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抑郁休学潮:要警惕!不要让孩子困在“第三只笼子”里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6:46 2

摘要:开学的日子到啦,本应热闹非凡的校园,竟然突然涌现了一波“抑郁休学潮”。

开学的日子到啦,本应热闹非凡的校园,竟然突然涌现了一波“抑郁休学潮”。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那个7平米的小诊室外头挤满了家长和孩子,最小的才六岁。

家长们眼眶都红了,实在想不明白:生活条件越变越棒,为什么孩子们反倒变得越发脆弱了呢?

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大家:千万别让孩子被困在“第三只笼子”里呀!

第三只笼子

8月的北京热得厉害,在安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里,央视的记者已经在那儿守了整整一周啦。

记者注意到,临近开学的时候,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家长在诊室里的频率明显增加。

他们脸上满是担忧,手中紧握着厚厚的病历本,眼神里也透露出一样的迷茫。

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连抑郁都没有过,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反倒出了问题,是不是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才一碰到压力就自己慌?

这些烦恼在诊室外不断出现,家长们努力想搞清楚答案,可是越想越弄不明白。

就在家长们费劲脑筋想搞懂的时候,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提出了“第三只笼子”的说法。

“第三只笼子”的理论源自一项心理学实验。

试想一下,有三个笼子,每个里面都关着一只老鼠。

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只要踩踏板,就会掉出食物,所以它总是不停地按。

第二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踏板就遭到电击,所以它索性不再去按了。

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踩踏板,有时会掉食物,有时候又会被电击,根本没啥规矩可言。

这样一来,这只老鼠就会陷入一片迷糊,不知道该不该踩,搞得它最后在纠结中崩溃掉了。

而今的小朋友们啊,就像那第三只困在笼子里的鼠一样,挺让人感慨。

家长对他们呵护备至,犹如给老鼠准备的食物;而压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却像令人难受的电击一样让人难堪。

孩子们在被爱与压力夹得透不过气的时候,不懂如何应对,时间长了就容易变得抑郁起来。

“1对6式”教育

医生提出的这个“第三只笼子”理论,还真不是没道理。

13岁的小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原本他挺开朗活泼,喜欢画画,也爱踢足球。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小宇变得沉默寡言,平时说话也变得少了不少,挺木讷的。

查明原因后,医生得知,小宇其实生活在一个1比6的家庭氛围里。

他姥姥姥爷靠做生意发了财,觉得只要孩子成绩优秀,想干啥都能行。

爷爷不同意,他是个退伍军人,特别注重纪律,所以坚持实行军事化管理。

小宇每日的起床时间和学习安排都安排得挺详细,非得按照计划来,不容有半点偏差。

奶奶嘛,总是挂念着孙子,想着让他多睡一会儿、多休一会儿。

这四位老人各自的教育想法不一样,经常吵嘴,小宇站在中间,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说法。

要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呢,可爸爸常年在外跑业务,不常回家,一回来就忙着检查咱的学习情况。

得知小宇这次考到了班里第8名,爸爸的眉头立马皱了起来,毕竟上次他可是第5名呀。

妈妈想要轻松点儿,说孩子已经挺努力的,不过话锋一转,又提到邻居王阿姨家的孩子,这次又拿了年级第一。

她搞不清自己该怎么做,夹在中间,一会儿板着脸,一会儿又变得温柔,自己都迷糊了,更别说小宇了。

站在他的角度,父母的态度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反反复复,矛盾得很。

他搞不懂,爸妈到底是觉得他还算不错,还是觉得差劲得很?到底是在催他努力拼搏,还是让他轻松点休闲一下?

总是先说好话安慰一番,接着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先赞扬再拿别人成绩做对比。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充气球,总被踢来踢去,永远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让小宇搞不懂的,主要是他的决定权。他爱好画画,满心欢喜地跟妈妈说想去报名美术班。

一开始,妈妈还挺支持的,觉得学画画能培养艺术天赋。

到了要报名的时候,妈妈又搞起了变化,觉得学奥数更靠谱,对升学更有用。

画画他又不行,这会儿又跟爸爸说想去踢足球。

爸爸说跑步锻炼对身体好,答应了他,可一听到学习要紧,他又提醒不能耽搁学业。

长期处在这种矛盾当中,小宇慢慢地也不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不光如此,他还出现了睡眠变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连串状况。

随后,他就不太喜欢去学校了,早上起不来,又总说头疼肚子疼的。

家里的大人起初还以为他是在装病赖在家里,直到有一天,妈妈偶然翻到他的日记本才知道真相。

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一句话让妈妈心头一震:

到底我是谁?为什么我还活着?难道我只是个为了满足大人期待而存在的工具吗?

矛盾的爱

像这样的烦恼,不只是小宇一个人在遭遇。

记者一走访,这发现几乎每个抑郁症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矛盾不断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们确实都在爱孩子,可这份爱呢,偏偏经常出现矛盾,搞得孩子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挺有趣的,一提到自己小时候,记者问这些家长的事,氛围立马不一样了,整个画风都变了。

他们小时候,一放学书包一扔,就跑出去玩了,爬树、下河、玩捉迷藏,直到天黑才乖乖回家。

做完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全都归自己支配。

父母对他们不会太紧,考得还能接受就行,也没人强迫去补习班。

虽然物质方面差点,吃不饱穿不暖变成常事,但心里的世界是自由的,也挺开心的。

他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去看看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能结识真正的朋友。

没有补习班,没有比拼,也没有烦恼和焦虑。可偏偏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一切都不一样了?

也许答案就藏在这个社会大变革里面。

这一代家长走过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岁月,也亲眼看到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

不少人正是依靠学习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所以,他们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怕孩子在起点就落后了。

就这样,家长们的焦虑心态越发严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反而把这份担忧越炒越大。

家长们确实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身体健康,也是真心担心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掉队。

于是,出现了一种叫第三只笼子的尴尬境地:嘴上说健康最关键,实际上却把分数摆在首位。

刚刚说不要有压力,转眼又用别人家孩子来比照。这种教育方法的后果,可说是祸害无穷。

就像小宇那样,他顺顺利利拿到了好成绩,可结果反而让他迷了路。

还算好,父母及时察觉到他的异样,及时出手帮忙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加上家庭的调整,他的情况明显变得好了不少。

他家里的人也坐下来认真磋商,最终达成了共同的教育观念。

只要小宇把该做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了,剩下的时间他就能随意安排。

他可以尽情画画、踢足球,做那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不用再猜大人的心思,也不用在那些矛盾的信号里左右为难。

或许,这就是破解第三只笼子难题的关键所在。

制定清楚且一贯的规矩,让孩子知晓界限在哪里,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些范围内自由发展啦。

别一边给糖一边打巴掌,这样只会让孩子搞不清状况,最后在矛盾里迷失自己的方向。

结语

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体变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一大堆,家里要多给点稳定的支持,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这样第三只笼子自然就不存在了,说不定孩子们还能重新找回那份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来源:二周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