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宣布投降!鲍威尔暗示降息,特朗普这一局赢麻了?对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3:49 3

摘要: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给出了一段“语气变软”的讲话,明示就业与增长的风险在上升,通胀虽未回到目标,但关税推升价格更像“一次性冲击”,美联储会“重新评估”风险并“适时调整”政策立场。话不长,分量很重。交易盘立刻给出了反馈:9月降息的隐含概率从八成抬到九成多。有人

据央视新闻报道,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给出了一段“语气变软”的讲话,明示就业与增长的风险在上升,通胀虽未回到目标,但关税推升价格更像“一次性冲击”,美联储会“重新评估”风险并“适时调整”政策立场。话不长,分量很重。交易盘立刻给出了反馈:9月降息的隐含概率从八成抬到九成多。有人高呼“美联储宣布投降,特朗普又赢了”。

鲍威尔这次明确提到两点,一是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二是通胀仍高,但关税带来的抬价具有“一次性冲击”的可能。如果把这两句合到美联储同步发布的框架修订里看——取消“平均通胀目标制”,回到“灵活通胀目标”——你会发现逻辑是连贯的:政策不再为过去低通胀“补课”,当就业风险抬头,利率已经处在限制性区间,就有理由通过预防式的小幅降息把风险从就业端拉回来。这不是“投降”,更像一次“再平衡”。

话说回来,特朗普的政治压力是真实存在。他从上任起就喊“立即大幅降息”,还点名鲍威尔、理事库克,甚至抛出“装修超支”“司法调查”的舆论炸弹。可把“政治压力”直接等同于“货币政策被迫屈服”,这步子跨太大。美联储主席与理事的任期保护、FOMC的表决机制、理事与地区联储行长的任命程序,都不是“总统数票”的结构。关于个别理事的去留和调查,有待官方确认。我更愿意把这次口径变化读成“数据+框架”的双重驱动:就业数据的向下修正、增速的放缓、通胀的回落趋势,加上对关税冲击的界定,促使政策在“最小后悔”路径上向就业侧微调。

市场的反应不等于政策的屈服。降息预期在讲话前就已经抬头,讲话是盖章,不是凭空逆转。更关键,鲍威尔给了方向,却没给路径:没有承诺连续降、没有给幅度,反复强调“数据依赖”。如果真是“宣布投降”,常见的信号会是强指引、弱通胀、快节奏。现在你看不到这些。能看到的是“保留可选性”,这恰恰是独立性的边界表达。

鲍威尔的任务是“缓冲”。当关税抬升价格、移民收紧压低劳动力供给弹性,通胀变得粘,增长又显著放缓,美联储需要用“保险式宽松”来避免硬着陆的风险。在取消AIT的框架下,它可以对就业风险更敏感,对通胀上行更快反应。所谓“暗示降息”,是把硬着陆的尾部风险往回拉一把。它不是给政治让路,而是给经济留路。可这条路能走多远?看两组数据:一组是就业与工资的冷暖,一组是核心通胀与预期的黏性。若就业继续走弱、通胀维持下行,宽松节奏会更顺;若关税冲击把预期抬起来,宽松就得“浅降慢走”。

市场要“方向”。降息交易通常推高成长久期资产、压美元、推部分大宗,但曲线怎么走,要看叙事靠哪侧。如果市场把这波解读成“增长疲弱带来的被动降息”,盈利下修会对冲估值扩张;如果更相信“软着陆+保险式宽松”,风险资产就容易走一段。但这里面有个“噪音放大器”不能忽视——关税。如果关税不断加码,成本沿供应链传导,服务业二次效应抬头,长期通胀补偿上翘,那条“软着陆”的路会变窄,曲线的陡峭化也会受限。

很多朋友问:美联储如果9月降息,对我们是利是弊?我给一个不绕弯的判断:对外部金融条件是利好,对政策独立性是加分,对资产定价是结构性机会,对风险管理是持续考验。利好的地方很直观——美元阶段性走弱,资本外流压力缓解,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降温,货币政策的外部束缚减少,宏观调控的空间更大。更关键的是,外资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风险溢价会回落,A股与债市的边际吸引力上升。但这不意味着“躺赢”。关税的输入性通胀、油价的弹跳、全球成长的走弱,都会在不同通道里对冲这份利好。

对产业与贸易,降息叠加中美订单重配,会把农产品与大宗链条的波动放大。大豆就是最直观的标尺。中国把订单转向巴西,航运、检疫、压榨排程、期现套保都要随之重排,这套粘性一旦形成,回流成本很高。这对我们是机会也是要求:把检疫互认、口岸协同、金融对冲、长期合约的机制做厚,让政治噪音压不住供给稳定。用市场化的办法稳住原料,反身也就稳住了物价与预期。

对资本市场,别把方向当路径。方向上,降息有利多;路径上,全球增长与关税噪音会让节奏锯齿。对股市,我倾向于“盈利可见性+政策弹性”更占优,流动性驱动的单边狂欢不靠谱。对债市,长端利率下有空间,上有噪音,曲线交易要预留回旋。对汇率,美元弱的窗口给了人民币喘息,但不要忽视输入性通胀与出口价差的再平衡,仓位上别把弹性赌成方向。说白了,拿住确定性,尊重不确定性。

再回到“特朗普又赢了”的争议。赢在哪?他确实把舆论的聚光灯拉回了白宫,压低了“对普京太软”的质疑,也在对华制裁与留学生盘查上制造了“强硬”的戏剧效果。可输在哪?农业票仓的账本已经翻给他看了,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上半年同比下降53%,大豆下降51%。订单从美国仓房开往巴西港口,不会因为一句口号折返。财政与金融成本会把痛反馈到选票上。至于货币政策,他没有拿到一本道德剧本里的“立即大降息”,只拿到了一个“可降息但看数据”的技术性表态。真要说分数,他的“赢”更像舞台效果,美联储的“软”更像工程操作。

鲍威尔没有“宣布投降”,他在框架与数据的约束下为9月降息打开了门,但没卸合页;特朗普没有“赢麻了”,他赢的是镜头,不是机制;中国拿到的是一个更宽松的外部金融环境,但不是一张不费力的通行证。接下来对我们最重要的,不是盯着美联储会不会降,而是把内生动能、制度韧性、产业链条的“硬功夫”继续补齐:在金融上,优化政策工具箱与市场沟通,让资本流向更稳;在贸易上,把“多源、弹性、规则化”的组合拳常态化;在产业上,用可预期的政策换企业长期投资的确定性。这样,外部风向一变,我们不用跟着摇。

来源:亮剑西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