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各地均观测到 40 摄氏度以上高温,危险的酷热天气持续肆虐;即便到了 9 月、10 月,残暑预计依然会十分严重。如何才能降低中暑风险呢?93 岁的营养学家、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香川靖雄表示:“一味待在空调房里反而会增加中暑风险。我们需要适度出汗,并摄入兼具运
全国各地均观测到 40 摄氏度以上高温,危险的酷热天气持续肆虐;即便到了 9 月、10 月,残暑预计依然会十分严重。如何才能降低中暑风险呢?93 岁的营养学家、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香川靖雄表示:“一味待在空调房里反而会增加中暑风险。我们需要适度出汗,并摄入兼具运动与营养的饮食。炎热的夏天,最需要警惕的就是 “中暑”。
2025 年 7 月末探访静冈县热海市时拍摄的照片
提到中暑预防,首当其冲的就是 “补充水分”。人体即便在睡眠时,也会通过出汗排出体内水分,因此建议大家在睡前和起床后充分补充水分。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需要注意:即使没有感觉到口渴,也要频繁补水 —— 因为老年人在察觉口渴之前,身体就可能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夏天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中暑的发病不分年龄,从幼儿到成年人,每个人都应做好预防措施。但从急救转运人数来看,老年人占比绝对领先。2024 年 5 月至 9 月,因中暑被紧急转运的人数达 97578 人,其中老年人(65 岁及以上)占总数的近六成(数据来源:日本消防厅《令和 6 年(5 月~9 月)中暑急救转运情况》)。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中暑,主要原因包括体内水分含量少、身体机能下降等。因此,千万不要抱有 “我还年轻,没关系”“我耐受力强,不用开空调” 之类的想法,切实做好防暑措施才是关键。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酷暑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在空调房里静养是应对高温的正确方法,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能完全成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空调房虽然凉爽舒适、易于居住,但如果长期只过这种舒适的生活,人体原本具备的机能 —— 比如通过出汗调节体温的功能等会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尽早应进行 “耐热适应”(让身体习惯炎热环境)是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建议从气温升高前的 6 月左右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段时间里,我会尽量走楼梯,让自己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休息日则会骑自行车去购物,或者做些不给身体造成负担的庭院农活。每年夏天来临前,我都会留意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耐热适应。
不过,或许有部分读者会担心:“现在已经是真正的夏天了,现在才开始做耐热适应,会不会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现在开始也完全没问题。但要注意,若突然在烈日下强行运动,反而会引发中暑。所以建议大家先从在购物中心、体育馆、健身房等凉爽场所进行散步、慢走等不给身体造成负担的活动开始。维持肌肉量有助于身体保持水分,这也是顺利度过酷暑余威的有效对策。
但如果在这时候忽视饮食,之前的努力就没有意义了。大家一定要充分摄入能帮助身体适应炎热的营养素,具体来说就是 “碳水化合物” 和 “蛋白质”。
正如图表 2 所示,研究已证实,老年人在运动后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升耐热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量会逐渐减少,因此要想维持能耐受夏季酷暑的身体状态,不能只躲避炎热、待在舒适的房间里,还需要积极外出,进行适度运动并摄入富含营养的饮食。即便是非老年人,运动后摄入作为能量来源的 “碳水化合物” 也有助于缓解疲劳,而 “蛋白质” 对于增强肌力更是不可或缺 —— 运动员会补充蛋白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顺便提一句,肌肉中含有大量水分,因此肌肉量增加还有一个好处:能让身体的含水量也随之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日本人的日均步数一直没有上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图表 3)。
日本厚生劳动省推进的 “健康日本 21(第三次)” 计划中,将 20-64 岁人群的每日步数目标设定为男女均 “8000 步”,65 岁以上人群为 “6000 步”,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如下:
【令和元年 每日平均步数(年龄调整值)】
20-64 岁:男性 7864 步、女性 6685 步65 岁以上:男性 5396 步、女性 4656 步建议大家首先以此目标为努力方向,若能达成,为维持肌肉量,不妨进一步8000步目标发起挑战。话虽如此,在持续酷热的天气里,想必有人会因食欲不振,连每日步数目标都难以完成。这种时候,我推荐大家食用口感清爽、吞咽顺滑的 “面条类” 食物,其中尤其想向大家推荐 “冷面”。清爽的冷面不仅在没胃口时相对容易入口,还能让我们在摄入 “碳水化合物” 和 “蛋白质” 的同时,均衡获取其他各类营养素。我自己在夏天,有时一周会吃 2-3 次冷面,说它 “完美契合中暑预防需求” 也毫不夸张。
不妨我们来对照一下 “四类食物评分表”(均衡饮食的参考指标),看看冷面的营养构成如何:
第 1 类食物:蛋类(蛋丝、水煮蛋)第 2 类食物:鱼类(金枪鱼、蟹肉棒)、肉类(鸡胸肉、叉烧肉、火腿)第 3 类食物:蔬菜(番茄、豆芽、红姜、黄瓜)第 4 类食物:面条大家可以发现,第 1 类的 “蛋类” 和第 2 类的鱼、肉中含有 “蛋白质”,而食用被归为第 4 类的 “面条” 则能补充 “碳水化合物”。此外,冷面的优势还在于:只要巧妙搭配配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摄入第 1 至第 4 类食物的营养。更方便的是,冷面很容易买到。我和妻子现在都已是高龄,夏天酷热时,有时会觉得每餐都准备饭菜很麻烦。这种时候,家附近的便利店就成了我们的依靠。如今的便利店,商品种类十分丰富,完全能满足均衡饮食的需求,而且会根据季节调整商品,我也经常去便利店采购。
比如,想多摄入些蔬菜的人,可以在买冷面时一起买份沙拉;若想给第 2 类食物再添一道,也可以加份豆腐。我为了多补充些蛋白质,只要便利店店里有叉烧肉,就会买一份搭配着吃。要是想在家做冷面,得去超市买齐食材、烧开水、煮面条,非常麻烦。炎热的夏天里,站在灶台前忙活想必很吃力。别这么勉强自己,干脆在便利店解决吧。如果还是觉得 “每天吃便利店餐太单调”,有所顾虑的话,也可以在家煮点素面,加入自己喜欢的配料(比如鸡蛋、蔬菜、鸡胸肉等),这样同样能摄入和冷面相当的营养素,大家不妨试试。
当然,天天只吃冷面也会腻,我也并不是建议大家把一日三餐都换成冷面。我自己也只是每周有 2-3 天,会在午餐时吃冷面而已。说到底,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要顺利度过这场酷暑,身体所需要的,除了能让身体适应炎热的运动之外,还有对碳水化合物(糖类)和蛋白质的适当摄入。
多亏了这些习惯,我多年来一直有意识地坚持,所以前些天还去了大阪・关西世博会(2025 年日本国际博览会)。作为肩负着食品未来发展责任的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 “未来的饮食与文化” 展区。我本来特意满怀期待地想去尝尝人造肉(培养肉),可惜目前相关安全标准尚未制定,最终没能如愿。不过,亲眼见到了世博会标志性建筑 “大屋顶环” 的宏伟规模,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拍了纪念照,心里非常感动。
此外,7 月末我还乘坐上野东京线(日本铁路线路)去了热海市。虽然当时天气酷热,但我还是爬上陡坡,欣赏到了锦浦(热海著名景点)壮丽的景色。平日里的运动和饮食,就是我精力充沛的源泉。虽然有几天曾感觉暑气稍有减退,但接下来仍有可能持续酷热天气。希望大家能参考本文,在提高自身耐热能力的同时,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天,这样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每天 “仅 1 杯” 就能预防中暑、认知症、糖尿病的便利店饮品究竟是什么?搭配食用 “1 个水煮蛋” 效果最佳牛奶是日本人长期以来熟悉的饮品,但关于它的 “有害论” 却始终如影随形。即便知晓某种食品的弊端,仍要写出 “这种食品有益”,难度要大得多。无论列举多少优点,都可能被一个缺点掩盖,这类文章也很难传播开来。即便如此,我仍执意想写下:“每天一杯牛奶,竟有如此多的健康益处”。说到底,牛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非人工制品,而是自然孕育的食品,却蕴含着种类丰富的营养素。
料理家兼管理营养师小山浩子强调:“牛奶是一种成本低、营养密度高的食品”。“这里所说的‘营养密度’,是指以 100 千卡为基准,能从中获取的营养素含量。比如油脂,几乎只提供能量(脂肪);肉类虽能提供优质蛋白质,但摄入量增加时,脂肪的摄入量也会随之增多。而用 100 日元能买到的营养素,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牛奶都遥遥领先。”牛奶与肉类一样,含有必需氨基酸比例均衡的优质蛋白质,此外还包含钙、维生素 A、B 族维生素、维生素 D、维生素 E、钾等多种营养素。“而且牛奶无需烹饪就能直接享用,口感也佳,堪称性价比与时间效率(Time Performance,简称 TP)双优的食品。”(小山浩子语)
牛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为缓慢,是不会导致餐后血糖急剧升高的低 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研究表明,相比白米、点心面包等在肠道内糖分吸收较快的高 GI 食品,选择低 GI 食品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此外,牛奶还能促进尿酸排出、降低尿酸水平,有助于预防高尿酸血症等生活习惯病。
此外,饮用牛奶对 “预防认知症” 也有积极作用。在日本国内,以福冈县久山町居民为对象、持续 20 余年的追踪调查 ——“久山町研究” 颇具代表性,其结果显示 “牛奶及乳制品摄入量越多,阿尔茨海默型认知症的发病率越低”。以老年医疗为核心业务的浴风会医院,过去也曾针对 “与认知症发病相关的饮食习惯” 展开调查。研究将受访者按牛奶摄入量分为 “偶尔喝”“每周喝 1~5 天”“几乎每天喝” 三组,经过 4 年追踪后发现,“几乎每天喝” 的组别中,认知功能下降的比例更低。
参与该医院研究的精神科医生须贝佑一(现阿鹿里诊所副院长)也认可牛奶在预防认知症方面的效果,但他同时指出:“常喝牛奶及乳制品的人,往往也会规律摄入蔬菜、鱼类等其他食物,这一点或许也需考虑。” 确实如此,研究饮食与疾病的关联本就极为复杂 —— 人们除了研究对象中的食品外,还会摄入其他多种食物,因此无法将长期研究结果直接等同于 “单一食品的摄入效果”。
当然,也有论文指出牛奶存在弊端、会产生负面效果,但仅凭这一点就认定饮用牛奶对身体有害,未免过于武断。牛奶之所以可能产生弊端,可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便是 “饮用量”。久山町研究虽得出 “牛奶及乳制品摄入量越多,阿尔茨海默型认知症发病率越低” 的结论,但有观点推测:“这或许是因为日本人牛奶及乳制品的平均摄入量远低于欧美人(据认为不足欧美人的一半),因此‘喝得越多,预防认知症的效果越显著’。”
在海外,也有观点指出过量摄入牛奶及乳制品可能增加癌症发病风险。须贝医生对此解释道:“关于牛奶摄入与癌症的关联,全球已有大量论文发表,但总体而言,被认为与牛奶摄入相关的癌症仅限于前列腺癌。常被提及的乳腺癌、膀胱癌,除非持续摄入大量高脂肪牛奶,否则致癌风险较低;而对于大肠癌,研究结果反而显示牛奶有预防作用。此外,也有诸多报告表明,饮用牛奶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及肥胖。”需注意的是,只有在 “大量” 摄入乳制品的情况下,相关风险才会上升。
再举一例,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调查显示 “成年人牛奶摄入量越多,骨折率越高”,但该研究同时指出:当每日牛奶摄入量不超过 400 克时,每增加 200 克,骨折风险仅上升 “7%”。若只是每天喝一杯(通常约 200-250 克),基本不存在问题。
在参加小山氏(小山浩子)开设的料理教室的学员中,有人因为开始喝牛奶而提高了骨密度,但也有人始终没能取得理想效果。小山氏分析认为:“这或许与牛奶的搭配食物有关 —— 搭配方式可能会影响牛奶功效的发挥。” 这便是牛奶可能产生弊端的第二个角度。
“牛奶中对骨骼影响最关键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钙。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钙会越来越难被骨骼吸收。此外,钙要在体内充分发挥作用,其与磷的理想比例应为 1:2(钙:磷)。而牛奶本身的钙磷比约为 1:1,因此,比如喝一杯牛奶时搭配一个水煮蛋,就能让钙磷比接近 1:2 的理想状态。除此之外,牛奶半杯搭配黑麦面包、全麦面包、糙米饭或意大利面(每种均为 100 克),也能达到这一理想比例。”
另一方面,常吃大量加工食品或零食的人,其体内的钙容易因这类食品中含有的磷酸盐而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即便喝了牛奶,也难以获得对骨骼有益的效果。
不过,即便暂不考虑对骨骼的益处,饮用牛奶带来的其他好处或许更为显著。喝牛奶能摄取到钙以外的多种营养素,不仅有助于身体发育,还能通过预防肥胖和疾病来维持健康 —— 更重要的是,眼下这个酷暑时节,牛奶还是预防中暑的理想饮品。研究发现,在蛋白质合成效率较高的运动后饮用牛奶,有助于促进白蛋白的合成(白蛋白具有维持血管内水分的作用);若持续 2 周这样做,血液量会增加约 100 毫升。这一变化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让身体更耐受炎热。
目前存在一个问题:近年来,日本国内因经营困难而停业的奶农数量不断增加。小山氏感慨道:“奶价涨不上去,消费量却持续下降,奶农们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如果大家不共同守护‘100% 国产’这一独特属性的牛奶,未来或许会迎来‘一支冰淇淋售价 1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50 元)’的时代。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美味食品,其实都以牛奶为原料。”从消费者角度来看,1 升牛奶售价达到 300-4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15-20 元),可能会犹豫着不想买。但如果综合考虑其营养价值,以及在预防中暑、生活习惯病等方面的作用,就会发现它绝非昂贵之物。为了守护自己的健康,也为了支持奶农,建议大家每天喝一杯牛奶。
来源:译美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