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半不是他们厉害到,完全可以一个人打天下了,而是没有社交的智慧。
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样的道理,谁都知道。
有句谚语:“秦桧也有三个相好的。”
不管你干啥,走什么道路,有了朋友的帮助,肯定是顺利很多。
但为什么有的人,混到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呢?
多半不是他们厉害到,完全可以一个人打天下了,而是没有社交的智慧。
01
唐朝,有一个叫薛曜的读书人,对书法很有研究。
他常常观摩书法家褚遂良的作品。
褚遂良是他的舅祖,也算是亦师亦友亦亲,关系特别要好。
令人奇怪的是,他对褚遂良的印象不是很好。
有一天,父亲拿出褚遂良作品,让他点评。
他指着一幅字,说:“横竖笔法过于滑顺,反而导致呆板,结构处理不顺了,写字的顺序也不全对。”
换一幅字,他又说:“字体紧缩向内,不够达远,不张扬,枯燥了一些......”
连续看了很多字,他都觉得不好。然后回头对父亲说:“我的鉴赏能力很强吧,看问题很准吧。”
他本以为父亲会表扬,可是父亲却摇头:“你放着人家的优点不看,眼里只有别人微小的瑕疵,怎么会学到人家的精髓呢?”
原来,自身有问题的人,看到的都是问题。
作家毕淑敏说过:“你可以跪在泥地里,但你不要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其事地说到处都是污泥。”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放着人家的优先不看。”
第一种情况:人与人的社交,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刚刚认识的阶段。
看对方,什么都好。具有很多的神秘感。对方有一些特别的观点,得到某些奖励,让你很希望进一步知道情况,也多番学习。
你也会主动和对方交换联系方式。在分开之后,你也会主动和他交流,发起话题。
常常交流的阶段。
经过一番交流,你发现自己对他更加佩服了。他真的很厉害,优秀的地方很多。
还渴望能再次见面,深度交流。你可以设定饭局,或者约对方到某地见面。借用工作等便捷,和对方搭建长久的关系。
非常熟悉的阶段。
一步一步把对方看透了,你发现他没有什么神秘感。同时,他的缺点也冒出来了。
在经常性的互动中,他也做出一些不让人舒服的事情,你开始厌恶了。
熟悉到一定程度,他脸上的灰尘,你都看清楚了。从而,灰尘把他之前的优点,都掩盖了。
第二种情况:人的社交,还可能因为你的自负,把对方比下去。
你自身条件不错,也得到很多赞誉,那么你就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
也有一些人,长期处于谦卑状态,深藏不露。你也懒得深度了解了,就凭借肤浅的看法,把对方放到“不值得的人”的群体中。
第三种情况:对方有一个公认的缺点,那么他的优点,你是不认可的。
比方说,一个有牢狱之灾的人,出狱之后,无论多努力,你都排挤他。因为他已经被贴标签了。
就是人家使劲亮出自己的优点,工作汗流浃背,你还是不看。因为你的眼睛,一直盯着不好看的一面。
02
有朋友的人,他们看人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三国时的曹操,在中原慢慢崛起,刘备、孙权一开始都不如他。
有一段时间,刘备和兄弟关羽、张飞在战火中,走散了。
关羽带着刘备的家眷,落到了曹操的门下。
按理说,刘备是曹操的对手,应该把关羽斩杀,这样就弱化了刘备。起码要把关羽困住,让刘备投鼠忌器。
但是曹操却没有为难关羽,还给关羽做官,带兵打仗。
当关羽决定离开曹操,继续跟随刘备的时候,曹操也没有为难,而是为其饯行。
在曹操看来,关羽不愿意跟随自己,一直要追随刘备,这是忠心耿耿的表现。
正因为曹操待关羽不错,在赤壁之战中,才有了关羽放过曹操的一幕。可谓是,一报还一报。
还有吴国的陆抗,和晋朝的羊祜,都到了战火的一线。但是他们没有偷袭、尔虞我诈等。
他们在一线多年,两军对垒,却相对平安。
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给他。大家都担心,这药是毒药。陆抗却拿起来,安心服用。
陆抗知道,就算是对手,只要是一个诚信的人,就值得敬佩。
能和对敌方的人成为朋友,这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吧。这就是看人优点的结果。
很多聪明的人,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经过各种矛盾,反而与人“不打不相识”。这是格局,也是社交的方法。
人有多面,在你面前展示出来的,也许是“敌意”。但是不排除他也有智慧,能够和你斗智斗勇。他的智慧,对于他自己这一方,就是优秀的。
03
人要怎么交友?不过是“境由心生”。
你的心态好了,内心美了,那么你的朋友就多了。你看人,总是有亲和力的。
大家不能在一起好好共事,也不是因为人坏,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
吹毛求疵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只会让自己变得尖酸刻薄,对人发牢骚,挑起争斗。
你也不要轻易相信人,一直独来独往,就会强大。真正要强大起来,一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体永远赢不了群体。
记住作家亦舒说的一句话:“做朋友,是论功过的,相识的日子中,如果加起来,功多于过,这个朋友还是可以维持下去。”
遇到的人,看到了优点,就值得交往;如果他对你有善意,就值得做朋友。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