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故乡的田埂上,望着眼前杂草丛生的荒地,一种刺骨的寒意从脚底窜上心头。这片曾经孕育着世代乡亲希望的沃土,如今只剩下几株倔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晃,像是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站在故乡的田埂上,望着眼前杂草丛生的荒地,一种刺骨的寒意从脚底窜上心头。这片曾经孕育着世代乡亲希望的沃土,如今只剩下几株倔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晃,像是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不远处,村里的老人们弓着背,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干裂的土壤,眼神中交织着无奈与痛惜。
农产品的价格像过山车般起伏不定,最令人揪心的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李老汉蹲在自家玉米地旁,掏出皱巴巴的记账本,上面的数字刺痛着眼睛——种子、化肥、人工,扣除这些成本后,收入竟抵不上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这样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离开祖辈耕耘的土地。他们不是不爱这片乡土,而是在生存面前,情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但转机或许就在眼前。现代农业技术的春风正在唤醒沉睡的土地。在邻县的王家庄,几个返乡青年带着新学的种植技术,让百亩荒地重现生机。
他们用手机控制着智能灌溉系统,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有机蔬菜,亩收益是传统种植的三倍多。这些年轻人证明了:土地从不辜负勤劳与智慧,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与她对话。
要让田野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政府部门正在推行的惠农政策像一场及时雨,从技术培训到市场调控,从基础设施改善到金融支持,这些举措正在慢慢改变着农业的生态。
而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农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串联成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红利。
然而,最根本的改变必须来自农民自身。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我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合作社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
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团结起来闯市场;不再守着老方法,而是积极学习新技术;不再只看眼前收成,而是谋划着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种觉醒与转变,正是农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动力。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野上,我似乎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那些正在试验田里忙碌的年轻身影,那些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创业者,那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管理结合的新型农民。
他们用行动证明:农业不仅可以养活人,更能成就人;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土地是我们共同的根,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梦。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这片土地注入一点力量,当政策的阳光、科技的雨露、市场的活!水共同滋润这片田野时,那些荒芜的土地必将重现昔日的荣光,长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这不仅是对土地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来源:农民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