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店“好日子”到头了!4年内6万家倒闭,商家吐槽生意难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1:09 2

摘要:谁能想到,这届年轻人对眼睛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可很多眼镜店却要活不下去了……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眼睛不舒服,可能比遭遇裁员还痛苦。

有人熬夜看手机,得了干眼症,自称“简直像是慢性绝症”。

谁能想到,这届年轻人对眼睛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可很多眼镜店却要活不下去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走进任何一家眼镜店,你可能都会被标价吓一跳:一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眼镜,动辄就要上千元。

今年7月,长沙一位家长就踩了坑。她给10岁的儿子配了副据说能控制近视的镜片,花了一千多。

没想到几个月后,孩子的度数不降反升。后来去专门的眼科医院检查才知道,这镜片其实很便宜,而且完全没有用。

其实,这种"冤大头"经历很多人都有过。

不过,如果你以为眼镜店老板都在数钱数到手软,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店主坦言,"看着赚得多,其实到手的真不多。"

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了。

店面租金就占了大头,眼镜店为了客流量,基本都开在商场或繁华地段,租金自然不菲。

然后是人工费用,一家正规的眼镜店至少要配五六个员工,每月工资就是一笔大开销。

有数据显示,房租和工资这两项就占了眼镜店开支的八成。

再算上水电、装修、广告等费用,即便毛利润有七八成,最终的纯利润也就一成左右。

如今的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从2022年到现在,全国已经有6万多家眼镜店陷入困境了。

就连小县城那些靠老客户维持生意的私人眼镜店,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眼镜店的困境,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过去,配眼镜是个"信息黑箱"——顾客不知道镜片镜框的真实成本,也不清楚验光的门道,只能任由店家开价。

但现在不一样了,原本只有眼镜店才能做的事,网上也能轻松搞定。

以前大家觉得配眼镜必须去店里验光试戴,可现在呢?

拿着医院的验光单,上传到网店,几天后眼镜就送到家了。

有的平台甚至推出了"镜片加镜框59元包邮"的套餐,价格直接打到了实体店的零头。

面对这种冲击,不少眼镜店开始打价格战。

有的店推出"99元配镜"的噱头,有的搞"买一送一"的促销。

可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一些商家为了压低成本,开始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结果砸了整个行业的招牌。

事实上,这还不是眼镜店最大的问题。

按理说,专业服务应该是实体店的优势,可现实却很打脸。

全国需要30万验光师,实际上合格的只有3万人。

很多所谓的"验光师",其实就是培训了几天就上岗的销售员。

验光不准、配镜马虎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店甚至连验光单都敢造假。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急着配眼镜,现在不着急了——反正可以先戴隐形眼镜应付着,有的是时间货比三家。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混搭"模式:去医院验光拿数据,在网上挑选镜框,最后找个便宜的店配镜片。

有意思的是,现在买眼镜的需求也分化了。

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就追求基本功能,能看清就行;

而那些不差钱的,则开始关注防蓝光、防紫外线这些附加功能,愿意为此多花钱。

说到底,眼镜店的日子难过,不是因为大家不需要眼镜了,而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新玩家的逆袭之道

不过,危机往往也是转机。就在传统眼镜店愁眉苦脸的时候,一批新玩家却找到了突破口。

最典型的就是目仓眼镜,他们在直播间推出"9.9元配镜"的活动。

很多人觉得这是赔本赚吆喝,但人家的投入产出比竟然达到了1:50。

这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就是绕过了层层中间商,直接从丹阳的镜片工厂拿货,然后通过线上渠道卖给消费者。

除了目仓眼镜,河南的宝视达集团也值得一提。

他们推出了"线上验光+线下体验"的模式,把镜片价格压到了传统店的三分之一,结果年收入不降反升,增长了30%。

只创新销售方法也不行,技术创新也相当重要。

毕竟现在手机APP就能测瞳距,医院的验光单也能重复使用。

在这个环境下,就有一些小品牌开始做差异化产品。

比如一些品牌开始仿制日本设计师奥山清行的款式,但价格只要原版的十分之一,也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

但说到底,产品创新只是一方面,真正能留住顾客的还是专业服务。

一些医院的视光中心也加入了竞争,他们不仅能提供精准的验光服务,还能为青少年制定近视防控方案。

还有一些品牌则推出了终身保修、个性化刻字等增值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

当然,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眼神确认支付"这种黑科技。

戴上智能眼镜,看一眼就能完成支付,简直是“懒人”的福音。

据统计,这种设备已经在商场和机场运行了,每台设备月均交易量超过5000笔,这也足以体现大家对它的青睐。

说白了,眼镜行业的未来不在于死守传统,而在于与时俱进。

结语

说到底,没有什么生意是能一直躺着赚钱的。以前眼镜店老板靠信息差就能发财,现在消费者精明了,该怎么办?要么像目仓那样把价格打下来,要么像医院视光中心那样把服务做上去,总之得有真本事。

参考文献:

1.北京商报:《眼镜暴利再添“实锤”:拟上市企业一副镜片成本10元最低卖80》-2023-7-3

2.澎湃新闻:《眼镜行业,“暴利”是个伪命题?》-2021-5-18

3.红网:《从小眼镜店到大连锁仅用三年 解锁95后“镜二代”创业背后的流量密码》-2024-12-30

4.潇湘晨报:《破局近视防控乱象——眼科行业多方联合发起“三正规”倡议,对假货“零容忍”》-2025-7-29(小男孩例子)

5.华夏时报:《看一眼就付钱!AI眼镜开启新支付革命,何时走出智能手机叙事框架》-2025-8-16

6.金融界:《京东与宝视达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开通购镜小时达、线上配镜线下验光一站式服务》-2024-4-8

来源:谦语谈书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