,病毒已经在身体里扎根,甚至传染给了家人。
其实现在的艾滋病药物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毒性大、吃了掉头发”。如今的治疗方案可以让患者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长期带病生存,只要及时发现,坚持吃药,很多人能活十几年、二十几年,和正常人没差多少。
让老年人远离艾滋病,最重要的不是恐吓,而是让他们知道真相。要让老人明白,艾滋病不是“不干净才得”,而是只要有高风险行为,谁都有可能。像不戴套的性行为、共用针具这些,都是病毒最容易钻空子的地方。
子女的态度也很重要。很多老人不好意思和子女谈这些事,其实正因为没人说,老人才更容易犯错。如果家人能坦诚一点,给老人普及一点知识、做个体检、提醒注意安全,也许就能少一份悲剧。
在一些城市,社区医院已经给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抽一点血、几分钟就能查,不需要排长队,也不会有记录影响隐私。如果老人有过高风险行为,一定要鼓励去检查。
一些老人一旦确诊,就开始自卑、躲避、甚至抑郁。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健康问题。社会上对老年患者的误解和歧视,才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医生接诊过一位68岁的老太太,被查出感染艾滋病后,整整三天不肯说话。她不是怕死,是怕家人知道后看不起她。可她不知道,一拖再拖,病毒早已经把她的肺和肝都侵蚀了,治疗难度大了好几倍。
如果社会能更包容一些,家庭能更理解一点,老人也许就能早点面对、早点治疗。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艾滋病也可以管理,只要不逃避。
跟老人谈艾滋病,不用讲大道理,不用吓他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告诉他们“就像去做心电图一样,顺便查一下艾滋病”;比如给他们一个小药盒,把避孕套放在里面;比如在聊天中问一句“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都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关心。
很多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没人告诉。只要多一点提醒,少一点羞耻,他们就能早点防、早点治。
数据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开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老年人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经不再是“偶尔听说”,而是真正的高发群体。如果还不引起重视,未来只会更多。
年纪大,不代表不该被爱护;身体老了,也不代表可以忽视健康。艾滋病不只是年轻人的病,它已经悄悄走进了不少老人的生活。识别早一点、预防早一点、治疗早一点,就能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安心。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R].2023.
[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老年人艾滋病临床特点与早期识别[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0):1051-1055.
[3]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2024版)[S].2024.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