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愧疚式教育逼疯儿子、逼死女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7:06 3

摘要:母亲日夜做绣品供儿子读书,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在精神上压迫着儿子,终于,儿子不堪重负,精神崩溃,开始走歪门邪道。

刚刚看到一个热搜:“母亲的愧疚式教育逼疯儿子”!

母亲日夜做绣品供儿子读书,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在精神上压迫着儿子,终于,儿子不堪重负,精神崩溃,开始走歪门邪道。

母子间的一段对话看的人十分共情:

“真正的奇才13岁便能中状元,我16岁中秀才,24岁方才中举,只想下放去做个小官,可你偏不,寻死觅活,非要我读。”

儿子指着其中的一个同窗说,他家里是皇上亲戚,非富即贵,光伺候的书书童就有七八个,每日处理那些琐事,我拿什么精力读书?

母亲不以为然,说:不就是一个书童吗?你要的话,娘明天再给你绣一个。

儿子说:够了!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我根本不稀罕你给我钱。

每次看到你日夜绣东西,换钱供我读书,我只会感觉到痛苦,我现在已经痛苦到写不出东西。

儿子指着另外一个同窗说:每当我看到他的文章比我好,我第一个反应竟然是毁了他,可笑吗?

之后,他指着最边上的同窗说:还有他,他舅舅是当朝王爷,就算考不上也能做官,我穷其一生不过是爬到了人家的起点,你告诉我,我该拿什么跟人家比,你究竟要我怎么做?

也许,很多父母都是一边抱怨,一边毫不保留的为孩子付出,只不过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话对孩子的伤害。

给大家举个著名的例子:

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用两条毛巾将自己吊死在了卫生间的厕所里,死状极其痛苦。

杨元元的死因之谜、她和母亲望瑞玲多年的共生、包括她去世前说的一句话“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都成了舆论的焦点。

当然,讨论最多的还是她和母亲多年的共生。

单身母亲辛苦抚养大了女儿,从小就格外能感知母亲辛苦的女孩,一路走来格外的节俭,格外的懂事。

在武大读书时,她就带着母亲勤工俭学,普通学生的那些快乐她似乎很难感受到,因为她除了学习就是打工,她要养活自己。

在看见母亲为了挣钱,卑微的身影时,她应该是格外痛苦和愧疚的。

上大学带着妈妈,工作了也要带着妈妈,这也导致她格外想获得成功,可眼界有限,思想被禁锢的她并不能顺利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她在社会上碰壁后,考虑的还是再次攻读研究生,她也如愿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

海事大学是军事化管理,这也导致住在女儿宿舍的母亲遭到了宿管的驱赶。

实际上在网友扒完杨元元的生平后,才发现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太大了。

大连海事大学已经尽到了一个学校该尽的责任,帮杨元元找兼职工作,甚至帮她搜寻附近的房子,可这些东西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母女俩的困境。

杨元元在死前的最后一天,一直在跟母亲道歉,认为母亲跟着自己一直在吃苦,自己也没能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她,忘记了她也是一个在读书的孩子,她的心里满是对母亲的愧疚。

并且,她人生的重要选择都跟母亲有关,在她毕业时,也曾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可母亲却告诉她,宁愿在大城市里扫马路,也不要回到小城市去生活。

就连她考研究生的学校,也是母亲最喜欢的霓虹都市上海。

母亲对杨元元的影响太大了,她的愧疚式教育,已经彻底沾染了孩子的灵魂,母亲用一道看不见的绳索将自己的苦难和愿望牢牢拴在孩子的身上。

这个母亲只是一味地驱赶着孩子上进,争取好的东西,却忘了在摘取仙桃的途中,也是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

这种愧疚式教育终究成了压垮孩子的一座大山,默默忍受仿佛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和母亲相依为命多年,也让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羁绊。

但是,这种羁绊又何尝不是一种枷锁呢?她在种种不如意后,不停的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呆在母亲和自己营造的一个小小的安全区里。

她把选择权交给了母亲,母亲成为了她的眼睛。母亲的目光所能到达的地方,也成了她能够看到的地方。

“梦想太高,实际太低。梦想向东,实际向西。”,成了杨元元最后的写照。

杀死她的到底是多年来的“母女共生”?还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绝望呢?没人能说得清,也许两者皆有之!

这种“牺牲感绑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把亲情异化成了“情感高利贷”。

就像我前同事小林,她妈总说“为了你我才没再婚”,结果小林30岁不敢谈恋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直到她参加了心理工作坊,才明白:父母的人生选择不该由子女买单。

现在她每次听到母亲说“我都是为了你”,就会平静回应:“妈,你的生活是你的,我的生活是我的,我们都该为自己负责。”

【END】

来源:大案九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