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肠梗阻术后“三早”运动,让肠道康复“快人一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23:13 1

摘要:​加速外科康复(ERAS)指南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措施来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而“三早”运动(早下床、早活动、早恢复),正是促进肠道功能复苏的关键所在。

​加速外科康复(ERAS)指南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措施来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而“三早”运动(早下床、早活动、早恢复),正是促进肠道功能复苏的关键所在。

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提醒,肠梗阻术后患者按照ERAS核心要求,科学进行术后“三早”运动,能够显著缩短排气排便的时间,还能降低肠粘连的风险。

一、早下床:术后24-48小时,实现从“躺”到“站”的突破

1.预适应:床上坐起

首先,将床头摇高至30°-45°,保持这个姿势5-10分钟,同时留意自身是否有头晕等不适症状。如果适应良好,就可以将床头调至90°,让身体坐直,双脚垂于床沿,双手轻轻扶住床沿,每次保持坐姿5分钟,每天进行3-4次。这一步骤是为下床做的“过渡”准备,能有效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2.首次站立:借力支撑

在护士或者家人的协助下,按照“侧身-撑床-站起”的顺序慢慢起身,起身之后可以背靠床沿或者扶稳栏杆站立。刚开始每次站立1-2分钟即可,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站稳”,而不是追求“站久”。如果站立时出现轻微的头晕,要立即扶稳并休息;若没有不适之感,就可以每天增加1-2分钟的站立时间,逐步延长到每次站立5分钟。

3.床边挪动:小范围迈步

当能够稳定站立后,就可以尝试在床边挪动1-2步。挪动时,每一步都要缓慢抬起脚,让脚跟着地后再落脚,家人要全程守护在身旁,确保安全。每天进行2-3次这样的挪动,每次挪动3-5步,就像“学步”一样,让身体慢慢适应直立状态下肠道的活动情况。

二、早活动:术后3-7天,完成从“站”到“走”的进阶

1.短距步行:从“步”到“米”积累

术后第3天,可以从“床边走到病房门口”开始尝试步行,这段距离大约3-5米,行走速度要慢,慢到“每步停1秒”,每天进行3次。到了术后第4-5天,步行距离可以延长至10-15米,中途如果感觉累了,就靠墙休息1分钟。术后第6-7天,便能绕病房走1圈了,大约20-30米,每天进行4次。有ERAS相关研究表明,术后每天步行超过300米,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可以缩短12-24小时。

2.床上+床边联合活动:穿插进行

除了步行之外,每天还可以穿插进行一些“床上活动”,比如腹式呼吸和踝泵运动。腹式呼吸能帮助放松腹部肌肉,促进肠道蠕动;踝泵运动则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避开“过度”:活动以“不疲劳”为界

需要注意的是,ERAS理念中的“早活动”并非“硬撑”。如果步行时伤口出现轻微的牵拉痛,且疼痛并不剧烈,那么可以放慢行走速度;但如果出现腹胀、心慌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并卧床休息。判断活动量是否合适有个简单的标准:活动后休息10分钟,心跳能恢复到活动前的水平,这样的活动量就是合适的。

三、早恢复:运动+细节,助力肠道“回归常态”

术后1周左右,患者要将运动融入日常,摒弃“刻意静养”的想法。此时,患者可以自己缓慢地穿衣、洗漱,饭后也可以在病房里慢走5分钟。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其实都在帮助肠道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ERAS理念下的“三早”原则,打破了“术后要躺够”的固有认知。对于肠梗阻患者而言,术后早期的每一次坐起、每一步慢走,都是在给“沉睡”的肠道传递恢复的“信号”。循序渐进的运动不仅能加速肠道功能的恢复,还能加快整个身体的康复进程,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升就医感受。

来源:怀化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