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最近住宅和商业的距离好像在越来越近,要么直接背靠背,要么住宅楼直接架在商场上面。
住宅和商业混合在一起也不算什么新鲜事,老房子也有一楼开出来小卖部的。
不过最近住宅和商业的距离好像在越来越近,要么直接背靠背,要么住宅楼直接架在商场上面。
这样的搭配属于羊肉串撒孜然,还是鸡蛋强行炒西瓜皮,今天我们想聊聊看上海的这一款混合项目。
会变得越来越多吗?
我们住起来又可能会有什么问题?
01
从郊区TOD到市区大融合
我们回看了过去十年的土地出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变化趋势。
如果以2020年为分界线,前后五年的混合类土地集中在两个不同的方向。
2020年以前,混合出让的主力集中在外环以外。
具体来看,青浦新城最多,奉贤新城次之。分别出让了8宗和5宗混合类用地。最典型的案例比如说奉贤新城站周边的龙湖天曜。
地块总建筑面积接近20万方,其中住宅仅占35%,其余面积主要为现在的龙湖奉贤天街,东北角集中布置了住宅。
那个时期,最主要的城市开发推动力量就是大开大合的TOD开发。
17号线在2017年年底开通,贯通从虹桥火车站到东方绿洲站。
5号线南延伸段在2018年年底开通,奉贤新城进入了地铁直达时代。
我们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到城市整体联动开发的一角。
2020年以后,五年间混合用地出让数量激增为上一个五年的3倍,外环外TOD依然强势,而内环异军突起。
我们聚焦来看下变化最大的内环以内。
从板块来看,老西门、西藏北路、北外滩三足鼎立。
这三大板块,可以说分别是黄浦、静安、虹口组织自身城市更新的核心板块,老城区在更新过程中,需要植入更多当下生活需要的功能。同时,也需要以增量住宅作为吸引开发企业入场的收益。
合并来看,可能就直接促成了内环以内大量混合用地的崛起。
我们在土地功能中也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定位。
外环外基本清一色只混合商业或者办公,更多是新建城市的配套。
而在内环内的这些地块上,还有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公共设施,甚至社会停车场等功能,都借着城市更新,被植入老城之中。
比如北外滩板块,基于自身办公已经较多的环境,混合用地重点引入小型商业与住宿餐饮功能;
比如西藏北路板块,更多在混合用地中引入商业和文体娱乐;
而老西门板块中的混合用地,还承担了补足公共设施的功能。
因此,和一帆风顺的TOD相比,内环内的阻力更大一些。
比如前段时间老静安东斯文里的土拍遇冷。
虽然占据苏州河、自然博物馆、南京西路等多重区位优势,但依然在那个月的竞拍中几乎无人问津。与之对应的,是纯住宅地块一路举牌到突破上海最高溢价率。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落在高比例的商业上:约1.2万方的商业,还有些风貌限制,直接劝退了不那么有信心得到房企。
住宅被限制在南侧,北侧需要以风貌的形式解决1.2万方的商业
在未来,我们可能还会看到第三种形式,就是跨区捆绑,内环的城市更新混合地块搭配外环的纯住宅。
一方面是今年开始执行的全市统一土地池看,另一方面是已经有案例的虹口+杨浦,由建发拿下新江湾城纯住宅与山寿里混合用地,以及黄浦+浦东,由华润拿下后滩纯住宅与余庆里混合用地。
华润以捆绑形式拿下的黄浦余庆里总计6幅用地,均为混合用地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可能商住混合,就会变成更普遍、更广泛的新房选择,我们在那之前或许可以多为自己储备些了解。
02
沿街底商、独立综合体
还是超级大底盘
从组合形式上来看,如果住宅的比例比较高,基本上也就是会做一排沿街底商,沿着主要街道一字排开。
这种形式对住宅的影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小区依然享有自己完整的围墙和出入口控制,沿街商铺直接对外开门。
如果招商给力,是个对自己便利生活极大的补充。
一种常见形态,业态一般会有小餐饮或便利店,图源网络
但如果非住宅的比例上升到15%以上,那么有些混合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整理了一些近十年左右的典型项目,数量的确不多,但在各个价格段上都有分布。
细分来看,大致有两种产品形态,要么左右相邻,要么上下相隔,我们一一来看。
左右相邻,切割地面活动空间
商业对低层的要求很高,一层商业的价值最高,楼层越高单价越低。因此,商场总会尽可能趴在地上,能用三层绝不用四层。
比如说四季都会三期(繁星启),就是整个地块北侧被商业切割掉了大量的地面空间,留给南侧小区的绿地空间被压缩成了薄薄一条。
整个北侧被商业综合体占据了很大面积
比如说,虹桥天玺领峯,选择了东西切割的形式,东侧为办公以及商业综合体,西侧为住宅小区。
可以有各自独立的地面出入口,但同样的,小区内的绿地几乎完全被压缩。两栋高层之间的地面出于消防需要,只能做硬质地面,绿色变得更加珍贵。
在这种类型中,优势之处在于:地面之上的功能被很好的分开,商业与住宅相对独立,只是距离较近,而夜间营业的嘈杂以及灯光,与触手可及的便利生活,往往一体两面。
而我们更想讨论的问题,则潜藏在地下。
由于在一个地块中而且距离太近,几乎不可能挖出两个独立的车库,因此,停车以及地下的管理就多少会存在交叉。
地下出入口可能面对混用,地下停车区也可能存在混合。
即便做到分区管理,也无法控制更多外来人员的自由走动,在对物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是我们在购买前需要思考和接纳的一部分。
上下相叠,地面动线重合的“天空模式”
既然商业对低楼层的需求比较高,而住宅反而并不喜欢低楼层,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另一种上下相叠的形态。
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大徐泾绕不过的天空之城。
总体量五十万方以上的整体开发,端坐在9米高的地铁车辆基座上,大约包含各十万方左右的住宅、商业与办公,在整个上海来说都极为罕见。
而天空之城的理念,就是在整个地铁的上方,通过地面交通设计,来串联不同的功能组团。
天空之城的功能组合示意,图源万科
另一个典型项目我们可以看鑫耀中城。
占据漕河泾的区位优势,项目本身多元而混合,住宅占比仅20%左右。从这张效果图里就能看出来,两栋住宅楼在最南侧并列,整个商场的屋面都做成了绿化和活动空间,住宅从商场的底盘上生长起来。
这样的模式下,优势非常明显:其一归家动线可以直接串联商场,最大化便利日常生活;其二与左右相邻相比,住宅楼栋也有了更开放的布局空间,将商业的屋顶花园留给业主做私享绿地,在城市的地面车来车往以上,也是某种特别的视野享受。
不过,我们依然来看住宅自身的隐私问题,地面以上可能只能通过单元楼的强管控来实现分离,地下则依然没有非常好的设计策略。
同时,天空花园毕竟在建筑的屋面上再加覆土,厚度不深可能选择种植的花草树木也有限,还可能与本身商业屋顶的设备机房等产生冲突。
总体来说,与传统纯住宅小区相比,这类商住混合项目往往有更高的便利性,但相应对牺牲的,一方面是封闭小区内院落、景观等多重体验,另一方面则是更混杂的人流和相对薄弱的隐私保护。
03
你愿意为便利买单吗
我看了前面一些案例项目目前的小区参考价,一些经典项目相较周边同期项目来说的确有些优势。
比如天空之城,目前的参考价大约为69450元/㎡。
一路之隔的招商虹桥公馆目前的参考价约为60230元/㎡。
稍微早一些,距离地铁站多一个路口的仁恒西郊花园也无法超过天空之城,目前参考价为63680元/㎡。
同样的情况我们也看了一下四季都会(繁星启)、鑫耀中城以及中兴路一号周边同期项目。看起来都还算同期项目中比较乐观的。
这样的比较当然并不完善,影响成交价格高低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细微的位置差别,到小区配置和小区体量,甚至户型产品上的差异也会得到不同的市场就反馈。
但似乎可以说明,这样的混合并没有变成这类项目的直接软肋。
在必然存在的隐私保护、人流混杂等问题之外,楼下即商场的高度便利与功能复合,很能抓住年轻人的心。
楼下就是商场,意味着上下班能吃一口饭直接上楼回家。
如果朋友过来,也可以下楼就找个咖啡店聊天,而不用纠结于家里不太方便,小区里不见得干净,或者商场太远。
这可能是现在最能打动年轻消费者的场景,如果自身工作繁忙,留给厨房的时间或精力非常有限,距离商超更近就成了最大优势。
甚至家中厨房都能直接改造成开放式,只要满足自己的心血来潮就好。
最大化区位优势,将自己深度植入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开放拥抱环境,似乎描绘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混合功能的开发是西式的和超前的,城市应该在更小的尺度上实现混合,才是最高效的模式。今天再看国际新闻,反而有些国家的封闭社区在被不断追高,因为更加安全,更加私密。
大约不同的城市居住方式都能找到与之自洽的人。
不完美,才像我们的生活。
转自一房一万
来源:我爱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