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① | 陶渊明,古代“躺平”第一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1:54 2

摘要:这一次,我们阅读的是《跨山海》,这套书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从史的层面诠释诗词,解读诗人词人,以新鲜活泼的方式走进李白、陶渊明、李贺等多位诗坛巨匠的真实人生,大到诗人的出生、死亡、重要的时代背景、历史转折、精妙诗文,小至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动轨迹、“糗

这一次,我们阅读的是《跨山海》,这套书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从史的层面诠释诗词,解读诗人词人,以新鲜活泼的方式走进李白、陶渊明、李贺等多位诗坛巨匠的真实人生,大到诗人的出生、死亡、重要的时代背景、历史转折、精妙诗文,小至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动轨迹、“糗事”、逸事,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学素养,挖掘其坎坷起落中仍能走出人生困境、为后人留下传承千年作品的生命密码。让我们共同阅读这套书,读千年诗词,跨人生山海。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跨山海》。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本书便是以文字的形式,将纪录片原汁原味的呈现了出来。

书中说:“人生如逆旅,苦难如山海,在时代的洪流下,诗人与我们都是微尘。

但他们的诗词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礼物。

当遭遇苦难、迷惘、焦虑、彷徨、不安时,它可以慰藉心灵,让我们笑看人生山海,向阳而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归去来

高大的松树下,一人微胖,长髯,葛巾,宽袍,衣带飘然。

他左手持杖、右手把菊、风气高逸的神态,在人们心中静静保持了千年。

但真正的陶渊明,似乎从来不是画里这位飘然超绝的隐士。

义熙元年(405年)的一个冬夜,彭泽县令正在奋笔疾书。

他从未像今夜一样清醒,四十多年来所有的内心挣扎,都随着笔尖的飞舞,渐渐消逝。

这位县令,名叫陶渊明。

他写的不是文告,也不是上疏,而是一份宣言。

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它就是《归去来兮辞》。

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个辞职的理由异常火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但是,与想去看世界的激情和期盼相比,陶渊明所向往的,却是回归田园——那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江州浔阳郡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一个名叫上京里的村庄。

今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中国历史,只要写到东晋,几乎都会出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名字。

陶侃的机缘来自于西晋的灭亡,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亡江南,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建立东晋,出身贫寒的陶侃,靠着个人的军功和奋斗,成为立国元勋,主管八州军事,官至大司马。

这位大英雄级别的曾祖,无疑在少年陶渊明的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伟岸的标杆。

尽管陶渊明出生时,浔阳陶氏早已全然不及顶级望族——“王谢”两家的煊赫,但家族中人想要求得一官半职,仍然不算难事。

少时的陶渊明,也有机会受到士族教育的熏陶。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过去,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不算大富大贵的一家人很快陷入了衣食无依的境地,母亲孟氏只能带着他回到娘家,投奔自己的父亲——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一位魏晋时的名士,非常有才学,他写文章的时候文不加点。

在陶渊明所写的他外祖父的传记中也曾提到,他的外祖父有一种渐近自然的追求。

而陶渊明是“性本爱丘山”的性格,骨子里也一定程度上受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

陶侃的进取、孟嘉的逍遥,两种生活理念,在少年的心中不停激荡。

公元383年,在那场堪称南北对决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在权臣谢安的指挥下,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得以继续偏安东南。

就在淝水战场风声鹤唳的这一年,陶渊明十九岁。

时代的波澜,还未来得及席卷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

他虽然也渴望自己能像外祖父孟嘉那样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但也还怀揣着像曾祖陶侃那样,大济苍生,建立一番事业的理想。

仕与隐

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

虽然原因之一,是要在“亲老家贫”时奉养年迈的母亲,但他对于未来仍充满了美好的设想。

江州祭酒可能是掌管教育、教化、文化这一类的官员。

东晋实行的是门阀制度,一个年轻人出仕就能做到江州祭酒这样的高位,没有陶侃的社会声望是不可能的。

所以,陶渊明后来回忆自己的做官生涯,都会用一种迷雾弹的形式来解释:

我自己早年做官,是为了更好地侍奉双亲。

其实,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够按照儒家所说的那样大济苍生,这是他的本心。

此时的江州刺史,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这位出身顶级名门——琅邪王氏的贵族公子,虽然大权在握,却很难称得上才华高妙的人,更算不上魏晋风流的代表者。

王凝之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信徒,据史书的记载,他对家族的宗教“五斗米教(道)”的狂热,甚至到了一种迷信的地步,在治国理政方面,应该是才能不足的。

就在王凝之痴迷于“五斗米道”时,东晋王朝正陷入这样的危局:晋孝武帝被自己的妃子捂死。

幼子司马德宗即位,史称晋安帝,但是朝廷的执政大权,却落入孝武帝的弟弟——太傅司马道子和他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手中。

面对朝廷的巨震和那位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陶渊明无奈地第一次写了辞职信。

公元399年,就在陶渊明辞职后不久,掌握大权的司马元显强制征发江东八郡以充兵役,引发了东汉以来南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军作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把守朝廷门户,非但不积极备战,反而在厅堂设置神位,祈求鬼兵助阵。

公元399年,会稽郡失守,王凝之与诸子一同被起义军所杀。

卸任归家的陶渊明,幸运地逃过了兵乱中的血光之灾。

很快,六年的光阴便过去了。

三十多岁的陶渊明,已经是五个儿子的父亲。

人类的幼崽是很可爱,但如何满足这些嗷嗷待哺的嘴巴,却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

好在不久前,大将军桓玄曾派人带着亲笔信,礼聘他到自己帐下任职,陶渊明便打算前去赴任。

桓玄和陶渊明的家族关系特别密切,他们是世交,他的父亲桓温和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关系特别好。

陶渊明做江州祭酒做得不满意,又想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主动选择了在桓玄帐下效劳。

江州刺史桓玄节节取胜,他早已不满足于只占据江州一地。

在迫使朝廷任命自己兼任荆州刺史,以荆、江两州为根据地后,更是野心勃勃地图谋天下。

陶渊明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

公元401年的冬天,随着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以回乡居丧为理由,再度从仕途中解脱出来。

穿上春天的衣服,晃晃悠悠走到东郊,山峦刚刚从朝雾里探出头来,天空浮动着薄薄的轻云,微风从南方吹来,那些幼苗在风中,好像长出了飞翔的翅膀。

浩浩茫茫的湖水,荡涤尽世间的尘埃,人的本心啊,多么容易满足,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只要有一杯酒,便可以怡然自乐。

一再地奔赴官场,正是陶渊明的可爱之处。

丁忧三年期满,他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一次主动出仕了。

国家何时才能平定叛乱,重获安宁呢?

这一年的六月,陶渊明远赴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这次选择投奔的对象正是准备讨伐桓玄的另一股势力——刘裕。

公元404年六月,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位。

此时的刘裕,以平叛桓玄的功劳,俨然成为了东晋臣子的楷模,但实际上,大权在握的他,也想推翻晋室,建立自己的政权。

看透世事的陶渊明,一定也觉察到刘裕的野心丝毫不亚于桓玄,他很快又转身,投入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

用今天的话说,你不断地跳槽,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能够有用武之地。

但是很遗憾,陶渊明遇上的主子要么就是王凝之这种昏聩的上司,要么就是桓玄、刘裕这种野心家。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刘敬宣作为门阀出身的贵族,根本就不是刘裕的对手。

最后,刘敬宣被逼无奈派陶渊明到京都上表,自己请求免官。

这件事情对陶渊明的触动最大,像刘敬宣这样有雄厚政治资本的世家门阀子弟,都被刘裕逼得无路可走,想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有一番作为,是很难的。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距离西晋灭亡才过去了不到一百年。

但此时的东晋王朝,已然步入垂死的暮年。

身居皇室的司马家族摇摇欲坠,只能任由权臣互斗,豪强厮杀。

在篡与乱交替的世道中,人人自危,能够活着尚且不易,流连仕途又能改变什么呢?

随着刘敬宣的解职,陶渊明再次辞去职务,返回了故乡。

公元405年秋天,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求官。

由于家中太过贫穷,他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做起了彭泽县令。

其实陶渊明在做第五次官——彭泽令时是很勉强的,也是很物质的。

赤裸裸地说,就是为了讨一点粮食去酿酒。

彭泽离家只有一百余里,县里有一百亩公田,种什么随意,收成全部归自己。

看到这样一大片可以由自己随意支配土地、好酒的陶县令,第一个想法便是多种些能够酿酒的秫米,春夏之际便可以大口痛饮。

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陶夫人的强烈反对,毕竟酒不能代替粮食,全家人还指望填饱肚子。

最终,夫妻二人达成了妥协的条件:二顷五十亩种上秫米,另外五十亩种上粳稻。

遗憾的是,才过去八十多天,种下的粮食还没有收获,陶渊明就又决定辞职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据说陶渊明在做县令的时候,上面派了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工作。

办公室的人交代陶渊明必须束带拜见督邮,陶渊明一听,就甩下一句“不为一点俸禄,就给这号人点头哈腰”,然后扔下官帽辞职了。

陶渊明已经完全丧失了过去的那种政治热情,过去所有的牢骚、所有的不满,都借这次机会迸发出来了。

他说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是表示了与官场彻底的诀别。

生命之所以可贵,正是在于它只有一次,到底该去追求什么呢?

他一生五次为官,三次都在军中。

仕与隐,也像是驻扎在他心中的两支军队。

当他来到了不惑之年,才从那剧烈的冲突中挣脱出来,寻得了内心的安宁。

田园居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庐山附近度过的,但他几乎从未写过那些名山大川。

近千年来,诗人述说房前屋后风景的朴素诗句,却成了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审美的至高境界。

许多诗人甚至追寻他的足迹,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可惜的是,陶渊明在自己的时代里,还不曾遇到这些为他胸中诗意一见倾心的朋友。

他只是时常对着自己的身影干杯,很快便醉了,之后总要挥毫提写几句,以供自己取乐。

那是一个饮酒成风的年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聚在一起,把酒喝得惊天动地。

陶渊明似乎与他们不同,他乐于自斟自饮,有时,也会请亲朋到自己家里畅饮一番,但作为主人,却常常是自己先醉了,之后便直接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当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宽大的布衣,陶公归隐的日子里,一个个朝廷仍在变更。

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

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在陶渊明看来,也许都不如窗前一阵蒙蒙的时雨,一簇霭霭的停云。

偶尔还有人送来好酒,劝他做官,仍旧都被他拒绝了。

公元427年,江西九江,南山脚下。

陶渊明六十三岁,准备告别人世。

他亲手为自己写下一篇祭文。

从我降生人间开始,就有着贫困的命运,可我仍怀着欢快的心情去生活。

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无论是捧起书本,还是弹琴歌唱,我都觉得快乐。

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

辛勤劳作,不遗余力,听任命运的支配,就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他在乱世里壮怀激烈,为夫为父,从未脱离自己的家庭。

他奔走官场,他躬耕陇亩,想方设法让家人维持生活。

他爱诗,爱酒,爱佳人,还盼望着几个儿子能有出息。

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找到通往宁静生活的道路。

就像是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积攒力量,正是这种永恒淳真的天性,守护着中国人心中最独特的一方净土。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