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融,协调发展开新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陇南系列报道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09:25 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多元共融,协调发展开新局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陇南系列报道③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的“真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4年5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第六次来到陇南调研,从全局高度寄望陇南发展,所提出的集中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五个新陇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打造协调发展的新陇南”直指发展痛点:如何破解城乡割裂、县域失衡、区域壁垒?

一年来,陇南以系统思维破题,在城乡融合中重塑空间,在县域竞合中激活动能,在区域联动中打开格局,努力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转变为“潜力板”。

从武都橄榄新城的建设热潮,到康县古村落的文旅蝶变,从成县工业园的机器轰鸣,到西和半夏田间的智慧农事……

陇南这片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01城乡融合,破除壁垒织就“共富网”

漫步在武都区裕河镇唐坝村,远处群山环抱,村前碧水流淌,房屋错落有致,生态长廊与私人定制茶园相映成趣。

近两年来,村里有了大变化:国家甲级标准精品民宿枫林小舍、“双宝”会客厅、研学基地建成,生态长廊、手工茶叶炒茶体验区等节点落地,民宿客房不断增多,茶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工作。

“我们还同时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在镇村也能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品质。”裕河镇党委书记张燕介绍说:“这其中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把人留下来,想办法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唐坝村的蝶变,折射出陇南深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取得的成效。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义,关键是要消弭城乡之间的鸿沟,下好下活协调发展这一盘“大棋”。

陇南紧紧抓住“融合”这个重点,注重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加速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开启城乡融合新探索。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最直观的体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49,比去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城镇化水平得到持续高质量提升。2024年,陇南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品质提升项目214项,徽县污水处理厂,武都区、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心镇、特色镇逐渐涌现。

正在拔地而起的橄榄新城拔地便是一个生动切片。该项目选址陇南中心城区城市规划范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向东拓展市区城市发展空间,力争打造成为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城乡融合,不只以城带乡,还要以乡促城、城乡互补。

去年,陇南全市完成粮食播种358.12万亩,粮食总产量94.6万吨、同比增长2.1%;排查整治撂荒地0.8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85万亩,牢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同时,扎实推进和美乡村“百千万全”工程和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全市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康县入选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文县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乡村到城市,同样有便利的公共服务;城市到乡村,同样有浓浓的乡愁味。

城与乡的“握手”,在此写下生动一章,一体化的发展红利正在转化为增进陇南城乡居民福祉的“幸福红利”。

02县域互补,盘活资源隆起“特色极”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县域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立足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县域发展‘五大类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走特色化发展路子,培育更多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胡昌升去年在陇南调研时指出。

一直以来,陇南各县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策略。

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陇南紧紧抓住强县域这个关键,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科学确定发展方向,走好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发展县域经济“兵法”,妙在“因地制宜”:

重点开发区做“加法”。成县、徽县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有色冶金、白酒酿造等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农产品主产区做“乘法”。宕昌县、西和县、礼县,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发展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业、养殖业,做细深加工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和附加值;

重点生态功能区做“减法”。武都区、文县、康县、两当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着力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中医保健、康复疗养等新业态,不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一项项“破题之策”,让各县区各展所长、相得益彰,既促进县域“瓣瓣同心”、一体化发展,也推动不同县域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高了发展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

由此带来的,是全市“软”“硬”联通更加顺畅,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不仅联起来,更是融起来,发展积厚成势,以区域一体化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落子占星,全盘取势。”2024年,成县、西和县、徽县评定为“进步县”,武都区、两当县评定为“先进县”,共同绘就一幅幸福美好画卷。

协调发展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应抓住关键、以点带面。陇南还扎实推进园区建设,康县、宕昌工业集中区甘肃中和道茶叶加工、康牧中草药饲料循环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武都吉石坝商贸物流园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03区域协作,补齐短板锻造“潜力板”

“互通”则“互利”,“畅通”则繁荣。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位于甘陕川结合部,“鸡鸣三省”、地接两州六市,是陇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产业、融通市场、扩大合作,是陇南推进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力抓手。

基于此,陇南坚持深耕南向,持续拓展与重庆、成都、广元、阿坝等地的深度合作,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天水、甘南、定西等毗邻市州联动发展,推进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协同建设陇东南经济带。

走企业、探园区、谈合作……陇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从未动摇,主动出击,跨市域、跨区域合作交流更加紧密。

陇南还全力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加强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市的深度交流,在经贸、产业等领域务实合作,到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积极扩大外贸市场,支持长城果汁、中发药材、千里丝路、兆丰农业等重点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是“协调”二字题中应有之义。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头是黄海之滨的青岛,一头是远山处的陇南。协作本身就是创新之举,开展协作更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走进成县城关镇北山村茭白种植基地,一株株绿油油的茭白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进行除草、施肥管护。据了解,该基地去年11月引进青岛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利用当地旱改水土地试种“水中人参”茭白300余亩,积极探索建立良性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预计到今年七八月份开始采收,保守估计每亩地产值在10000元左右。”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试种如果成功,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给当地群众带来土地流转和务工“双收入”。

茭白种植只是去年来青陇协作领域拓宽、模式创新、内涵深化的案例之一。曾经的“山”和“海”之间,横亘着一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沟壑,如今两地共唱山海经,开启山“呼”海有“应”、携手共赢的全新探索。

在陇南,协同发展故事持续更新。路网不断延伸,产业握指成拳,城市加速成“群”,资源实现共享……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正在得到强化。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区域发展不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短板如果能够补齐,就将是潜力所在。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抓补短强基,抓兴产富民,抓全域提升……一曲协调发展的“协奏曲”正在陇南大地奏响。

来源:陇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