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珙县非遗工坊,队员们手腕悬空执握三寸蜡刀,在熊宗会老师“提腕、沉肘、走直线”的口令中屏息运笔,蜡刀划过布面,留下曲折蜿蜒的白色蜡线,如初生的叶脉,记录着每一次屏息下的专注与虔诚。“力透三层布,纹路才不晕染。”这名与蜡染相伴42年的传承人指尖拂过布面凸起的蜡痕
近日,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蜡染五匠兴乡团”实践队深入四川宜宾珙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基地,跟随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熊宗会研习苗族蜡染技艺。
在珙县非遗工坊,队员们手腕悬空执握三寸蜡刀,在熊宗会老师“提腕、沉肘、走直线”的口令中屏息运笔,蜡刀划过布面,留下曲折蜿蜒的白色蜡线,如初生的叶脉,记录着每一次屏息下的专注与虔诚。“力透三层布,纹路才不晕染。”这名与蜡染相伴42年的传承人指尖拂过布面凸起的蜡痕,捻起学生因手抖产生的蜡珠轻声纠正。
午后,实践队员与熊宗会共同展开浸染后的布匹,一张张蜡染布在骄阳下翻涌起蓝白相间的波浪。“晒布要趁晌午,紫外线固色最好。”熊宗会指导学生抚平布匹褶皱,指尖划过布面凝结的蜡霜。
在陈列千年苗纹的珙县非遗蜡染馆,螺旋纹铜鼓图案引起队员们注意。“这是祖先渡黄河的漩涡记号。”熊宗会指向展柜里一件菱形鱼骨纹密如星斗的染布说,“苗族母亲教女儿画的第一笔永远是鱼纹——鱼产万籽,喻示家族绵延。”当看到馆内三星堆神鸟纹样与蜡染蝴蝶融合的创新家居装饰,大家无一不感叹蜡染的美。
面对“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提问,熊宗会并未立即作答,她从容地从晾晒架抽出一幅童趣盎然的蜡染画:歪斜的蜡刀线条组成啃竹子的熊猫,蜡封处还清晰地留着孩子稚嫩的小指印。“7月,带小学生体验课,娃娃们问能不能染马达加斯加企鹅。”她笑着展开社区培训记录本,泛黄纸页间夹着彩色蜡笔草图,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线条笨拙却饱含生机。“我从小跟着奶奶和妈妈学习蜡染,到现在40多年了,40年的坚持都源于年幼时那一份热爱。”熊宗会面露笑容,眼角的纹路如蜡染的冰裂,盛满温暖,“老手艺要活,得先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她的话语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队员们脸上的笑意与深思——原来,传承的密码,有时就藏在那歪斜线条奔涌的童趣中。
3日后,返程的车轮启动,熊宗会临别前那句“谢谢你们的到来,要好好把蜡染的故事讲出去”,此刻清晰而温热地回荡在每一名队员的脑海中,沉甸甸的,像一块尚未启封的染泥,等待着他们去传播、去发酵。
来源:珙县兜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