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生万剧》改编自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以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鲁南大地为背景,围绕宁家、封家、费家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展开,刻画了他们在岁月变迁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然而,该剧第 31 集中一段关于鲁南地区农作物
电视剧《生万剧》改编自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以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鲁南大地为背景,围绕宁家、封家、费家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展开,刻画了他们在岁月变迁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然而,该剧第 31 集中一段关于鲁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情节,因违背当地农业生产规律引发讨论,暴露了创作中对地域农耕常识的疏漏。
争议场景:秋分时节的麦田收割画面
剧中第 31 集,角色封二生命垂危之际,向家人传授毕生农活经验。他轻声询问次日的节气,家人绣绣回答 “秋分”。封二露出欣慰的笑容:“秋分好啊,俺最喜欢的就是秋分。又收粮食,又种麦子,俺最喜欢啊。”
镜头随之切换至田间: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连绵起伏,阳光洒在饱满的麦穗上泛着光泽。封二精神矍铄地穿梭在麦田里,手持镰刀弯腰收割,动作娴熟利落。随后,他赶着牛车穿行在田埂上,车上堆满捆扎整齐的麦束,车辙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两道清晰的痕迹。封二不时直起身,望着满载的收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意,还顺口喊出几句带着乡土气息的号子。
这段画面构图精致,试图通过丰收场景凸显角色对土地的眷恋,却因与鲁南地区真实的农业生产规律相悖,成了观众眼中的明显疏漏。熟悉鲁南农耕的观众指出,秋分时节在当地收割小麦,违背了北方农作物 “冬种夏收” 的基本规律。
鲁南农业规律:小麦与秋粮的生长周期
山东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种植以一年两熟为主,形成了 “夏收小麦、秋收杂粮” 的固定周期。当地农业部门资料显示,鲁南地区秋季(9 月至 10 月)的主要收成是玉米、高粱、大豆等秋粮,其中玉米的收割期集中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恰好与秋分(每年 9 月 21 日前后)时段重合。
秋分前后,鲁南农民的主要农活并非收割小麦,而是忙着将成熟的玉米、高粱从田间收回,脱粒晾晒。紧接着,土地经过翻耕后,要在 10 月上旬至中旬播种冬小麦 —— 这个时间段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最适宜小麦出苗,经过冬季的休眠,来年开春返青,到芒种(6 月初)前后成熟收割。
小麦的大面积收割在鲁南有明确的时间梯度:受纬度和气候影响,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依次成熟。菏泽地区通常在 6 月 10 日左右开镰,临沂地区则稍晚,约在 6 月 15 日前后进入收割旺季。此时节,田野里才会出现剧中那种 “麦浪翻滚、忙着收割” 的景象,与秋分时节的农田景观截然不同。
唯一在 9 月收割小麦的地区,是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由于纬度高、无霜期短,当地种植的春小麦在春季播种,秋季成熟,与鲁南的冬小麦生长周期完全不同。将黑龙江的小麦收割场景嫁接到鲁南的秋分时节,显然忽略了地域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历史剧创作:细节真实与地域常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以乡土为背景的年代剧,《生万剧》旨在展现鲁南人民与土地的羁绊,农耕场景的真实性本应是增强作品代入感的关键。观众对 “秋分收麦” 情节的关注,并非吹毛求疵,而是源于对地域文化和农业历史的熟悉 —— 对于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观众而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刻在记忆里的生活常识。
类似的农业常识疏漏,在近年的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并不少见。有观众举例,曾有民国剧在腊月场景里出现盛开的油菜花(实际花期在春季),还有古装剧让北方农民在冬季灌溉稻田(北方水稻多为春种秋收,冬季稻田需休耕)。这些细节偏差虽不影响主线剧情,却容易让熟悉相关生活的观众出戏,削弱作品的可信度。
对于历史剧创作者而言,地域文化、生产习俗、自然规律等细节的考据,是体现作品质感的重要环节。鲁南地区的农耕传统源远流长,“秋分种麦、芒种收麦” 的谚语在当地流传百年,是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的经验总结。若能在创作前走访当地老农、查阅农业史料,或咨询农业专家,这类常识性偏差本可避免。
如今,《生万剧》的这段争议情节已在观众讨论中形成话题。有人认为,艺术创作允许一定的夸张和想象;更多观众则觉得,对于以 “土地情怀” 为核心的作品而言,尊重地域农业的真实面貌,才能让角色对土地的热爱显得更加真切。
剧中封二那句 “又收粮食,又种麦子” 的台词,若放在鲁南的秋分时节,其实有着另一层真实含义 —— 此时确实是 “收秋粮、种麦子” 的忙碌期,只是收获的并非小麦,而是玉米、高粱等秋作物。这样的细节调整,既符合生活真实,也丝毫不影响角色情感的表达。
观众对这段情节的讨论仍在继续,焦点已从单一的 “错误” 延伸至历史剧创作中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生活真实。对于创作者而言,这类讨论或许能成为提醒:越是贴近土地和生活的作品,越需要扎根于真实的土壤。
来源:智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