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代古籍记载与考古实证不支持王国良、张维华、史念海、罗哲文及宁夏一些人的上述错误说法。秦始皇万里长城西端首起秦临洮县(今甘肃卓尼县),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抵达阴山、秦辽东郡见诸众多古代文献记载,特别是甘肃至宁夏黄河南岸这一段秦皇长城历代记载传承甚
西北长城
学案诸说简介
(宁夏)周兴华
黑山峡秦皇长城简述之四
(宁夏)周兴华
中国历代古籍记载与考古实证不支持王国良、张维华、史念海、罗哲文及宁夏一些人的上述错误说法。秦始皇万里长城西端首起秦临洮县(今甘肃卓尼县),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抵达阴山、秦辽东郡见诸众多古代文献记载,特别是甘肃至宁夏黄河南岸这一段秦皇长城历代记载传承甚多、甚明。
秦先祖时代即沿秦国黄河岸边修筑长城。《秦本纪》载:历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堑河旁。《六国表》载:秦灵公八年(公元前417年)城堑河滨。以上“堑河旁”、“城堑河滨”,都是说秦国在黄河岸边劈削沿河山崖,使之壁立如墙,堵塞沿河沟豁,构筑长城墙体。
秦昭王时期在其疆界修筑拒胡长城:“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王曾在今甘肃临洮、兰州、靖远、宁夏中卫黑山峡南长滩、沙坡头黄河东岸、南岸建筑有长城。香山北麓沙坡头南区沿河山梁古长城、古峰火台即是战国秦昭王所筑“拒胡”长城之遗迹。(《史记·匈奴列传》)。
秦始皇时期沿其疆界修筑万里长城:“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史记·蒙恬列传》)。” 甘肃兰州至靖远黄河南岸、宁夏中卫香山西麓黑山峡黄河南岸古长城、古峰火台、香山北麓夜明山黑沟梁古长城、古峰火台即是秦始皇派蒙恬所筑万里长城之遗迹。
汉高祖时期,曾修缮沿河秦皇长城。《史记·高祖本纪》载:“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前汉书·高帝纪》载:二年十一月,“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关于汉高祖 “缮治河上塞”究竟具体指的是哪一段黄河上的长城?唐代训古学家颜师古转引晋灼曰:“晁错传秦北攻胡,筑河上塞。”用宋祁的话说:汉高祖补修的黄河长城是在“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其中即包括至今尚存的甘、宁黄河南岸红山峡、黑山峡长城及宁夏沿黄河南岸、东岸长城,这与汉高祖“拔陇西”后“缮治河上塞”的记载是一致的。这就是说,今甘肃、宁夏境内汉代“陇西、北地、上郡”“北河灵、夏州地”的黄河内岸长城,是秦昭王始筑,秦始皇修筑,汉高祖补修的“河上塞”。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中卫香山西麓、北麓黄河内岸长城即此遗迹(《史记·高祖本纪》)。
汉武帝曾修缮沿河秦皇长城:“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史记·匈奴列传》》)”。后来,汉武帝夺取“河南地”,渡过河湟筑河西长城,其障塞、亭燧超出秦长城数千里。
唐代《括地志》记载其境内秦皇长城:“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秦皇长城西端起自岷县唐籍明载。
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陇右道兰州境内秦皇长城:“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秦始皇因黄河“筑长城”宋籍明载。
《宋史·地理志·地理三》记载黄河岸边秦皇长城烽燧:“会州,元丰五年熙河路加‘兰会’二字,时未得会州。元符二年,始进筑,割安西城以北六砦隶州。……会宁关,旧名颠耳关,元符元年建筑,赐名通会,未几改今名,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元和市七里,西至熙河路定远城分界五十里,南至熙河路平西砦四十里,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 会州“黄河南岸古烽台”正是今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秦皇长城沿线的烽火台。有人硬说,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长城都是“明长城”,奇怪的是,这些“明长城”的“古烽台”怎么能记入《宋史·地理志》?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宋代早于明代!《宋史·地理志》记载的会州“黄河南岸古烽台”正是始筑与缮修于宋代以前的今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秦皇长城沿线的烽火台。香山南长滩烽台山之得名即源于此山遗存有秦皇长城烽火台。
明代对红山峡、黑山峡秦皇长城的一些塌毁处曾进行过维修利用。《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壬子,平虏将军总兵官宁晋伯刘聚、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会沿边镇守、巡抚等官,奉敕议上安边三策:一、陕西要地环庆……其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阨塞,使虏不得渡河,此则陕西安边之策也。……宁夏三路俱当严守,东路……西路则委(韦)州城,亦为要害,原守御旧籍庆府军余宜别选军五百,委指挥一人统之,外御虏寇,内防奸宄,诚为经久之利。此则宁夏安边之策也。……从之。”由上可知,“其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阨塞,使虏不得渡河”系修筑靖虏卫黄河阨塞工程,为陕西镇安边之策,与修筑宁夏镇河塞无关。宁夏三路之中的“西路”,驻军在韦州城(今同心城),“选军五百”为加强固原内边防御,“此则宁夏安边之策也”,“选军五百”亦与修筑宁夏河塞无涉。宁夏学者摘引“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阨塞,使虏不得渡河”作为“宁夏明长城西边墙始筑于成化九年”的史料依据是望文生义,引据失误。此一引用史料的重大错误则将始筑于汉代的宁夏西长城与始筑于秦代的宁夏沿河长城统统错定为始筑于明代的长城(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第268~269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建议补修“宁夏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据《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三》载:成化二十三年八月癸未“巡抚陕西右副都史贾奭等议奏:靖虏等处工役边墙自靖虏卫急三湾起,至老龙湾墩止,宜补七百二十四丈九尺,红柳泉墩起至兰州地界止,宜修九百 二十六丈八尺。 ……及宁夏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与芦沟、深井等处营堡、墩台亦系要害之地,宜别令守臣议修筑之宜。事下,兵部以其言宜从,诏可。”其中涉及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的记载,仅仅是计划建议。据考:“中卫野鹊沟”即今中卫县与甘肃省靖远县分界处的喜鹊沟。喜鹊沟作为中卫县与靖远县黄河南岸自南向北流人黄河的一条界沟,清代方志均作如是记载,当无疑义。《明实录》所说“野鹊沟等处边墙”,证明此处原本就有旧边墙、旧长城。这次是对原有旧边墙、旧长城的“宜补”“宜修”,是“或修舊垣、或築新墻”,即修缮增补,并非是明代始筑的一道新边墙。从地界上说,此地属靖远卫与中卫交界之地。《明实录》所说“芦沟、深井等处营堡、墩台”,是指修筑营堡、墩台,而不是修筑边墙。从地点上说,芦沟、深井一线的营堡、墩台,均在靖远卫与中卫西南接壤处,属靖远卫管辖,且已远离靖远卫与中卫交界地之黄河南岸,自西向东往同心、海原境内的固原内边驰去。 综上所述,《明实录》贾奭等人的这段议奏,其所涉及的边防工程地点,与保障固原内边有关。况且贾奭等人议奏中建议的“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是“别令守臣议修筑之宜”,此次并未动工,以后也再未见“守臣”的动议记载。从现存一些遗迹看,有明代维修痕迹,这是明代固原镇为保障固原内边对沿河秦皇长城个别通往内地的山水沟地段进行维修利用,为增强固原内边的防御能力,与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无关。
清代《重修皋兰县志·卷十八》记载补修秦皇长城:皋兰县“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补修。厚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西自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县大浪沟界止,约计二百余里。”
《甘肃新通志》记载兰州境内秦皇长城:“兰州府《皋兰县》长城,在县城黄河南岸,秦时筑。”
历代古籍记载的沿河秦皇长城无庸置疑。
《史记》《汉书》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南长滩长城脚下1米2深处挖出秦半两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虎峡堵沟秦皇长城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北长滩砌坡秦皇长城遗迹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北长滩堑山秦皇长城遗迹
周兴华: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北长滩秦皇长城遗迹
周兴华:黑山峡秦皇长城遗迹
周兴华:黑山峡秦皇长城遗迹
来源:明日艺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