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烈士陵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课堂的实践探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2:02 2

摘要:烈士陵园作为承载英烈精神与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廊坊市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设立的庄严场所,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神圣使命,已经成为廊坊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廊坊市烈士陵园通过开展红色课堂教育等系列活动,增强了

转自:廊坊日报

烈士陵园作为承载英烈精神与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廊坊市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设立的庄严场所,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神圣使命,已经成为廊坊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廊坊市烈士陵园通过开展红色课堂教育等系列活动,增强了与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互动性,帮助他们深刻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历程,引导他们感悟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敬业、奉献的种子。

仪式化教育

清明节祭扫的价值传递

清明节祭扫作为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的传统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仪式化行为实现价值传递。敬献花篮、集体默哀、宣誓等环节,构建起“情感唤醒——价值认知——行为承诺” 的教育链条。在祭扫活动中,廊坊市烈士陵园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薪火永相传”主题思政教育,注重将本地烈士事迹融入仪式流程。比如,通过讲述魏大光烈士的事迹,强化教育的融入性。魏大光作为廊坊籍抗日英雄,其组建抗日武装、驰骋冀中战场的革命经历,为青少年提供了可感知的英雄范本。在聆听讲述的过程中,青少年深刻理解了爱国的含义, 它不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这种将历史人物与本土记忆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常态化渗透

入校宣讲的内容创新

日常入校宣讲打破了烈士陵园教育的时空限制。廊坊市烈士陵园的宣讲团队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青少年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在讲述廊坊籍烈士陈然的事迹时,宣讲者以《我的“自白书”》为切入点,通过解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理解革命信仰的力量。陈然在狱中坚持斗争的经历,特别是面对酷刑仍坚守信念的行动,为青少年提供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宣讲者通过对比烈士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当代青少年所处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结,使“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引。

主体性参与

红领巾讲解队的育人效能

组建红领巾讲解队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通过角色转换,让青少年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传播”。廊坊市烈士陵园制定了系统的选拔培训机制,上岗前,小讲解员们需要完成烈士事迹研习、讲解技巧训练等课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深度理解。小讲解员在讲述革命英烈事迹时,不仅是在传播历史知识,更是在完成自我教育。

从实践反馈看,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发现,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段段感人的历史故事。他们的爱国之情更热烈、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不少学生表示,要以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红色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教育活动的持续性还不够,且大多集中在特定节日;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不够紧密,影响了红色教育活动的质量和覆盖面。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重点从三方面努力。

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结合历史背景,深入解读英烈事迹,让红色教育更有深度。同时,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戏剧表演、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

进一步加强协作联动。积极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烈士陵园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或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还可以联合文旅部门,使廊坊市烈士陵园被纳入更多条红色旅游线路,让其红色光芒辐射到更多群体。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廊坊市烈士陵园的教育活动等内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有效扩大其影响力,打造常态化教育基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