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人学习书法,少有平心静气,且刻苦、认真的钻研者,大多数人急于求成,希望今天入门,明天成为大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书法需要一定的基本功,控笔平稳,力道遒劲,还需迎合传统的虚和、中庸之美,不可带有浮燥气,正因如此,前期练习,以及赏析法帖,十分重要。
现代人学习书法,少有平心静气,且刻苦、认真的钻研者,大多数人急于求成,希望今天入门,明天成为大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书法需要一定的基本功,控笔平稳,力道遒劲,还需迎合传统的虚和、中庸之美,不可带有浮燥气,正因如此,前期练习,以及赏析法帖,十分重要。
古往今来的书法名家,均是刻苦训练,才有所建树,“书圣”王羲之早年练习,废寝忘食,一门心思铺在书法,不留神把墨汁,当作酱料,蘸着馒头同食,东汉“草圣”张芝亦是如此,几天就用秃一支笔,一个月用掉几锭墨,甚至他用后院的池塘洗笔,久而久之,池塘也变黑。
上述诸多事迹,充分证明,优秀的书法家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积年累月的练习而成,现代很多的专家、大师,不学古法,顺着自我心情,随意的乱写乱画,并标榜为艺术神品,声称超越古人,这误导了大众,还有碍书法发展,不夸张的说,他们真实水平,连古代小学生也不敌。
譬如1967年,在新疆阿斯塔那第363号墓,出土一幅唐朝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名为卜天寿的12岁小学生作业本,距今已有1300年,内容是郑玄所注《论语》中的《八佾》《里仁》《公冶长》3篇以及《为政》部分,写本长538厘米、宽27厘米,用白麻纸分幅粘接成卷,每行20字左右。
经专家推测和验证,此帖应是老师布置的抄写作品,卜天寿是西州高昌县学堂的一名学子,老师下发任务,熟读经典,并抄写练字,故而写出5米长卷,相比以往新疆出土的《论语》残卷,此作内容相对完整,因学童尚且年幼,不能完全理解、看懂,卷内出现多处错别字。
除此之外,还穿插着“打油诗”,以及一些搞怪画像,写道:“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又说:“写书今日了,先生莫碱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大意是说,老师不要嫌我写的慢,明天就到假期,希望老师早年放学,这种状态和童趣感,与现代儿童无异。
并且卷内书法水平,也令一众专家惊艳,采用行书,字体娇小婉转,中锋运笔,辅以侧锋,行笔锐利干练,遒劲洞达,无半分刻意,尽显孩童的无意于工之妙,既有碑作的刚健峻拔之风,还蕴含魏晋的灵动、烂漫之气,水平高妙,如此醇厚古意,当代专家不及他的一成功力。
您对《论语郑玄注》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书法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