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翅膀③ | 从阳台到30亩 95后“多肉教主”的泥土逆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6:11 2

摘要:长沙市残联与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梦想的翅膀》专题,见证长沙残疾人群体以坚韧为楫、以梦想为帆,在创新创业的潮头、在文化艺术的殿堂、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用不屈灵魂书写“我能、我行、我可以”的时代答卷。

编者按:长沙市残联与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梦想的翅膀》专题,见证长沙残疾人群体以坚韧为楫、以梦想为帆,在创新创业的潮头、在文化艺术的殿堂、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用不屈灵魂书写“我能、我行、我可以”的时代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通讯员 刘军 长沙报道

2017年的长沙,暑气蒸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系学生谭俊的宿舍阳台,活像个“多肉联合国”。窗台上密密麻麻挤着“桃蛋”“玉露”“生石花”,胖嘟嘟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个学风景园林的95后小伙,没把设计图纸当作业终点,却把眼光投向了更鲜活的“风景”——多肉植物。

五一假期,别的同学忙着旅游放松,谭俊却背着一筐自己精心培育的多肉小盆栽,钻进了靖港古镇的游客人流里。“同学,这‘熊童子’毛茸茸的多可爱!放书桌不占地儿还吸辐射!”他热情地吆喝着,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淌。几天下来,晒脱一层皮,却也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3000块钱,还有手机里新添的一串客户微信。捧着那沓带着汗味的钞票,一个更“狂野”的念头在他心里疯长:我要搭个大棚!

钱不够?支付宝花呗来凑!技术不懂?买张硬座票,哐当哐当9个小时直奔郑州,一头扎进人家的多肉大棚里“偷师学艺”。回到长沙,国庆假期成了他的“土木工程周”。扛竹子、搭框架、覆薄膜……一双拿画笔设计景观的手,磨出了血泡,沾满了泥灰。当那个56平方米、由他亲手设计的竹棚温室在校园角落倔强地立起来时,谭俊叉着腰,笑得像个打赢胜仗的将军:“瞧,这是咱长沙第一家‘多肉ICU’,专治黑腐化水!”

创业的甜蜜,很快被命运的残酷打断。2018年酷夏,连续的高强度劳作和营养不良,把谭俊击倒了。三次手术,让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大棚,躺进了冰冷的病房。身体的疼痛尚能忍受,更揪心的是棚里的“孩子们”——长沙的八月,热浪能煎熟鸡蛋。没有主人的精心照料,大棚成了“死亡蒸笼”。

当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挂着未拔的引流管,颤巍巍推开棚门时,一股浓烈的腐臭味扑面而来。上万盆多肉在高温下化水、黑腐,曾经饱满可爱的叶片变得软烂如泥,一捏就是一滩黑水。几个月的辛苦,几十万的投入,瞬间化为乌有。母亲心疼得直掉泪:“崽啊,算了吧,咱不搞了,身体要紧……”

谭俊蹲在狼藉的棚里,指尖拂过一盆侥幸存活的“吉娃娃”,那小小的叶片边缘,竟透出一圈倔强的红。就在这绝望的谷底,一束微光照了进来。望城区残联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这个倔强大学生的遭遇,主动找上了门。

“谭伢子,地的事莫愁!”社区干部老李拍着胸脯,“我们帮你协调流转,7亩好田,一年租金就1万块!加上你家那3亩,够你大展拳脚了!” 这片及时雨般降临的土地,成了他绝地反击的“诺亚方舟”。

农技专家下田了:区残联和农业局牵线搭桥,派来了技术专家。戴着草帽的老专家蹲在他的新基地里,捏着土块看墒情,指着叶片讲病害防治:“小谭啊,这配土还得再调调,透气性差点,根容易闷坏。” 这些田间地头的“小灶课”,让他少走了无数弯路。

团市委启动“青年领头雁”评选的消息传来,社区和残联第一时间鼓励他申报,帮他整理材料。“这是给你贴金,更是给咱望城新农业树标杆!”当“2020年度长沙农村青年人才十佳领头雁”的证书捧在手里,谭俊知道,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妈,死掉的算交学费,活着的,就是火种!”谭俊抹了把脸,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他注册了淘宝店,把幸存的多肉拍照上架。他甚至不顾医生劝阻,挂着引流袋就跪在新基地的田垄里,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健康的叶片插入新配的泥土中。阳光穿透塑料薄膜,照在他汗湿的额角和手中新生的叶苗上,那叶尖一点嫣红,仿佛在无声地“比耶”。

汗水浇灌,终有回响。2019年毕业季,当谭俊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绶带时,他的身份早已超越了学生。他是“谭棚主”,是“俊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他的10亩基地,成了充满魔力的“绿色工厂”:省级课题《湘北地区屋顶绿化与多肉植物应用研究》在这里落地生根。他摸索出的专利配方土,让种植成本直降40%。设计系的功底没白费,大棚布局既科学又美观,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他敏锐地捕捉都市人的休闲需求。多肉DIY区里,孩子们把“生石花”种进卡通恐龙玩具里,笑得见牙不见眼;一旁的休闲区,烧烤架炊烟袅袅,白领们举着颜值爆表的“红宝石”多肉盆栽,对着蓝天白云打卡拍照,朋友圈文案都是“在谭老板的‘多肉王国’被治愈啦!”

“货源找我!9毛一盆,包教销售技巧!”谭俊敞开大门,成了本地创业青年的“大后方”。望城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千龙湖的碧水岸边,多了许多年轻的身影,他们摊位上的多肉盆盆精神抖擞,贴着共同的标签——“谭家军”。“跟着俊哥干,一天挣几百块零花钱不难!”大学生小刘乐呵呵地说。

谭俊给植物进行日常清理,并在校内指导学生实操。

2020年,喜讯连连。母校中南林科大把“创业孵化基地”的牌匾郑重地挂在了他的大棚门口。当“长沙市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D类高层次人才)的荣誉证书递到他手中时,这个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憨厚地笑了:“这个‘上色’过程,可比养出极品多肉难多喽!”

如今,谭俊的“俊仔农业”已扩张到近30亩,300多个多肉品种在这里安家落户,如同铺展在大地上的彩虹。月产万盆的“绿色引擎”高速运转,产品通过网络(微信、淘宝、直播)和实体花店,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

“谭老师”的田间课堂:他被中南林科大涉外学院聘为“创新创业校外导师”,被向阳中学聘为“花卉种植社团指导老师”,被枫树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每个星期,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都会洒满大棚。他教他们认识植物,体验叶插的魔法,也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种子。“看着娃娃们眼里有光,比卖一万盆多肉还开心!”

照亮特殊群体的“多肉灯”:基地里,坐着轮椅的小陈正对着手机镜头,熟练地介绍一盆造型别致的“励志多肉”:“家人们看,这株经历过‘砍头’(修剪),反而爆了更多崽!人生也一样,挫折后更精彩!” 谭俊为他提供了岗位和平台,让小陈找到了自信和价值。

乡村振兴的“绿细胞”:他的成功模式,吸引着周边有志青年前来学习取经。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提供种苗。越来越多的“小棚主”在望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片片“多肉绿洲”点缀着乡村,也激活了农旅融合的新业态。曾经劝他放弃的母亲,如今成了基地最勤快的“后勤部长”,脸上洋溢着自豪。

夕阳西下,给30亩多肉基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辉。谭俊蹲在田垄边,指尖轻轻触碰一片肥厚的“橙梦露”叶片,露水沾湿了他的手指。从宿舍阳台的方寸之地,到脚下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王国;从几乎全军覆没的“植物葬礼”,到带动一方、照亮他人的“多肉灯塔”——这一株株沉默的多肉,用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书写了一个95后新农人最动人的“泥土经济学”:即使是最微小的叶片,只要深深扎根泥土,不懈向上生长,也能摇动一片充满希望的森林。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