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和的风,带着红绸的暖意与新人的甜蜜,轻轻拂过广场。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集体婚礼上,百对新人并肩而立,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爱情故事,却在故乡的土地上重逢,在熟悉的歌声中许下一生的承诺。乞巧歌在空中回荡,古老旋律里融入了新时代的温度
西和的风,带着红绸的暖意与新人的甜蜜,轻轻拂过广场。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集体婚礼上,百对新人并肩而立,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爱情故事,却在故乡的土地上重逢,在熟悉的歌声中许下一生的承诺。乞巧歌在空中回荡,古老旋律里融入了新时代的温度。这些新人选择用简约的方式开启人生新篇章,他们不讲排场、不比彩礼,把对生活的理解化作一场真挚的仪式。
“传承乞巧美德,不慕奢华;践行文明新风,简约不失真情。”宣誓声整齐有力,每一句都承载着对勤俭持家、互敬互爱的坚守。张凡和孟亚东站在人群中,手牵着手,声音微颤却坚定:“执手一生,不负天地,不负彼此。”他们是在西安经营食堂的夫妻,平日里一起蒸包子、算账目,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两人老家都在西和县十里镇,相距不过五分钟车程,彼此知根知底。双方父母支持他们的决定,没有繁文缛节,只送上祝福与少量启动资金。“现在县里提倡婚事简办,我们也不愿给孩子添负担。”长辈们笑着说。
婚礼现场,李阿姨看着一对对新人,眼眶湿润:“幸福不在排场,而在相濡以沫。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好日子的真谛。”这份智慧,正是西和乞巧文化的延续。自古以来,这里的姑娘在七月初七祈愿巧娘娘赐予聪慧与良缘,所求不过踏实安稳的生活。如今,从“巧娘娘祈福”到“集体婚礼倡新风”,传统美德被赋予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西和县推行“12345”工作法,明确彩礼不超过8万元、喜宴不超20桌、丧事办理不超三天,全县累计减少人情开支约40%,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通过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村、开展积分激励、组织“板凳会”和创作短视频等形式,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王宁宁是西和姑娘,在福州工作,与在上海打拼的郭良超经历了五年异地恋,攒下厚厚一沓高铁票。得知家乡举办集体婚礼,母亲极力劝她回来参加。“乞巧节求的是主见和担当,这才是西和姑娘该有的样子。”郭良超的母亲从河南赶来,看到婚礼直播时自豪地说:“现在全国都在看西和的新气象,我为有这样儿媳妇感到骄傲。”
晚霞湖畔,新人巡游队伍缓缓前行。王宁宁望着巧娘娘雕塑,轻声对爱人说:“咱俩的缘分,就盼着能沾上这份‘巧气’,把日子过得灵巧又美满。”湖边传来熟悉的歌声:“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歌声依旧,心愿已新。从前姑娘们盼“嫁个好人家”,如今更愿“遇个对的人”。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西和的夜,星光与灯火交相辉映。百对新人的笑容倒映在晚霞湖中,仿佛千年月光与今日欢笑在此刻交融。非遗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生活智慧。它教会人们珍惜、理解与经营,把平凡的日子过成心中所愿的模样。在这里,每一个选择简约婚礼的年轻人,都在用行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巧”幸福。他们相信,真正的美满,藏在携手同行的每一步里,藏在彼此眼中闪烁的光里,更藏在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中。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