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技术的浩瀚星海中,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的一句话犹如灯塔,照亮了企业级AI发展的新航道:“下一轮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这句话被赋予了“万亿美元机会”的深远意义,预示着企业级AI应用落地将成为通往收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
在AI技术的浩瀚星海中,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的一句话犹如灯塔,照亮了企业级AI发展的新航道:“下一轮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这句话被赋予了“万亿美元机会”的深远意义,预示着企业级AI应用落地将成为通往收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
企业级AI若要在这片蓝海中扬帆远航,模型、数据、场景,这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创新奇智CEO徐辉深刻洞察到这一点,他提出,要推动企业级AI的落地,关键在于三方面:提升模型能力、积累高质量数据集、不断挖掘与拓展应用场景。
在模型层面,徐辉强调,并非模型越大越好,企业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型或平台。随着AI技术的演进,企业逐渐从为模型的先进性买单,转向为模型创造的商业价值买单。这一观点与红杉资本大会上,150位全球顶尖AI创始人的共识不谋而合。
数据,被誉为企业级AI落地的核心生产力。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指出,企业在利用AI寻求收益时,首要面对的是数据问题:高质量数据是否存在?是否被有效利用?是否发挥了应有价值?他强调,企业最核心的数据整合是成功的关键。
创新奇智CTO张发恩则进一步提出,数据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重要资产。他主张,一方面要确保数据合规,另一方面要获取高质量数据以训练模型,使其在不同场景下达到最佳状态。创新奇智通过合成数据技术,为大模型和智能体提供高质量数据,从而加速AI应用的落地,并解决初期高质量数据不足的难题。
场景,是模型价值的最终体现。徐辉以电为例,阐述了模型与场景结合的重要性。电从奢侈品到普遍技术,其价值在于与各种场景的融合。AI亦是如此,模型的价值在于与行业知识、工程化能力和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当前,企业需优先识别最值得、最适合被AI“改造”的场景,率先落地AI应用。
在工业领域,AI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从PDM、CAD到PLM等工业软件场景,大模型技术正在提高效率、提升良品率。华为、阿里云、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工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奇智与Bentley联合发布的iPID,更是将AI与CAD设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静态图纸到智能PID的跨越,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
国家层面也在加紧部署AI+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开发AI+CAE、AI+EDC等先导产品,为国产工业软件的产品化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工信部提出,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带动工业数据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
工业领域智能体的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四类:数据治理类,通过AI技术挖掘数据价值;知识处理类,提升员工工作水平;流程优化类,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智驱动;辅助决策类,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建议。这些场景的选择,源于它们是企业数据资产最密集的地方。
尽管生成式AI技术在工业领域已有多项成熟应用,但真正的智能体时代尚未来临。工业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正从“功能替代”迈向“认知进化”,推动制造业进入“AI定义一切”的新纪元。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