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习武人常说“练拳先练桩,练桩先修心”,而《道德经》里 “致虚极,守静笃” 这六个字,正是修心炼劲的 “总开关”。
不少兄弟练站桩、静坐,总想着 “快点得气、快点入静”,却忘了咱习武的根本 —— 无论是扎马步、练太极桩,还是静坐养气,核心从不是 “求个什么境界”,而是先把 “虚” 和 “静” 的底子打牢。
站桩时,别老想着“我这劲沉得够不够”“肩是不是还僵着”,越想越僵,就像练崩拳时 “刻意发力反而出不了整劲”。
咱要做的是 “致虚”:
自然沉肩、松腰、屈膝,让体重顺着脊柱沉到足底,再顺着呼吸把杂念 “化” 掉。
—— 比如杂念来了,就像对手出拳,咱不硬顶,只把注意力拉回 “气息沉丹田” 的感觉,慢慢就会发现,肩不僵了、劲也顺了,这就是 “虚极” 的门道。
到了静坐,更要忌“飘”。
有些兄弟一坐下来,脑子就跟过电影似的,一会儿想招式,一会儿想输赢,这哪是静坐?跟对敌时 “被对手带乱节奏” 有啥区别?
“守静笃” 的 “笃”,就是 “定”
—— 像咱练拳时 “不管对手怎么动,我自守中线” 一样,静坐时就守着 “丹田的起伏”,腿酸了、心乱了,都别慌,就盯着这口气,守得久了,心自然沉,气自然顺,再站桩时,那股 “静中带劲” 的感觉就出来了。
其实不管是站桩还是静坐,“致虚极,守静笃” 都不是 “玄学”,而是咱习武人 “以静炼劲、以劲养静” 的实在功夫。
别贪快、别刻意,就像练拳要一招一式打磨,修心也要一步一步来
—— 虚到极致,杂念不扰;静到笃定,劲气自足,这才是内修的真章。
一、核心要点提炼
1.文献根基与习武修持定位
“致虚极,守静笃” 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指顺应自然、回归本真的处世之道,对习武人而言,却是 “外炼筋骨、内修心神” 的核心心法 ——
站桩是 “体”(练劲筑基),静坐是 “用”(养气修心),而六字真言是贯穿二者的 “魂”,决定了习武人能否突破 “形练” 瓶颈,达至 “形神合一”。
2.站桩静坐的修持核心
•致虚极:非 “空无一物”,而是排除习武中 “刻意求劲、执着招式” 的杂念,让肩胯松沉、气血自然循经,如同练拳时 “不僵不滞” 的虚灵状态;
•守静笃:非 “不动如木”,而是在站桩的酸麻胀、静坐的心神浮动中,守住 “心神内敛” 的专注,如同对敌时 “以静制动” 的沉稳,不被外境(身体感受、思绪)带偏;
•二者关系:虚是静的前提(杂念去则心神定),静是虚的落地(心神定则虚境显),站桩练 “虚中之劲”,静坐养 “静中之气”,缺一不可。
3.习武人修持的关键原则
•不贪快:忌刚站桩就求 “入静”“得气”,如同练拳先扎马步打基础,需从 “松肩、沉腰、足底生根” 的桩功姿态练起,再求心神虚静;
•不刻意:忌强行 “放空”“憋气”,如同练劲不蛮力,需顺呼吸、随身体感受调整,让 “虚”“静” 自然生发;
•常观照:站桩时观照 “劲是否僵”,静坐时观照 “神是否飘”,如同练拳时观照招式是否合 “攻防要义”,实时修正。
二、关键关隘释义(附习武人破解思路)
1.“致虚极” 之关隘:“求虚反僵”
•表现:习武人习惯 “控劲”,站桩时刻意放松肩背、压制杂念,反而导致胸腔发紧、气血不畅,如同练拳时 “刻意沉肩” 却僵住腰胯;
•本质:误将 “虚” 理解为 “强行清空”,而非 “不执着于身体感受与思绪”;
•破解:从 “观呼吸” 入手 —— 站桩时自然腹式呼吸,感受气息从鼻腔入、丹田沉,再从丹田散至四肢,若杂念冒头,不抗拒、不跟随,只需将注意力拉回呼吸,如同练拳时 “遇阻力不硬顶,顺劲化劲”。
2.“守静笃” 之关隘:“静中走神”
•表现:静坐时思绪飘到 “昨日练拳的招式漏洞”“明日的对练计划”,或站桩时因腿酸、肩麻而烦躁想放弃,如同对敌时 “被对手的假动作带乱节奏”;
•本质:“笃” 的专注力不足,未能将心神 “锚定” 在 “当下”;
•破解:用 “桩功锚点” 绑定心神 —— 站桩时专注 “足底与地面的贴合感”(如涌泉穴的微麻感),静坐时专注 “丹田的轻微起伏”,如同练拳时 “紧盯对手的中线”,以一个具体的身体感受为 “锚”,守住静的核心,不被外境牵动。
3.站桩与静坐衔接关隘:“刚柔脱节”
•表现:站桩时能沉劲却静不下心,静坐时能入静却无 “劲感”,如同练拳时 “刚劲能发、柔劲难收”,形与神脱节;
•本质:未理解 “站桩是静中练劲,静坐是劲中养静”;
•破解:站桩后衔接 10 分钟静坐 —— 站桩结束后不急于起身,保持坐姿,感受桩功中 “足底生根、丹田聚气” 的劲感,在静坐中延续这份 “劲的余韵”,让静不流于 “空软”,劲不陷于 “僵硬”,如同练拳后 “收势时的气沉丹田”,实现刚柔衔接。
这位同修,终于等到你!
生活处处皆是修行,生活无处不功夫!
风起云涌的日子,京武功夫武术自媒体【炼拳纪与修行手札】
将陪你一起见证属于我们的“武者之路”!
欢迎投稿分享!后台留言告知!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