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河北5人荣登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6:42 2

摘要: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河北省共有5人上榜。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河北省共有5人上榜。

郑连行:基层投递员三十余年55万件投递零差错

段思序:六十多年收集四千余件雷锋藏品 宣讲雷锋故事

陆 浩:“95后”退役军人播洒爱心 坚持传承助人好家风

张桂琴:一句承诺 好嫂子精心照顾失明小叔子67年

张新双:大爱村民为了一句嘱托 29年悉心照顾邻居

敬业奉献

郑连行,男,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景县分公司投递员。自1993年从事邮政投递工作以来,郑连行扎根基层32年,累计投递邮件55万余件,行程30余万公里,用坏70余个信报兜、4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始终保持投递零差错。他以“为民服务”为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郑连行曾荣获“全国邮政最佳投递员”“河北省最美邮递员”“河北好人”等荣誉。

平凡岗位的非凡坚守

“邮件就是使命,责任重于泰山”。自1993年投身邮政事业以来,郑连行每日清晨7点到岗,日均投递200余件、搬运货物近千斤,直至深夜才归。面对极端天气,他始终冲锋在前,暴雨中摔伤护住录取通知书,寒冬冒雪进村入户送达救命药品。因县城改造导致地址变更,他主动走访千家万户,手绘路线图更新信息,确保邮件“不迷路”。3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诠释忠诚,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绿衣使者”。

匠心服务的创新实践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面对基层投递工作的繁琐与挑战,他创新服务方法。为行动不便用户建立“特殊档案”,优先配送药品、录取通知书等急件;主动学习邮政新业务,帮助群众代缴费用、代办手续,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零距离”;定制雨天投递路线,确保雨季信件零损毁,更主动延长3小时工作时间,全年义务帮务工家庭代转证件200余次。他用“多跑一步、多问一句、多帮一把”的执着,让邮政服务充满温度,织就民生服务的温暖网络。

基层服务的温暖延伸

“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服务台”。郑连行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把投递工作延伸为“暖心服务”。为独居老人读信写信、搬煤提水;十年坚持为卧床老人送报换煤气罐;义务帮扶困难群众超300人次;化身“义务调解员”帮忙调解邻里纠纷;组建“爱心投递小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500余次……他以真诚赢得信任,用行动架起邮政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被赞为“绿衣活雷锋”。

郑连行以“一生一业、一业一生”的执着,诠释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深刻内涵。他不仅是邮路的守护者,更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基层治理的参与者、群众幸福的守望者。从55万件邮件的精准投递到30万公里的风雨兼程,从“零差错”的职业坚守到“零距离”的为民情怀,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心系百姓的精神品格,生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助人为乐

段思序:六十多年收集四千余件雷锋藏品 宣讲雷锋故事

段思序,男,1953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开滦赵各庄矿业公司培训中心退休教师,唐山雷锋精神纪念馆馆长。段思序收集雷锋相关物品达4000余件,自费举办“雷锋事迹巡回展”600余场次,创办河北省首个雷锋精神纪念馆、雷锋主题邮局,讲解接待访客约十万余人次。多年来,段思序分别以“感恩的唐山人”和“雷锋”的名义捐款20余万元。段思序曾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半世痴迷不悔 躬身实践“活”雷锋

在唐山,段思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雷锋迷”。1963年,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掀起学习热潮。刚踏进小学校园的段思序,学唱雷锋歌曲、聆听雷锋故事,从一年级起,便热衷于收集雷锋相关物品。60多年的持续坚持,如今已拥有4000多件珍贵藏品,其中不乏极具纪念意义的期刊、塑像和雷锋生前战友的集体签名等孤品。

随着收藏的不断深入,雷锋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段思序的一言一行,他不仅把雷锋留在心里,更把雷锋精神践行到了现实工作和生活中。

1975年,在医疗器械厂当电工时,他秉持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主动吃住在工厂,随时应对机器故障,保障生产。1976年深造后,他在开滦矿务局工作的27年里,一心扑在职工安全培训上,几乎放弃所有周末和节假日,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和先进生产者称号。90年代初,当段思序在媒体得知300元可以救助一名失学儿童的消息后,便自制了“每日一捐箱”,放在自己的办公室,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献一元钱爱心。至今,他已帮助19名困难少年重返校园。2000年开始,他每月坚持以雷锋名义补交党费。98抗洪、非典暴发、南方冰雪、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他都分别以“感恩的唐山人”和“雷锋”的名义进行捐助。多年来,段思序义务照顾孤寡老人、资助失学儿童,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生活并不富裕的他,累计捐款20余万元。

爱心随处播撒 风雨真情“藏”雷锋

2012年,唐山雷锋精神纪念馆开馆。开馆以来,全国各地参观者慕名而来,段思序乐此不疲地宣讲雷锋故事。到雷锋精神纪念馆听段爷爷讲“学雷锋课”,成为唐山小学生的必修课。“每次听段爷爷讲雷锋叔叔的故事我都会有新的收获,雷锋叔叔的精神让我有了学习的榜样,也让我有了帮助别人的动力。”学生在参观后说。

段思序的课并不枯燥,他会讲雷锋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故事,讲雷锋的钉子精神,生动有趣又深入人心。段思序说:“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咱们要多多地给他们灌输正能量。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就是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的正能量。”

2019年,在段思序多方努力下与邮政公司联合成立了“雷锋邮局”,为参观群众赠送印有雷锋事迹的“雷锋书签”“雷锋明信片”。之后几年时间里,段思序又先后成立了“雷锋街”“雷锋小学”“雷锋社区”和“雷锋警务站”“雷锋之声艺术团”等,每一个以“雷锋”命名的载体,都成为了传承雷锋精神的生动课堂。

巡展点亮火种 引领大众“做”雷锋

近十几年来,段思序把自己的藏品按照顺序精心编排,制成展板,在学校、社区、乡村、机关、厂矿等地举办“雷锋事迹巡回展览”600余场。同时,他的巡展不仅遍布唐山,更远赴辽宁营口、湖南望城等地,悬挂在博物馆内,展示给两地人民及全国各地的藏友们。在他的留言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写下感言,“唐山雷锋爷爷您好”“唐山雷锋精神永存”“雷锋精神后继有人……”,一句句留言既是对唐山人民弘扬“雷锋精神”的赞扬和感谢,也是对唐山弘扬“雷锋精神”的寄托与厚望。

今年72岁的段思序对雷锋的崇拜热度丝毫不减,现在,他利用雷锋邮局印发雷锋精神的文创卡片,和雷锋演艺队一起录制快闪歌曲、制作短视频。他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雷锋精神继续得到传承和升华。

陆浩:“95后”退役军人播洒爱心 坚持传承助人好家风

陆浩,男,1995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北京局保定工务段职工。从小深受良好家风家教影响的陆浩,常年资助困难儿童和家庭。退役后,他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献血、科普和公益服务,累计献血小板32次,推动无偿献血知识普及。他积极参与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冲突,被誉为“热心肠的活雷锋”。陆浩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面对危难和困难伸出援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还是在个人困难之时,陆浩都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陆浩成长于充满爱的家庭中,父亲见义勇为救过数条人命,并且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还长期资助困难儿童,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陆浩坚定了要做人民子弟兵的想法,毅然从军,数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听到感受到太多人的苦难,更坚定了他奉献自我、帮助他人的信念。

陆浩不仅心系国家,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诠释青年的担当,他长期以来资助赞皇县的困难儿童,一对一重点帮扶,为学生全额支付学费,并且在春节等节日期间向困难家庭赠送慰问金和日常用品以示节日关怀。此外,自退役后便在每年儿童节为赞皇县困难儿童、阜平县土领村小学捐赠慰问金及学习生活用品,持续至今。他说“通过这些微小的善举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我还年轻,未来还有更多机会更长时间陪伴帮助孩子们”。

无时无刻传递温暖与真情

陆浩习惯随身携带一个装有速效救心丸、绷带、酒精棉等应急物品的“爱心行囊”。在部队时一次外出,他遇到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在道路上晕倒,情况危急。陆浩迅速从“爱心行囊”中取出速效救心丸帮老人服下,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最终经医生抢救老人转危为安。医生说“老人的状况极其危险,若非及时伸出援手救助,很可能没到医院就去世了”。直到现在陆浩的车上都始终备着“爱心行囊”,并增添了拖车绳、充气泵、应急手电筒以及简易的维修工具等,时刻准备提供援助。

陆浩被周围居民称为“热心肠的活雷锋”。陆浩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直接参与救助30余辆抛锚车辆,帮扶老弱病残人士共计52人次。2024年年初,陆浩正在正定一小区做志愿服务,发现地上有内含单反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包,遂用喇叭呼喊寻找失主,半小时后一男子前来认领,经核实后归还。2024年8月,陆浩在正定梅山商城组织志愿活动,遇两车主因争抢车位即将大打动手,陆浩以理相劝,最终以一身正气令双方平息争执,互相礼让。

投身志愿服务共铸生命之舟

在家人的影响下,陆浩于2013年开始义务献血,已累计献血小板32次,他还考取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证,多次在社区内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向居民普及捐献全血、成分血、造血干细胞等知识,解读献血激励政策,分享志愿者用爱心、“热血”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激发并引导更多人无偿献血。河北省血液中心多次向陆浩表示感谢。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陆浩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于是他开始着手创建爱心群组,并于2023年发起成立正定县常山泽佑服务队,吸引众多热心人士加入,目前队伍已76人,且还有爱心人士源源不断加入,服务队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主要专注爱心献血及献血知识科普,为了让服务队义务献血宣传时更专业,专门请专家讲授献血知识十几次,从服务队成立至今两年的时间,他和团队献血总量高达36000cc,开展义务献血知识宣讲近百次,共发放了5万余份献血宣传材料,有效推动了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此外,服务队还致力于资助困难儿童、捐赠残障人士、帮助困难家庭,组织开展文明引导、汽车救援和公益寻人等爱心行动。

“爱心点点,温暖人间”这句话深植于陆浩的心中,随着服务队不断壮大成长,陆浩在爱心传递之路上行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诚实守信

张桂琴:一句承诺 好嫂子精心照顾失明小叔子67年

张桂琴,女,1941年8月生,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刘家庙乡范家圈村村民。1958年,刚刚结婚的张桂琴便许下承诺,愿一生照料双目失明的小叔子孙凤海。67年来,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小叔子,还在家庭变故中独自承担起照顾他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长嫂如母”的美德。

一句承诺 开启半生守护

1958年,张桂琴嫁入范家圈村,彼时家中7岁的小叔子孙凤海自小双目失明,生活需要他人照料。在孙凤海8岁时,面对让他外出学说书补贴家用的提议,公婆犹豫不决。张桂琴看着年幼且行动不便的小叔子,心疼不已,坚定地对公婆许下承诺:“爸妈,凤海还那么小,生活也不方便,以后我们两口子管他,有我们一口吃的,也绝不会饿着他。” 这一句简单质朴的承诺,成了张桂琴此后67年生活的坚守。从那天起,她便开始精心照料孙凤海的生活起居,开启了漫长的守护之旅。

悉心关怀 诠释长嫂如母

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张桂琴不仅要操持家中大小事务,还要照顾小叔子的日常起居。吃饭时,她会把饭碗和筷子递到孙凤海手中,并牵着他的手去触摸菜碗。

在张桂琴的悉心照料下,孙凤海逐渐学会了生活自理,还能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中,张桂琴对孙凤海的关怀无微不至。即使坐月子期间都会省下鸡蛋给小叔子吃;过年买新衣服,小叔子也必有一份;赶集买新鲜吃食,同样不会忘记他。即便生活艰辛,张桂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

传承家风 凝聚家庭力量

多年后,公婆和丈夫相继离世,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她这个弱女子的肩上,但是她忘不了公婆、丈夫在临终前仍然反复叮嘱的话“一定要照顾好凤海”。她把这句话刻在了心上,在拉扯自己4个儿子长大的同时,更加精心地照顾着小叔子。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房屋虽然破旧,但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邻居们常常问她,没日没夜照顾小叔子苦不苦?她总是说:“习惯了,这不是负担,是责任。”目前,张桂琴的4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多次让她跟着自己过,但是她却说,我还是跟你们小叔住在这个老房子里吧,现在我们年纪大了,在这里住习惯了,也能更好地照顾你们小叔的生活。

张桂琴用67年的坚守,践行着对家人的承诺,如今,她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也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传承了孝老爱亲的家风。

张新双:大爱村民为了一句嘱托 29年悉心照顾邻居

张新双,女,1969年8月生,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边务镇前胡同村村民。自嫁入前胡同村后,张新双与婆婆共同照顾残疾邻居张景华一家,婆婆年迈后,她牢记婆婆的临终嘱咐,独自接过照顾重担,悉心照料其饮食起居、生病护理,用行动诠释了诚信与大爱。

一诺千金 初心如磐践承诺

一大早,张新双就忙碌起来,收拾家务做早饭,然后端着饭菜来到前邻张景华家。“大叔,吃饭了。”张新双推开门,把饭菜放在桌子上,便开始收拾屋子。张景华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感激的话又说了一遍:“这些年,多亏你了。”“您又说这话,房前屋后住着,不麻烦。”张新双笑着说,而后抱着几件脏衣服出了门。

80岁的张景华是一位孤寡老人,张新双是他的远房侄媳妇。50年来,张新双婆媳两代人接力照顾张景华一家,在村里传为佳话。50多年前,张新双的婆婆看到村里残疾兄弟张景华一家生活艰难,父母靠着种地养活张景华兄弟俩,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出于善良与同情,婆婆主动许下照顾他们的承诺,从此便开始了默默付出,她时不时做好饭菜给兄弟俩送去,还帮着洗衣物,这一照顾,就是几十年。

薪火相传 两代接力守诚信

三十年前,张新双嫁到前胡同村。从婆婆的讲述中,她了解到张景华一家的情况。“让人心疼。”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张新双内心的善良与同情,她毫不犹豫地和婆婆一起,加入到照顾这家人的行列中。送饭、洗衣物、收拾家,婆媳俩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这家人的关爱,将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张景华兄弟。

婆婆在临终前嘱托张新双要照顾好邻居一家。29年来,张新双信守承诺,独自挑起了照顾张景华一家的重担。在张新双心中,张景华一家早已是家人一般的存在,每次做饭,她总会根据张景华的口味熬粥、炒菜、蒸馒头,“大叔上了年纪,爱吃点儿软和的,我就换着样儿地给他做。” 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对承诺的坚守。

风雨无阻 赤诚坚守显担当

后来,张景华的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张新双更加细心地照顾着他。张景华生病住院半个月,吃喝拉撒全靠人照料。张新双二话不说,在病床前悉心伺候,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丝毫抱怨和不耐烦,同病房的人看到这一幕,称赞不已,“你是老人的闺女还是儿媳妇?”那人笑着问。张新双笑着说:“是亲人。”张景华常年服药,生活拮据,张新双不仅出钱给他买药,还隔三岔五买牛奶、鸡蛋。邻居们都对她的善举赞不绝口,可她总是说:“就是给做口吃的,顺手的事,不费劲。”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她多年如一日的无私付出。

一声承诺,两代人传承。婆媳二人用50多年的时光,将诚实守信的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她们的故事,不仅温暖了张景华的人生,更为我们树立了诚信做人的榜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