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华向副总理外孙借走一台相机,总理夫人得知后大怒:马上归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6:58 1

摘要: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一台相机不是随便就能见到的东西,它代表着稀缺和特殊。那时候的孩子,借个东西往往牵扯出不少故事,尤其当涉及特殊家庭时,更是让人回味。

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一台相机不是随便就能见到的东西,它代表着稀缺和特殊。那时候的孩子,借个东西往往牵扯出不少故事,尤其当涉及特殊家庭时,更是让人回味。

侯耀华上中学时,正赶上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物资紧张,各种票证管得严,相机这种东西属于高档货,一般人家根本碰不着。他和同学李勇关系好,李勇是副总理李富春的外孙,家里有台德国产的相机。侯耀华听说后,就找李勇借来玩。李勇起先不愿意,但经不住劝说,还是借给了他。

侯耀华拿到相机后,用了几天,本该及时归还,可他拖着不还。李勇催了几次,他总有理由推脱。李勇急了,找同学张寰帮忙,张寰建议告诉侯耀华的父亲侯宝林,侯耀华很快就把相机还了回来。整个过程虽没闹大,但李勇家里为此事费了心。蔡畅是李勇的外婆,她发现相机不见后,问李勇情况。李勇承认借给了同学,蔡畅当即要求马上拿回。

她不是单纯担心相机丢了,而是怕李勇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私自拿东西出去,影响品行。这件事发生在六十年代,那时相机不是日常用品,借出去不还容易引起误会。侯耀华作为侯宝林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艺术氛围,对新鲜事物好奇,但借东西不及时归还,也暴露了年轻时的毛躁。李勇后来回忆,这件事让他明白公私分明的重要性。侯耀华后来成了知名演员,但这件童年往事,也成了他人生中的小插曲。

蔡畅出生于1900年,湖南双峰人,她的母亲葛健豪影响了她一生。葛健豪1865年生,早年裹小脚,但思想进步。1913年,葛健豪48岁时,卖掉嫁妆,带着儿女去湘乡县立第一女校求学。学校不收,她告到县衙,县官批了“奇志可嘉”,让她入学。后来,她带家人去长沙,又赴法国留学四年。这段经历,让葛健豪成为教育先锋。她培养出蔡和森、蔡畅、李富春、向警予等革命者。

蔡畅从小拒绝缠足,14岁当老师,15岁逃避包办婚姻。1919年,她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认识李富春。1923年,两人结婚,生下女儿李特特。葛健豪反对蔡畅打掉孩子,坚持生下李特特。蔡畅和李富春回国后,投身革命。蔡和森是蔡畅的哥哥,早年赴法,推动革命,向警予是他的妻子,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整个家族,革命气息浓厚。

葛健豪1943年逝世前,叮嘱子女自立。蔡畅继承此风,强调公私分明。李富春1900年生,湖南长沙人,早年求学,1923年与蔡畅结婚。夫妇俩工作忙,李特特由葛健豪带大。蔡畅后来到西北工作,当地人称她“蔡大姐”。李富春担任副总理,蔡畅任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们的家规,不利用地位谋私。李特特长大后,选择农业工作,去北大荒劳动。那地方条件差,但她坚持,认为是为国家服务。

而李勇是李特特的儿子,从小受外婆蔡畅教育。蔡畅的家族传承,从葛健豪开始,一代代传下来。李富春和蔡畅夫妇,工资不高,但积蓄都上交党。李富春1975年逝世,蔡畅把10万元交党,1983年她逝世前,又交3万元。那时13万元是笔大钱,相当于20年积蓄。她说,钱是党和人民给的,用不了就还回去。葛健豪的教育方式,影响蔡畅,蔡畅又传给李特特和李勇。整个家族,没人靠关系走捷径。李特特回国后,没留在城市,选择北大荒。蔡畅支持她,认为农业是国家大事。李勇后来也保持着勤俭习惯。

蔡畅的家教,对李勇影响一生。他上小学时,每周拿五毛钱车费,步行省钱买冰棒。蔡畅告诉他,公车不能私用。后来,李富春夫妇把车退回国家,避免特权。李勇从小做家务,洗衣打扫。蔡畅要求他写日记,每周检查,发现补写就批评。强调诚实,最讨厌说谎。这就是借相机事件中,她生气的缘由。

李勇没问就借出去,违反了家规。蔡畅的教诲,让李勇明白错误要承认,改正就好。李特特去北大荒时,李勇才四个月大,蚊子咬得满身包,冬天零下四十度,吃发霉食物。她没怨言,认为这是磨炼。蔡畅对家人抠门,但对工作人员大方,常用补贴帮助有困难的人。李富春工资花在烟茶上,蔡畅捡剩茶叶烘干再喝。李勇看到后,受到触动,一生勤俭。

来源: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