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年间,东台盐场的老灶区出现了人员流动,姓朱的15户人家集体离开,去到一片空白地带,重新落地生根,建设家园。不多久,这片空地上便支起了15间盐灶。
东台市,隶属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自南唐起,便是盐务之地。
乾隆年间,东台盐场的老灶区出现了人员流动,姓朱的15户人家集体离开,去到一片空白地带,重新落地生根,建设家园。不多久,这片空地上便支起了15间盐灶。
为了与老灶区的朱家灶名区分开,这15家人经过商量,一致同意不再以姓氏命名,就简单地用灶数取名为“十五灶”。
古时的盐灶和盐场
东台的荒地有了烟火气,无疑是件好事,但十五灶的四周都是草荡,地势低矮,常年积水。先不说适不适合人居,光是面对那些繁多的蚊虫就是挑战。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有灶民就得了一种病(后来才知是血吸虫病)。此病让肚子越来越大,还伴随着头痛、发热和呕吐,但由于缺医少药,得不到医治,也就任其拖下去,严重的最终死亡。
十五灶的人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繁衍生息,用毅力与疾病抗争着。
咸丰年间,一位姓徐的郎中来到这里,看到人们得的“怪病”后,他支起一间简易的药铺,开始摸索着替人们诊治。
渐渐地,人们的大肚子病有了缓解,再后来,更是有了治愈的病例。灶民们都信任他,更敬重他,因他不是当地口音,就都叫他“徐侉子”。
祖传的医术有了进步,“徐侉子”便在十五灶扎下根来,开枝散叶,传家历代。
这便是我的祖上。
网图
“徐侉子”有四个孙子,皆从了祖业行医,其中三个都去了异地发展,只有二孙子徐章德留在了祖地,继续为十五灶的人们问诊看病。
徐章德是我的祖父。
他将祖上支起的药铺修缮一新,变成了三间顶头府屋,后来成了灶户农家寻医看病的小诊所。
徐章德的儿子徐显元受父亲影响,从小就跟着他采药、学医,自然就继承了祖业,十六七岁便能独自号脉,再加上他习过文,同时兼顾了十五灶的私塾先生。
徐显元便是我的父亲。
徐达仁
1941年,抗日战争进行得激烈,新四军的宣传工作在十五灶开展,父亲经常会听到一些抗日宣言,不经意间点燃了他的爱国热情。
突然有一天,两个新四军女战士将他叫到一处草洼子,问了他三个问题:
你愿意参加抗日,赶走侵略者吗?
你愿意加入到我们新四军的队伍里来吗?
你愿意像我们一样入党吗?
三个问题提出的瞬间,我父亲想都没想,就连着回答了三个“愿意”。于是一个女战士取出一面党旗,另一个女战士示意他举起右手,握拳宣誓。
在两名女战士的带领下,父亲宣誓完毕,正式成了党员。从此以后,他把徐显元的名字改成了徐达仁,成为了十五灶第一颗红色种子。
徐章德
得知儿子参加了新四军,祖父徐章德二话不说帮他传递起了情报,祖母梅氏也加入其中。
随着父亲的游击工作做得越来越熟练,他单独有了游击小队,并将联络、开会地点设在了自家的诊所里。对此,祖父徐章德没有异议,还主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地下医护所,专门收治新四军伤员。
在祖父母的帮助下,父亲徐达仁的抗日工作在十五灶开展得有声有色。他除了宣传和组织群众抗日外,还带着自己的小队专挑敌人最重要的破坏,什么割电线、毁公路,围据点,无不让敌人损失惨重。
对此,日伪军也改变了策略,开始对新四军队伍进行分割包围,游击队的战斗生活由此更加的险象环生。
父亲徐达仁曾回忆过那一段光景,敌人的包围从来都是铁桶式的,连只蚊虫都别想钻出去。在这样的情形下,游击队员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补给,只能就地挖些野菜充饥。
更可恶的是,敌人随时“扫荡”,根本不给人喘息的间隙,以至于一个晚上就要转移好几次。
徐达仁家的顶头府屋
为了让队伍不受损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得转移,可那个年代,没有钟表,父亲便想了一个办法。每次队伍一扎营,他就点燃一根香,然后将香夹到手指缝里,香火燃到了手指,把人烫醒了,他就立马命令队伍转移。
那段光景,父亲徐达仁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掌握时间的。保存了自身力量,再主动打击敌人,终于破了他们的分割包围,父亲的每一个手指缝都夹过点燃的香火,所以留下了许多烫伤的疤痕。
打了多少胜仗,就伴随着多少危险。
父亲的身份不仅是游击队队长,他更是情报人员。有一次,他刚执行完情报任务,在返回的途中竟与一队日伪军碰了个正着。伪军里有人是认识父亲的,他赶紧向日军小队长报告,父亲闻声拔腿就跑。
身后,日军小队长的口哨声着急而慌乱,他命令着手下要抓活的。父亲使出浑身力气向驻地的方向跑去,后面是紧追不舍的日伪。突然,一条大河横在了父亲眼前,那时他根本不会游泳,他摸了摸怀里的家伙什,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自己一人灭敌人一个小队也值了。
就在他掏出家伙什的时候,一位大娘拉住他:“快跟我走!”
老照片
跑了没多远,来到一户农家,那是大娘的家。进到屋里,她赶紧叫自己的女儿关上门,示意父亲躺到床上去,并用被子给他严严实实地盖住。
很快,外面追来的日伪军就重重敲响了门,让快点开,不然就砸门。大娘理了理头发,淡定地打开门,日伪翻译官急忙问:“看到一个新四军没有?”
“没看见。”大娘心淡淡地回答道,可日伪翻译转达此话后,日军小队长却不信,他径直进了屋。
看着床上躺着一个人,便哇啦哇啦问大娘是谁?通过翻译,大娘回答说是自己的儿子,得了病,并将病的名字说与了翻译。
只见翻译凑上去对日军小队长哇啦了几句,对方一巴掌打到他脸上,捂住口鼻气愤地转身而去。
原来,大娘给他们说的是一种传染病。
父亲回到了自己的队伍,立即又投身到了战斗中。
经过上一次的有惊无险后,父亲徐达仁总结了经验,在之后的对敌战斗中,他表现得越发出色。
老照片
搞情报成了父亲的拿手好戏,由于准确,敌人每一次“扫荡”都以扑空而告终。
父亲是读过书的,他曾读到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料定敌人“扫荡”前都会先准备物资。经过查探,城里的一家酒家专门为其提供猪肉,父亲便想法与店里的伙计接近,打听敌人购买猪肉的数量,然后推算出敌人的数量和“扫荡”的天数,知己知彼下,敌人自然扑了空。
父亲最英勇的一次是凭一己之力救了一个营,那时正值夏天,雨多涨水的季节。
他刚执行完情报任务返回,路途中发现一支日伪军正朝着十五灶进发,那里驻扎着新四军营部。
危险的信号充斥着父亲的大脑,报信肯定来不及了,只见他掏枪向天空开了两枪,将敌人引向了自己,然后朝着不远处的玉米地跑去。
去到玉米地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搭着简易的木板桥。父亲徐达仁一跑过桥,就将铺桥的木板掀进了河里,随即钻进了比人还高的玉米地。
因为是雨季,河水猛涨,蜂涌而至的敌人过不了河,在对岸不停地大吼大叫,不停地放着空枪,而我的父亲早已借着茂盛的玉米作掩护,从另一个方向回到了营地,这次机智的营救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
父亲的事迹还有许多,他和所有的新四军战士一样,为了保家卫国,在抗战的道路上坚定地付出,无怨无悔。
修缮后的顶头府屋,已是红色教育基地
1975年,父亲徐达仁因病去世,年仅52岁。
硝烟散尽,回首东台的抗战精神,是敢于斗争的民族气节,是善于斗争的人民智慧。这种精神,自带着感染力和传播力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了激励盐阜儿女奋进新征程的养分。
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克服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抗战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心言诉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