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央视曝光河南镇平石佛寺玉雕直播售假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个别主播的违规行为让这座拥有千年玉文化底蕴的“中华玉都”蒙上阴影。但正如古语云“不能因噎废食”,我们既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更要理性看待产业全貌,以建设性态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近期,央视曝光河南镇平石佛寺玉雕直播售假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个别主播的违规行为让这座拥有千年玉文化底蕴的“中华玉都”蒙上阴影。但正如古语云“不能因噎废食”,我们既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更要理性看待产业全貌,以建设性态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此次事件中被曝光的直播间,不过是庞大市场中的个别“毒瘤”。镇平县政府通报显示,涉事主播通过伪造鉴定证书、虚构产地等手段行骗,其行为既违背市场规则,更触犯法律红线。但是,若要将4名涉案人员的恶行与整个玉器产业画上等号,无异于“一叶障目”,须知石佛寺数十万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容不得污名化。
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亟待多方协同补位。镇平县在事件曝光后迅速行动,连夜成立联合调查组,控制涉事人员、关闭违规直播间,并启动全域市场整治,这种雷厉风行的态度值得肯定。下一步,监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重点排查直播环节的资质审核、宣传用语和鉴定证书真伪,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中关于平台审核义务、商家质量责任的条款落到实处。行业协会更需发挥约束引导作用,借鉴“中国玉雕大师”评选机制,建立直播从业者信用档案,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
石佛寺玉器市场绝非“假货据点”,而是中国玉文化产业的标杆。作为全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这里汇聚了近40万名从业者,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形成了从原料采购、设计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划科学严谨,国际玉城、玛瑙巷、碧玉苑等专业市场分区明确,天然玉石、染色仿古、工艺品各居其位,从源头上杜绝真假混卖。本地商家秉持 “玉德” 传统,在交易中主动告知产品属性,即便在主打平价商品的玛瑙巷,店主也会坦诚区分和田玉与石英岩。这种规范经营的市场生态,正是镇平玉器连续三届蝉联“中国玉雕之乡”的根基。
产业升级是根治乱象的关键。镇平玉器已形成“玉料买天下、玉器卖天下”的格局,但直播领域的野蛮生长折射出标准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建议参照南阳独山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制定涵盖材质鉴定、工艺分级、包装标识的全流程标准,让消费者“买得明白、用得放心”。同时可依托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政策优势,培育一批规范运营的直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流量扶持引导从业者走专业化道路。
浴火重生正当时,危机往往孕育着变革机遇。此次事件为镇平玉器产业敲响警钟,也提供了重塑形象的契机。建议当地行业协会及知名品牌抓住这个公众关注的窗口期,及时有效地开展 “玉都品质行” 系列活动,邀请权威媒体走进生产车间,展示从原石切割到成品抛光的全流程;在电商平台开设“镇平玉器官方旗舰店”,集中展示获得“天工奖”“百花奖”的大师作品;联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推出 “镇平玉雕溯源认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材质、工艺等级等详细信息。
直播平台在此次事件中难辞其咎。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平台不仅要对商家资质进行形式审核,更需对直播内容的真实性承担实质审查义务。然而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对“产地直供”“孤品秒杀”等虚假话术视而不见,甚至默许主播使用“帝王龙血砂”“深海寒冰玉”等虚构概念误导消费者。这种纵容无异于为造假者提供温床,必须依法追责。
同时,电商平台应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建立智能监测系统,运用 AI 技术识别虚假宣传、伪造证书等行为;另一方面完善消费者维权通道,对投诉率超标的直播间实施限流直至封禁。参考以往“直播售假案”的处理经验,平台需与监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对涉案资金流向、物流信息进行全链条追溯,让造假者无处遁形。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购玉器时需擦亮双眼。在直播间遇到“讲故事”“玩套路”的主播要保持警惕,优先选择标注“镇平玉雕溯源认证”的产品,并要求商家提供 NGTC 等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毕竟,真正的美玉无需过度包装,正如镇平玉雕传承千年的秘诀——以匠心琢玉,以诚信待人。
镇平玉器产业的发展历程,恰似一块璞玉的雕琢过程——历经万千磨砺方能绽放华彩。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河南镇平石佛寺这座 “中华玉都”定能驱散阴霾,以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更加精湛的工艺水平,续写玉文化的辉煌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玉出镇平”的金字招牌重新焕发光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