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的饭局上,劝酒的人变得少了,以茶代酒的人却明显多了;酒桌上一醉方休的场面少了,适量小酌的场合多了。曾经无酒不欢的中国人,似乎正在集体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酒精告别仪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人饮酒习惯的变化,以及这背后的真相。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的饭局上,劝酒的人变得少了,以茶代酒的人却明显多了;酒桌上一醉方休的场面少了,适量小酌的场合多了。曾经无酒不欢的中国人,似乎正在集体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酒精告别仪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人饮酒习惯的变化,以及这背后的真相。
记得前几年参加商务宴请,白酒是绝对的主角。如今却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桌人吃饭,居然没有一个人点白酒,取而代之的是茶水、果汁或是低酒精饮料。最近的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感觉——白酒产量相比巅峰时期已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二,就连曾经高高在上的茅台价格也不再坚挺。
🍷 酒类市场整体遇冷
不只是白酒,整个酒类市场都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 葡萄酒市场尤其明显,国产葡萄酒的年产量从高峰期的140多万吨骤降至不足12万吨。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这个优质产区,酒庄们各显神通谋生存,有的发展旅游,有的转向线上直播。
• 啤酒的销量也在连续下滑。工业啤酒(如某些大规模生产的淡啤)被一些消费者吐槽像“喝白开水”,价格却一路上涨。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20-50岁)规模有所缩减。
• 即便是以往备受追捧的进口葡萄酒,光环也在消退。有些人曾认为喝进口葡萄酒更有“面子”,但国产葡萄酒在国际赛事中已获得超过1800个奖项,品质并不逊色。
🔄 年轻人带动的酒饮变革
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酒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他们引领的深刻变革。年轻人的饮酒偏好、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重塑着行业的生态格局。
低度酒饮受欢迎:年轻人追求“微醺”状态而非酩酊大醉,果酒、预调酒等低酒精饮品因此备受青睐。这背后是健康意识的提升,他们更看重低糖、低卡、天然成分。某团闪购的数据就显示,“情绪消费”类酒水产品增长很快。
口味变得多元化:年轻人乐于尝试茶啤、果味黄酒、咖啡利口酒等创新产品。一款灵感源自云南野生菌、通过烟熏工艺模拟菌类香气的发酵酒,就曾引发美食博主的测评热潮。
饮酒场景更多元:对年轻人来说,饮酒不止于商务应酬和正式宴请。独酌放松、朋友小聚、露营、看剧等,都可能来一杯。小包装、高颜值的酒品也因此走红。
💡 为何中国人“喝不动”了?
中国人饮酒量下降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
1. 喝酒办事”逻辑渐微:过去很多生意和人情在酒桌上敲定,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如今,经济环境和商业规则变化,使得“喝酒换资源”的效果大不如前。尤其年轻人更相信真才实学而非酒桌本事,喝酒的功利性动机减弱。
2. 健康第一,生活至上:现代人更珍视健康。媒体和科普不断强调过量饮酒的危害,身体健康才是真资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与其伤身劝酒,不如以茶会友。
3. 理性消费与“悦己”体验: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喝酒更注重自身感受和个性化体验,而非面子排场。他们可能愿意为一瓶精酿或一款小众果酒付费,但拒绝盲目拼酒。悦己而非悦人,成为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4. 选择多元化分散注意力:如今娱乐方式丰富,游戏、短视频、直播、露营、骑行等都在争夺年轻人的闲暇时间。小酌可以是一种选择,但不再是非他不可。
🤔 酒不喝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短期看,酒类消费下滑确实给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带来压力,需要他们适应变化,积极转型。
但放眼长远,这种变化未必是坏事:
1.它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从注重形式主义和人情关系的“酒桌文化”,转向更关注健康、注重实效和个性表达。
2.它可能推动产业升级:倒逼酒企从过去依赖政务商务消费、追求高端化,转向真正研究消费者需求,开发更多低度、健康、多元化的创新产品如零糖啤酒、果味酒饮等,并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3.资本和资源可以更多投向更有潜力的健康、文旅、科技等领域。
🍶 最后
中国人并非完全“戒酒”,真心确实有点扎心,但这是饮酒的态度和方式变得更加理性、健康和多元化。我们正在告别那个“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劝酒时代,迎来一个“喝什么、喝多少,我自己说了算”的新阶段。这杯酒的滋味,或许淡了,但我们的生活态度,却更浓了,更清醒了。
各位朋友,你现在还喝酒吗?是更喜欢小酌两杯,还是干脆以茶代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