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明朝时期(152—2)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1:36 2

摘要: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浙江东部倭患平息,但福建倭寇却大举侵扰,戚继光奉命入闽抗倭。也是这一年奸臣严嵩败北,其子严世蕃谪戍,也是这一年明

【历史小知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浙江东部倭患平息,但福建倭寇却大举侵扰,戚继光奉命入闽抗倭。也是这一年奸臣严嵩败北,其子严世蕃谪戍,也是这一年明朝重录《永乐大典》。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明朝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期介绍明朝中医药著作之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一五二)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濒湖脉学》内容简介
《濒湖脉学》明朝著名医学家本草学家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的一部系统总结中医脉诊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基于“宋有俗子(编者注:指五代高阳生),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编者注:权舆指脉诊的起始),逮臻颁白,脉理竟昧(编者注:等到年老头发斑白之时,对脉理的精妙之处竟然还不能透彻领悟)。”结合家学传承“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编者注:选取精华,摘取精髓),僭撰(僭jiàn:冒用父亲的意思编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同时据作者临证经验,编撰了《濒湖脉学》。全书用歌赋体形式,阐述脉象特征与临床应用,内容精炼且实用性强。全书共分濒湖脉学的《七言诀》和四言举要的《四言诀》两部分:


一、濒湖脉学:主要论述了包括浮(阳)、沉(阴)、迟(阴)、数(阳)、滑(阳中阴)、涩(阴)、虚(阴)、实(阳)、长(阳)、短(阴)、洪(阳)、微(阴)、紧(阳)、缓(阴)、芤(阳中阴)、弦(阳中阴)、革(阴)、牢(阴中阳)、濡(阴)、弱(阴)、散(阴)、细(阴)、伏(阴)、动(阳)、促(阳)、结(阴)、代(阴)共27种脉的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每种脉象主病用七言韵文形式表述,易于记诵。

二、四言举要:主要用四言的口诀形式论述了经脉与脉气、部位诊法、五脏平脉、四时脉象、辨脉提纲、依纲辨脉、诸脉主病、杂病脉象、痈疽脉象、妇儿脉法、奇经八脉诊法、真脏绝脉共12种脉学、脉理、脉法等歌诀,内容系作者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

《濒湖脉学》首次以歌诀押韵上口的歌诀形式系统总结脉象,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易记的口诀。增补了脉象种类,完善脉学体系,对后世脉诊发展影响深远。

《濒湖脉学》与《脉经》(注: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撰写)并称为“脉学双璧”被历代医家推崇为“脉学门径之书”。

2、《奇经八脉考》内容简介

《奇经八脉考》也是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于明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书,全书共一卷,最先刊于明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作者基于《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的研究论述多散见于各类古医书中,但都不够系统详尽,为此李时珍参考了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作者对奇经理论的阐发,为后世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

其主要分述内容包括有:奇经八脉总说、八脉、阴维脉、阳维脉、二维为病、阴跷脉、阳跷脉、二跷为病、冲脉、冲脉为病、任脉、任脉为病、督脉、督脉为病、带脉、带脉为病、气口九道脉共17个章节。对其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等八条经脉的循行路线、腧穴分布、生理特点及病证表现进行逐一考证。针对奇经八脉相关病证提出治疗原则,并补充了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的关联性。订正了《内经》、《难经》中关于奇经循行的模糊记载。完善了腧穴体系,对奇经八脉的腧穴进行详细考证,订正重复、增补新穴,共确定158个穴位,并纠正了滑寿(注:元代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撄宁生)《校注十四经发挥》中的部分错误,提出了“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等观点,强调阴维、阳维脉职司表里营卫,为气血之维系。

【作者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 (公元1518.7.3—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朝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医学家、濒湖脉学的创史人,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太祖公叫李晓山,祖籍明代汀洲府上杭县,为走村串户的铃医,太祖公由福建龙岩上杭迁往蕲州,祖父是当时的草药医,父亲叫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是当地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因治愈荆和王朱祐橺的王妃中风症而获“李仙”称号。

父亲李言闻希望儿子李时珍 能通过科举入仕,而光宗耀祖,但李时珍 从小却对医药产生浓厚兴趣。在14岁童试就考中秀才,三次赴武昌应试均未中第,最终放弃仕途而跟父亲学医,并认真钻研医学。史载:“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后经贵人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有的史料记载他尝授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其儿子李建中为官,遂被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以下是李时珍的大概生平:


明正德13年(即公元1518年)戊寅年七月初三出生在湖广黄州府 蕲州镇。
明嘉靖11年(即公元1532年)在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中获得合格的秀才。
明嘉靖12年至19年间,三次参加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省城武昌乡试均未中举(考中者为举人,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明嘉靖20年(即公元1541年)弃儒从医,随父学医。

明嘉靖30年(即公元1551年)因治愈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怪病而声名大噪,被楚王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31年(即公元1552年)开始筹划编纂《本草纲目》。
明嘉靖35年(即公元1556年)丙辰年,经贵人推荐进入太医院工作,任太医院判一职(明朝正六品官员)。在太医院期间,李时珍有幸饱览皇家珍藏医书典籍,并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诸多错误,于是更加坚定了他编纂《本草纲目》的初衷。

明嘉靖36年(即公元1557年)他辞去太医院判一职,回乡创办东璧堂诊所,一边诊病一边收集有关本草资料,著书立说,他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800余部古医籍以及历朝历代本草学著作,他多次离家考察,足迹遍及两湖两广、江浙以及直隶等地,采集药材,遍访药农,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历时27年完成了初稿《本草纲目》,后又经10年三次的修改,在当时官员大文豪王世贞(编者注:字元美,号凤洲明朝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的帮助下,最终于万历18年(即公元1590年)定稿《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明朝万历6年(即公元1578年)明神宗朱翊钧政府敕封他为“文林郎 ” 。

明朝万历21年(即公元1593年):癸巳年李时珍病逝于家中,享年75岁。

李时珍共育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中(曾任四川蓬溪知县、云南永昌府通判)、次子李建元(承父业,协助父亲编纂《本草纲目》,负责绘制书中1000余幅药物图谱,并于万历24年将《本草纲目》呈献明神宗)、三子李建方(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四子李建木(明朝秀才,因儿子李树初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被追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

李时珍除著有《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对中医经络学说和脉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时珍被后世尊为“中国药圣”,与“医圣”万密斋(原名万全,号密斋)齐名,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公元1982年国务院将李时珍墓地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同志为李时珍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桃花岛陈药师评论】药圣李时珍先生乃我国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其毕生精诚济世,勤勉治学,堪为后世楷模。先生少时虽承家学,然志不在科举,而独钟医药,毅然弃儒从医,以仁心仁术济人于疾苦之中,先生深感古之本草之讹误繁芜,遂立志修本草书。他跋山涉水,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采药访农,辨形识性,考据百家,参酌实践。积二十七年之心血,三易其稿,终成《本草纲目》,影响之大堪称奇迹,远播海外,恩泽寰宇。他的本草书、中医脉诊等著作,启迪后人,功在千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其家乡蕲州城修建了“李时珍陵园”, 全国许多地方将诊所取名为“时珍堂”;将植物园取名为“时珍园”;将博物馆取名为“李时珍药物馆”;将路取名为“时珍路”;将公司取名为“时珍药业”;将杂志取名为“时珍国医国药”等等。

有诗为赞:
弃儒从医志愈坚,遍尝百草万山行。
二十七载风霜路,五十二卷济世心。
纲举目张辨本草,脉通理贯启医林。
神州处处铭时珍,寰宇苍生颂圣名。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