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装机圈流传着一句“i3默秒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凭借强悍的单核性能与能效比,成为玩家心中的“神U”。从初代酷睿到第五代,英特尔几乎以碾压姿态统治着PC市场,对手AMD一度被压得抬不起头。然而,这场技术霸权却在第六代酷睿(Skylake)之后悄然松动。
十年前,装机圈流传着一句“i3默秒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凭借强悍的单核性能与能效比,成为玩家心中的“神U”。从初代酷睿到第五代,英特尔几乎以碾压姿态统治着PC市场,对手AMD一度被压得抬不起头。然而,这场技术霸权却在第六代酷睿(Skylake)之后悄然松动。
一、挤牙膏时代:6-11代的原地踏步
2015年,第六代酷睿Skylake面世,首次支持DDR4内存,被寄予厚望。但谁也没想到,此后的五代产品(6-10代)竟成了英特尔的“挤牙膏”现场:
第十一代Rocket Lake虽换上Cypress Cove新架构,却因10nm难产被迫“逆向移植”回14nm,性能提升有限且功耗爆炸,i9-11900K甚至因砍掉2核心被吐槽“开倒车”。
二、十二代曙光与十三、十四代的倒退
2021年,第十二代Alder Lake携“大小核”混合架构杀出重围:
技术革新:首次采用Intel 7(10nm)工艺,Golden Cove大核IPC提升19%,多核性能反超AMD Zen3,DDR5+PCIe 5.0支持更被赞“良心升级”。市场反响:i5-12600K以6大核+4小核设计、2千元价位,成为年度“真香神U”,玩家高呼“英特尔回来了!”。然而,随后的十三代Raptor Lake和十四代Raptor Lake Refresh,却再度暴露英特尔的技术乏力:
粗暴堆料:i9-13900K硬塞16个小核,i9-14900KS更是将睿频飙至6.2GHz,代价是功耗突破253W,需360水冷才能压住。缩肛危机:高频高压导致14代i9大规模出现缩缸(性能衰减)、蓝屏问题,售后投诉激增,被调侃“灰烬超频,出厂即巅峰”。三、Ultra时代:救世主还是最后一搏?
面对困局,英特尔押注AI赛道,推出酷睿Ultra系列(Meteor Lake):
分离式设计:CPU、GPU、NPU模块化封装,集成NPU单元加速AI任务。市场遇冷:实测中,Ultra 7 155H的CPU性能仅持平13代i5,NPU的AI算力对普通用户仍是“空中楼阁”。 尽管2025年京东618数据显示AI PC销量暴涨400%,但消费者主要为联想轻薄本买单,而非冲着英特尔技术革新。结语:酷睿的未来,不能只靠“AI画饼”
从制程卡壳到设计激进翻车,酷睿系列的没落是技术迭代失速的缩影。若下一代Arrow Lake无法在能效比和稳定性上破局,英特尔恐将彻底失去与AMD“价格战”的底气——毕竟,当对手的锐龙9700X仅用65W实现i9性能时,谁还愿意为“灰烬旗舰”买单?
网友锐评:以前是“i3默秒全”,现在是“i9秒变灰”,英特尔这波属实是给自己超频到了绝路。
来源:车圈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