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⑬】江门这位“革命英雄母亲”将7个儿女送上战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5:03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在江门五邑抗战史上,涌现出许多感人的革命人物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一位有着“革命英雄母亲”“东江游击队之母”之称的革命烈士——李淑桓,就出自江门鹤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国危亡之际,李淑桓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将自己的七名儿女送上前线抗日,自己与其中三个儿子壮烈牺牲,用生命书写了“一门四烈士”的荣光。

出身书香门第

自幼接受家国情怀教育

李淑桓(1894-1941),原名李壶娴,出生于广东鹤山古劳乡围墩村(现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委会南湾祖村),其父亲李振祺(又名李召南)为清朝的一名贡生。

在南湾祖村,记者见到了李淑桓的侄子李在勇。今年84岁的李在勇出生时,其姑姑李淑桓已英勇就义。据他讲述,李淑桓在家中排行第六,父亲(李桐生)排行第十一,姐弟年纪相差较大。从未见过姑姑的李在勇,对于姑姑的印象,大多来自奶奶陈萍(李淑桓母亲)之口。

“我爷爷(李振祺)是清朝的贡生,曾在福建做官,奶奶是从台湾那边渡海回到福建的,后来爷爷带着全家回到鹤山,后又在广州开私塾教书。”李在勇说,在李淑桓的童年时期,奶奶(陈萍)就常常跟她讲述自己从台湾渡海辗转至福建的坎坷经历。

“每当谈到‘红毛佬’(台湾当地百姓对西方侵略者的叫法)侵占台湾的屈辱历史,以及他们频繁侵扰、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暴行,这些浸透血泪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年幼的李淑桓,也点燃了她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正是李淑桓浓厚家国情怀的启蒙。”李在勇说。

幼年时期,李淑桓跟随父亲到广州开私塾,住在兴隆里私塾的阁楼内,她也时常旁听父亲讲课,熟读四书五经,尤爱《列女传》《木兰诗》《岳飞传》。在我国传统忠烈人物故事的熏陶下,她进一步培养了坚毅的性格,内心保家卫国情怀的种子逐渐萌芽生长。

李淑桓20岁时(1914年),经媒人撮合与同窗郭福荣成婚,次年借用父亲办私塾留下的桌椅,在位于广州龙康里的祖屋(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办了一个名为“时修”的家庭私塾,立志要以教学自食其力,实现“识字三千能教人”的愿望。

“奶奶从小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拥有家国情怀。听父亲讲,奶奶时刻教育子女的一句话就是:‘识字三千能教人,一技之长能护身。’奶奶时常教育子女,要爱学习,有专业专长,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用自己所长报效国家。”李淑桓之孙郭曙光说。

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李淑桓生下长子郭显承和二女郭云翔不久,丈夫失业,加之当时广州陈济棠政府苛捐杂税,百姓怨声载道,李淑桓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私塾难以为继,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办学的理想。1930年,李淑桓听闻香港准许私人办学,她便卖掉广州祖屋清偿债务,带着儿女转至香港。在香港,李淑桓申请到了办学执照,开办时修学校。

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强占东三省,李淑桓从报纸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不已,挥笔写下《哀国难》,并教授学生救国道理,让他们永远铭记国耻。与此同时,参加革命、抗日的想法也在李淑桓的心中日益强烈起来。

心系国家

将七个子女送上抗日前线

李淑桓正式接触革命、参加抗日的事迹,还得从其长子郭显承的一个想法说起。

1938年元旦刚过,曾在香港当海员、正失业的郭显承突然向李淑桓提出到延安陕北公学读书的想法。原来,当时郭显承与时任香港惠阳青年会总务长刘宣相熟,刘宣是一名共产党员,跟曾生同志一起在香港开展地下工作。郭显承正是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接受了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并由刘宣安排其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大”参加八路军。

李淑桓与丈夫商量之后,决定全力支持儿子“北上”,带领全家在香港九龙火车站为其送行,并与同来送行的刘宣正式会面。

李淑桓自认识刘宣之后,便经常参加香港惠阳青年会各项活动。1938年秋,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香港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李淑桓目睹一批又一批青年男女主动报名回内地参加抗日救亡,此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呼喊:“有国才有家,广大青年应该报效国家,我为什么要把儿女留在身边呢!”

当李淑桓得知香港惠阳青年会正组织第三批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内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她为女儿郭云翔报名参加。

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曾生担任总队长,部队驻扎在坪山。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桓六子郭显怡就读的海华学校,校长正是曾生,在他的号召下,郭显怡也回到坪山参加游击队,时年仅13岁。

自此,李淑桓的长子郭显承、二女郭云翔、六子郭显怡已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李淑桓第二次参加香港海员回乡慰问团,到惠阳坪山慰问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并将留在身边的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四子、五子为双胞胎),以及年仅9岁的七子郭显隆一起带回坪山,看一看抗日游击队的风采。

△李淑桓后人费尽周折拼凑而成、至今仍缺席两人的“全家福”。

次日,在部队召开的欢迎慰问团群众大会上,部队请李淑桓讲话。李淑桓走上主席台,并将自己的五个子女都叫到台上,二女郭云翔、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六子郭显怡和七子郭显隆,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站好。李淑桓激动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郭显承)去了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儿子(郭显绪)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了,我现在将他们都交给部队,拿起枪杆子抗日。最小的儿子郭显隆才9岁,今天也先报个名,等他再长大些再送回来参军。”

李淑桓无私送子女参军抗日的感人事迹传遍东江。李淑桓送子参军的情景,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香港九龙大华电影院放映,引起香港同胞很大反响。曾经有人问李淑桓:“你把子女送上前线,将来老了怎么办?”她毫不犹豫地答道:“没有国哪还能有家?我希望子女们能够参军报国,守护好自己的国家。”短短几句话,充分表达了一个伟大母亲炽热的爱国情怀。

一门四烈士

英勇无私为革命献身

1940年,当抗日游击队与当地人民奋勇打击日本侵略军之际,国民党同时将枪口对准抗日游击队,广东发生“三八”坪山事变,国民党当局调集大批军队围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为此,1940年4月,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不得不东移转战海陆丰。此时,李淑桓的五子郭显乐已是共产党员、担任班长,在跟随部队转移行军途中遭国民党顽军截击,他在掩护部队转移时壮烈牺牲,时年才18岁,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40年底,李淑桓的丈夫因病去世,多位至亲相继离开,她虽悲痛万分,但依旧强忍悲痛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在东江纵队东移到海陆丰时期,一路上有许多失散的战士,辗转来香港找到李淑桓求助。李淑桓在香港的家,一时间成为东江纵队失散战士的联络站和容身之处。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李淑桓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收密、收容和帮助游击队失散战士的责任。李淑桓总是安慰道:“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得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跟部队暂时失去联系、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深受感动,重新燃起希望。

1941年4月,李淑桓带着年仅11岁的小儿子郭显隆投奔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加入曾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她被安排到大塘村小学教书,以小学教师身份作为掩护,负责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情报站的收集情报、联络等工作。

李淑桓的公开身份是教师,她知道在这里教书是为革命部队、为抗日根据地培养人才。她不辞辛劳,编写抗日教材,向学生教授抗日救国思想,讲述抗日杀敌的故事,很受学生的欢迎。

1941年9月,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李淑桓不幸被捕。被捕后的李淑桓,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不肯说出游击队的行踪。面对李淑桓的宁死不屈,国民党顽军恼羞成怒,将她带至大岭山金桔岭残忍杀害。李淑桓英勇就义,年仅47岁。

△李淑桓、郭显乐、郭显和的革命烈士证书原件。

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李淑桓舍小家顾大家,先后将7个子女全部送到抗日前线,李淑桓及3个儿子都在抗战以及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用生命书写了“一门四烈士”的荣光。李淑桓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她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母亲,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