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馥莉坐在采访间的沙发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瓷茶杯的边缘。距离宗庆后离世后,这场席卷娃哈哈的风波终于等来了她的正面回应。8月27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后的白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家民族企业此刻的处境——一半在阳光下,一半藏在争议的阴影里。
宗馥莉坐在采访间的沙发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瓷茶杯的边缘。距离宗庆后离世后,这场席卷娃哈哈的风波终于等来了她的正面回应。8月27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后的白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家民族企业此刻的处境——一半在阳光下,一半藏在争议的阴影里。
“2018年的回购协议,父亲在世时没人说过不字。”她开口时声音很稳,带着浙江人特有的平直语调。这话指向的是上个月突然爆发的老员工诉讼案,数十名退休职工拿着七年前的协议告上法庭,说当年签字是被逼的。可宗馥莉随后亮出的证据让人心头一震:公证处存档的录像里,老员工们笑着在协议上按手印,宗庆后还特意让财务处长逐行念条款,有人当时打趣说“老板这是怕我们老了喝不上AD钙奶”。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这些员工里,有人退休前还在年会上领过忠诚员工奖,怎么偏偏在宗庆后走后的第三十七天,突然想起“被胁迫”?宗馥莉没明说,但话里的潜台词藏不住:“诉讼材料里的代理律师,去年还在帮宗泽后处理房产纠纷。”宗泽后是她的叔叔,这半年来常在媒体上骂她“败家”,说她把宗家产业折腾得不像样。
绕不开的还有杜建英和那三个孩子。香港高院8月15日的裁定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宗馥莉输了,可她轻描淡写一句话就点破了关键:“他们在杭州中院的诉状里,压根没提娃哈哈的股权。”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宗庆后持有的29.4%股份早就完成了继承变更,红章盖得清清楚楚。至于那笔被冻结的信托基金,她只说“会按父亲的意思办”,眼神里的笃定让人想起宗庆后当年在经销商大会上拍桌子的模样——软的不吃,硬的也不怕。
有人说现在是“宗馥莉时代”,她却摇了摇头。“车间里拧瓶盖的师傅,比我懂产品该怎么调甜度。”这话不是客套,上个月杭州工厂的流水线改造,她真就听了老技术员的建议,把灌装速度从每分钟80瓶降到75瓶,说这样能减少气泡残留。结果新款AD钙奶的退货率降了三成,经销商在微信群里刷了一百多条“还是老宗家的人懂行”。
她悄悄做的改变藏在细节里。联销体经销商开会时,不再是宗庆后时代的“老板训话”,而是用大数据屏展示各区域的动销率,谁卖得好就请上台分享经验。有老经销商私下说“以前见老板要预约,现在小姑娘(指宗馥莉)会主动到仓库看存货”。这种接地气的管理方式,让那些说她“留洋归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声音渐渐小了。
风波里最让人唏嘘的,是宗家内部的撕扯。宗泽后拿着宗庆后早年写的便条说“这是父亲想让我管市场”,可那张泛黄的纸条上,宗庆后的字迹歪歪扭扭:“泽后弟,下周带馥莉去义乌看看经销商”,分明是让他带侄女历练。杜建英那边更热闹,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照片,说她抱着年幼的孩子参加过宗家的家宴,可娃哈哈老员工都记得,那年是宗庆后请所有合作方吃饭,杜建英作为供应商代表来的,席间还敬了宗馥莉一杯可乐,说“小姑娘长大了要帮爸爸挑大梁”。
采访快结束时,宗馥莉起身去窗边接了个电话,是车间主任打来的,说新口味的营养快线试产成功了。她笑着应了句“让品控部多盯几天”,挂电话时眼里闪过一丝轻松,像个刚完成作业的学生。回身坐下时,她忽然说:“父亲以前总说,做企业和养孩子一样,不能光盼着它长个子,得教它走正道。”
这话或许能解释她的所有坚持。老员工的诉讼也好,亲戚的指责也罢,她始终攥着两条线:一条是法律的红线,协议就是协议,公证过的东西不能不算数;另一条是父亲留下的底线,娃哈哈是做给老百姓喝的,不能让争产的闹剧坏了名声。
夕阳西下时,采访间的光影渐渐柔和。宗馥莉拿起搭在椅背上的西装外套,说要去车间看看夜班的生产。走廊里遇见几个年轻员工,有人小声说“董事长今天看起来没那么凶”,她听见了,回头笑了笑:“明天晨会,你们把新款包装的想法好好说说。”
这场风波还没完全平息,但至少此刻,这家走过三十五年的企业,在新一代掌舵人的脚步里,透出了点踏实的动静。就像车间里那条永不停止的流水线,不管外面有多少风言风语,该拧的瓶盖要拧紧,该灌的饮料要灌满——这或许就是宗庆后留给女儿最宝贵的东西,比股权和信托更实在。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