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关于“女子跟男友恋爱后感染3种高危HPV”的新闻日前引起关注。HPV感染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感染,目前已发现并分离鉴定出200多种HPV,根据其致癌风险,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则关于“女子跟男友恋爱后感染3种高危HPV”的新闻日前引起关注。HPV感染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感染,目前已发现并分离鉴定出200多种HPV,根据其致癌风险,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HPV感染比较普遍,需要引起重视,但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许多误区,更需要科学的解读。
误区一:HPV仅通过性行为传播
真相:HPV传播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皮肤黏膜破损和HPV暴露。HPV主要通过生殖器皮肤接触传播,但非性接触的传播途径(如皮肤直接接触、母婴传播等)也存在。
误区二:握手或共用卫生间容易中招
真相:HPV在体外存活时间短,间接传播概率极低,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卫生间)几乎不传播。
误区三:男性不会感染HPV
真相:男性同样可感染HPV并引发疾病(如生殖器疣、阴茎癌、口咽癌等)。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男性HPV感染率与女性相近,但大部分无症状或呈隐性感染。需注意,男性HPV检测易出现假阴性。
误区四:固定伴侣=安全
真相:任何性接触都存在风险,HPV的潜伏期可达数年,而有一些潜伏感染的HPV不一定能被检测出来。因此,即便只有固定、单一的伴侣,也可能因既往感染而传播HPV,这与伴侣的数量无关。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强调,病毒检测比伴侣数量更能评估风险。
误区五:HPV感染等于性生活混乱
真相:HPV感染与道德评判无关。来自《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只有一次性行为,感染风险仍然存在。这种污名化可能阻碍患者正常就医与沟通,影响对疾病的干预。
误区六:感染后无需告知伴侣
真相:坦诚沟通有助于双方共同检测、治疗和预防再感染。
误区七:HPV感染无法治愈
真相: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女性可以自体清除HPV,约90%的HPV感染可在2年内自行清除。HPV的清除取决于年龄及其他多重因素,高龄者的HPV清除率相对降低。HPV持续感染或筛查异常者需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如发现癌前病变应及时治疗,可有效阻断癌症进展。
误区八:一旦感染就会发展为宫颈癌
真相:发现HPV阳性不代表有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仅高危型(如HPV16/18)的持续感染(同一型别感染6-12月)才可能进展为宫颈癌。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仅少数感染会导致癌变。从HPV感染发展成宫颈癌前病变,再进展到宫颈癌,需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也有进展迅速的病例,定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干预。
误区九:接种HPV疫苗后无需定期筛查
真相:HPV疫苗仅覆盖部分高危型别(如九价疫苗预防9种型别),其他型别仍可能致癌,还有少数情况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无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即使接种了疫苗,也需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或HPV检测。
误区十:疫苗仅对年轻女性有效
真相:HPV疫苗对未感染人群均有效果。美国FDA已批准疫苗适用年龄扩展至45岁,成年女性即使感染了HPV,接种疫苗仍可预防未感染的型别,或减少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型别的可能。
预防建议
疫苗接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9-14岁女性是HPV疫苗的首要接种对象。我国专家共识提出,优先推荐9-26岁女性接种HPV疫苗,同时推荐27-45岁有条件的女性接种HPV疫苗。
定期筛查:一般女性推荐筛查起始年龄为25-30岁,有性行为后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TCT或HPV检测)。
安全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可降低HPV传播风险。
科学认知:避免对HPV感染的污名化,积极获取权威信息,科学认知,积极预防。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