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9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标识概念”“智媒时代视听艺术的伦理命题”“ ‘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社交媒体用户与虚
摘编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导 读:
2025年第9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标识概念”“智媒时代视听艺术的伦理命题”“ ‘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社交媒体用户与虚拟数字人的社交互动”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标识概念
杨保军、宋健林在《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标识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202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标识概念是能够反映和呈现概念体系、突出个性特征的概念,是某一思想观念、理论体系或者知识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标识概念需要满足对中国新闻业当代性与历史性交融的表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本质的彰显,对中国特色主体归属的指认和对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普遍共识的体现。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新闻舆论概念标识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业的定位,是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定位标识概念;党媒概念标识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主体,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主体标识概念;媒体融合标识了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手段与目标相统一的特征,是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向标识概念。新闻舆论、党媒和媒体融合三大概念,标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面相和本质特征,成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石。
主体性、真实性与权力关系:论智媒时代视听艺术的伦理命题
胡正荣、熊昊轩在《主体性、真实性与权力关系:论智媒时代视听艺术的伦理命题》(《中国电视》,202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智媒时代技术对视听艺术伦理结构的重构,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命题展开:其一,技术赋权引发艺术创作主体性的再界定,创作者与生成系统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二,算法生成内容的普及动摇了真实性判断的传统基础,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变得难以划分;其三,平台化机制强化了技术资本对艺术传播与价值评判的控制,权力关系呈现出新的集中趋势。在此背景下,视听艺术中的伦理问题不应被还原为单一的道德判断,而应置于“技术—人类—制度”交织的复杂结构中加以理解。通过梳理上述三个伦理命题、揭示智媒技术介入下视听艺术伦理的结构性变迁,为后续关于数字文化与伦理治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思考框架。
中文播客中“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赵月枝、陈斯达在《中文播客中“东亚焦虑”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青年记者》,2025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二战以来,从日韩到中国,东亚国家先后经历冷战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转型期。虽然中国在冷战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及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与日韩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有异于日韩,但文化接近性和近年经历的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等现象,折射出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压力。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东亚焦虑”话语,就反映了从单一的国内视角难以解释的“东亚”区域文化认同。本文以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中有关节目为研究对象,融合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和扎根理论,从复杂的全球和区域权力关系中考察“东亚焦虑”背后的话语政治,从而完成费尔克拉夫“互文性”分析在东亚区域的“跨文化”延伸,同时直面内外舆论交汇的新环境,实现从微观日常生活层面凸显青年传播主体角色及其情绪表达的研究转向。
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
周庆安在《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主体角色和传播关系构建》(《新闻界》,202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在国际传播格局加速重构的语境下,传统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传播范式正面临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的局限,文明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深层单位,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新的叙事支点与传播结构。本文从文明概念的演进出发,系统梳理其在国际传播话语中的生成机制,进而探讨其如何由概念范畴转化为叙事模式,最终嵌入文明交流互鉴、引导全新对话关系的生成。本文认为,文明话语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西方传播逻辑失灵的回应,也映射出当代国际传播对主体多样性与新交往伦理的呼唤。在文明间传播成为现实图景与理论命题的当下,亟须超越单向的价值撒播逻辑,重构基于理解、共识与伦理的传播结构。因此,文明对话不仅是国际传播的新实践抓手,更为理论研究打开了后中心化、后主权化的新想象空间。
媒介化交往关系: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
涂凌波、杨靖毅在《媒介化交往关系:数智时代社会关系的本体形态变革》(《青年记者》,2025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数智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媒介化交往及其交往关系成为普遍现实,而且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本体论”层面的变革,催生了人与人、人与拟人主体之间的新型交往关系。从主体维度可将媒介化交往关系划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拟人主体的关系,并构成复杂、嵌套的关系网络。媒介化交往关系的新特征在于,关系强度上突破了强弱二元关系,关系信任模式上保持与转移并存,关系维系上的背景化与自主化。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的本体变革及其未来走向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好奇还是恐惧?——社交媒体用户与虚拟数字人的社交互动研究
周琪、雷月秋在《好奇还是恐惧?——社交媒体用户与虚拟数字人的社交互动研究》(《新闻大学》,2025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虚拟数字人以一种新型数字生命形态介入人类日常社交场景,凸显人与技术耦合的最新模态。囿于人机互动研究中存在拟人化与恐怖谷理论关于用户认知反应的矛盾性结论,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社交互动反应也成了待解之题。研究探究了用户对虚拟数字人(vs.真人)的态度与互动意愿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基于社交媒体用户二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对虚拟数字人和真人的态度具有显著差异,对虚拟数字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消极情绪。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相较真人,用户对虚拟数字人具有较高的恐惧感知与好奇心。其中,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恐惧感知高于好奇心。似人非人的虚拟数字人易引发用户的恐惧感知,唤起其对社交体验的侵扰感知,进而使其产生负面性的互动态度。研究为探求用户与虚拟数字人交互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并进一步回应了具有争议性的拟人化与恐怖谷在新人工智能产物交互中的理论效力。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