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协同,智能无界”国际AI城市论坛举办。会上吴志强院士团队领衔中国工程院、德国工程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工程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60多名院士及专家,历时12年迭代研发,WAIQ全球人工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发布。
上海市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协同,智能无界”国际AI城市论坛举办。会上吴志强院士团队领衔中国工程院、德国工程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工程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60多名院士及专家,历时12年迭代研发,WAIQ全球人工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发布。
1.吴志强院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城乡规划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规划学科方面的贡献广泛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体系构建与理论创新:
· 推动规划学科转型: 他强调城市规划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设计向更综合的“人居环境科学”转型,倡导将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维度融入规划理论与实践。
· 提出“理性规划”理论: 他系统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理性规划”理论框架,强调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主张规划决策应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分析、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判之上。
· 倡导“智慧规划”: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并系统研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信息模型(CIM)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的学者之一,推动规划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了规划的精准度和动态适应性。
(2). 科研平台建设与重大科研项目:
· 创建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为创始主任,他领导该实验室成为国内外研究高密度城市发展、生态低碳技术和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平台。
· 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聚焦于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空间优化、生态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技术等前沿领域。
· 推动城市发展规律研究: 长期致力于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3). 重大规划实践与工程应用: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这是其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实践。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完成了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不仅保证了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成为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得到全球性传播。该规划体现了其理性规划、生态规划、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思想。
· 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规划: 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与实践,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国家战略的空间落地提供智力支持。
· 众多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 主持或指导了国内外众多城市的总体规划、新区规划、城市设计、旧城更新等项目,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总规划师,俄罗斯圣彼得堡明珠城的总规划师。
(4). 规划教育与国际影响:
· 教育改革: 长期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等职,大力推动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了大批优秀规划人才。
· 国际学术领袖: 担任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PEA)首任主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副主任等国际重要学术职务,积极推动中国规划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规划学科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传播中国规划智慧: 通过国际会议、学术出版、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城市化经验和规划理论与实践成果。
(5). 推动规划行业标准与政策:
· 参与国家和地方规划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
· 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空间治理、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咨询建议。
总结来说,吴志强院士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 在理论上, 他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性规划理论框架,并前瞻性地引领了智慧规划的发展方向。
· 在实践上, 他主持了上海世博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将理论成功应用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
· 在科研上, 他建立了高水平研究平台,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深化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 在教育上, 他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顶尖人才,并显著提升了中国规划学科的国际地位。
· 在行业引领上, 他推动技术进步、标准制定和政策咨询,深刻影响了中国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轨迹。
他不仅是同济大学规划学科的旗帜性人物,更是中国规划学界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和国际规划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与实践者。他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2.吴志强院士将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建筑规划学科,恰恰印证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紧密结合具体场景,而土木建筑类专业(尤其是规划、建筑方向)不仅不是“坑”,反而在AI时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下是具体分析:
(1)、AI在建筑规划中的“场景化应用”
吴志强团队对AI的应用,完美体现了技术必须扎根于行业具体场景才能发挥价值:
a. 城市空间诊断与优化
· 场景:分析海量卫星影像、手机信令、交通流量等数据。
· AI作用:识别城市“病灶”(如拥堵区域、绿地盲区),自动生成空间优化方案。
· 案例:上海世博会规划中,通过模拟人流动态调整场馆布局。
b. 动态规划决策支持
· 场景:应对城市突发变化(如暴雨、疫情)。
· AI作用:基于实时数据预测灾害影响,动态调整基础设施布局。
· 案例:智慧城市应急系统中,AI辅助制定疏散路线与物资调配方案。
c. 文脉传承与创新设计
· 场景:在旧城改造中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化需求。
· AI作用:分析传统建筑肌理,生成符合地域文脉的新设计方案。
· 案例:苏州古城更新项目中,AI辅助生成“新苏式”建筑群方案。
结论:脱离具体场景的AI只是算法玩具,而建筑规划领域天然具备复杂系统、多维度数据、人文社会需求等丰富场景,为AI提供了绝佳落地土壤。
3、土木建筑类专业为何不是“坑”?——AI时代的转型机遇
认为土木建筑是“天坑专业”的观点,往往基于传统建设规模收缩的认知,却忽略了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升级:
(1). 需求升级,非规模萎缩
· 传统需求:大规模新建(住宅、基建)
→ 当前需求:城市更新、低碳改造、智慧运维(中国现有建筑存量超600亿㎡,90%需改造升级)。
· 新岗位:智慧城市工程师、低碳建筑咨询师、CIM(城市信息模型)专家。
(2). AI重塑行业价值链
传统职责 AI赋能的未来方向 技能需求变化
手工绘图/算量 基于AI的自动生成与优化设计 掌握Prompt工程、算法调优
经验主导决策 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 数据分析+领域知识复合
现场人力巡检 无人机+AI识别建筑病害 人机协同管理能力
(3). 薪资与职业空间提升
· 智慧城市领域:掌握AI工具的规划师薪资比传统岗位高30%-50%(如北上广深资深CIM工程师年薪可达40-60万)。
· 国际竞争力:中国在智慧建造、低碳建筑领域的技术输出需求激增(如中东新城、东南亚基建项目)。
4、报考建议:如何抓住AI时代的建筑类专业机遇?
若选择土木建筑类专业,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
(1). 技能组合升级
· 必修:编程(Python)、GIS与BIM技术、数据分析基础。
· 高阶:机器学习入门、城市计算(Urban Computing)、参数化设计(如Rhino+Grasshopper)。
(2). 关注交叉领域
· 绿色建筑与碳中和(ESG政策驱动)、健康城市(疫情后需求)、韧性城市(防灾规划)。
(3). 选择前沿院校/导师
· 优先选择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开设“智慧建造”“数字规划”方向的院校,跟随吴志强院士这类融合AI研究的团队。
总结:土木建筑类专业正从“体力密集型”转向“脑力密集型”
吴志强院士的实践揭示:当建筑规划拥抱AI,它不再是“画图搬砖”,而是用技术解决城市复杂系统问题的前沿学科。
行业本质变化:从“盖房子”转向“运营城市生命体”,需要既懂空间设计又懂算法逻辑的复合型人才。
对考生而言:若你对城市发展、技术创新、跨学科融合有热情,这一领域恰是AI落地的高价值赛道——关键在能否主动升级技能,抓住“AI+建筑”的黄金交叉点。
来源:英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