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突破六千万,揭示陈佩斯的真实境况,朱时茂的言论终于获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02:55 2

摘要:到月底,那部备受观众期待、争议不断的电影《731》即将上映,但基本上没人会愿意和它抢档期。

电影版《戏台》花了七八年时间拍摄,眼看快要上映了,结果突然被搁置了档期。

到月底,那部备受观众期待、争议不断的电影《731》即将上映,但基本上没人会愿意和它抢档期。

原本定在7月17日上映的陈佩斯这部电影,偏偏被硬生生推迟了8天,直接把它的放映时间腰斩一半。

这么紧凑的时间安排,网友们还是都表示一定会去力挺一把。

从刚会走到99岁这段年龄段,居然全都是陈佩斯的粉丝,这下他的票房真是稳得不行啦!

当年朱时茂对陈佩斯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一语中的,完全印证了他的说法!

1、拍摄屡遭坎坷,上映来之不易

把话剧《戏台》搬到大银幕上,其实是陈佩斯早在 2018 年就开始琢磨的事儿,这一路走来,可比想象中难多了。

他在台前提到投资方换了两三次,其实真相比这还要血淋淋。

有些投资商看完剧本以后,建议把民国时期的背景和现在常见的穿越元素融合进去。

觉得把民国戏班和现代观众搞点互动,应该能更吸引年轻人注意。

陈佩斯直言不讳,他觉得《戏台》的魅力关键在于浓郁的时代氛围和真实再现的戏班生活,硬要加入那些不合时宜的元素,反而会毁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感觉。

要是一个70多岁的老爷子撑起主演,背景还是民国旧社会,观众未必能完全买账吧,毕竟年龄和时代感还得匹配才行。

因为这类剧情不太符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口味,许多投资商也就逐渐不愿意搭伙了。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电影制作人如今都碰到的实际情况。

拍电影得花不少钱,也要耗费不少时间,最后呈现出来的艺术理念,观众未必都能接受。

所以说,那些商业电影依然最有人气,剧情迎合大众审美,大导演加明星阵容一宣传,立马吸引一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对于投资者而言,拍电影更像是在“玩电影”,他们更关心的是投资周期和回报率,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水准。

现在暑期档的三部喜剧电影中,《长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请来的明星导演阵容都比《戏台》更引人注目。

因此,《戏台》基本上就没啥希望被投资方看重了,没有流量罩着,题材也偏老套,谁愿意去冒这个险呢?

投资人的处境陈佩斯是理解的,正如他采访时所说:

要是电影亏钱,投资人可能就惨了,而明星还能再崛起。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打算放弃拍电影。面对资金链断裂的难题,陈佩斯和老婆把房子抵押了,才凑够了启动资金。

起步总难免坎坷,但一知道这部电影背后那些事儿,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陈佩斯这样的艺人,要想当导演也是挺难的,困难重重。那那些其他的电影人,又该怎么面对呢?

所以很多网友都坚持这个观点:

这部电影来之不易,但并非是为了替陈佩斯鸣不平或装可怜,而是表达对一个古稀老人追求艺术的敬意和支持。

2、71岁陈佩斯打脸所有商业片导演

拍电影能敢于放慢节奏,真算得上是一种胆识,也是一份在如今的影视圈里几乎绝迹的勇气。

毕竟,慢慢熬出来的东西,跟靠技术拼刷的工业餐饮比,肯定是不一样的。

拍摄的时候,陈佩斯对每个细节都特别讲究,这也让剧组遇上不少难题。

为了尽力还原民国戏班“一桌二椅”的道具特色,剧组的道具组跑遍了12个省市的旧货市场,可惜是没搜到合适的东西。

最后还是请来了一位经验老道的木匠,按照博物馆里的文物图纸进行了一番复刻。

就那一扇门口的屏风来说,因为雕花的弧线跟当时的工艺特色不太一样,折腾了五遍才算差不多。

在后续的剪辑过程中,发行方考虑到市场需求,打算把原本138分钟的影片剪到90分钟左右,觉得观众可能难以接受那么长的片子。

陈佩斯也坚决不同意,他觉得戏班后台的那股烟火气和角儿们候场时的神色,这些细节都很关键,是体现作品内涵的重要元素,不能随意删掉。

经过一个月的商量和协调,影片的时长最终定在了125分钟。

《戏台》从开始立项到拿到公映许可证,整整花了7年时间,比同期备案的影片平均花费的时间长了三倍。

为了这个长时间的拍摄周期,真是付出了不少心血,值不值得嘛?

你说的这种特别讲究,有时候甚至显得死板的作品,观众会不会喜欢呢?

起初业界对《戏台》并不看好,但从预售的数据来看,25到35岁的观众比例已经高达58%。

原本认为80后不是主要的电影受众,结果一群80后网友跳出来说:

我们70后、80后不过是年纪大了点,并不是完蛋了,这次带着家人一块去看电影啦。

之前就有00后说要用孝心给家长买刀郎、凤凰传奇的演唱会门票,这次也一样。

自从费翔演《封神》再次走红之后,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爸妈那一辈追的明星,品质确实更高一些。

作为春晚的老面孔,00后的小伙伴们也在长辈的影响下,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这回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在助阵,那些想搅局撒欢儿看热闹的人,真是被狠狠打了个脸。

《戏台》没用什么流量明星,黄渤、于正这帮人都没有拿片酬登场,两代喜剧大师合力来还原这个作品。

影片里没有那些花哨的特效,真切的画面感加上质朴的剪辑,让人觉得像在看纪录片似的。

整部影片的搞笑点不是靠堆砌网络流行语,而是藏在剧情和对白里头。懂陈佩斯,《吃面条》这些片子的人都知道,他最厉害的就是反讽的功底。

习惯了明星阵容和大IP的改编,习惯了翻拍热门和炫技剪辑,那些没有镶金边的纯粹之作,又有几位导演能拍得出呢?

这次打了所有商业片导演的脸,《戏台》就是靠老戏骨、还原旧时故事,想要打动今天的观众。

3、朱时茂的话有人信了

朱时茂曾说:

陈佩斯这个人性格挺倔,老是死磕着自己的原则。

那会儿没人放在心上,觉得不过就是老友之间的小打趣,就像之前他形容陈佩斯抠门不请客一样。

陈佩斯那份倔脾气,谁不清楚呢?

他可是当年第一个把央视告上法庭的人,因为央视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毅然决然要和他们较个究竟。

他自己也坦言,这次跟央视说“NO”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他就是想拼个公道。

他的作品都挺犀利,比如《吃面条》,专门揶揄“表演套路”和“面子工程”,真是挺敢说的。

十年前,《戏台》用话剧的方式首演时,反响特别热烈。

现在电影能取得这么好的预售票房,主要得益于观众对剧情的喜爱。

《戏台》里军阀随意改戏文的荒诞情节,不觉得像某些领导的做事风格嘛?

光是因为自己喜欢项羽,就让大家都按他的喜好把刘邦写死,完全不讲道理也不靠事实。

戏班班主在生存压力和尊严之间的抉择,让每个走出去打拼、想坚持自我想法的打工族都能体会到那份心酸。

民国时期的故事里藏着如今的共鸣,比起那些炒得火热的流量梗,更能直击心底。

那些精心设计的背景、戏服,甚至只有一个镜头的砚台,都完全没有让人觉得出戏,正是陈佩斯那几乎偏执的严谨,才让《戏台》的画面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魅力。

那些投资者认为观众不会喜欢老故事、老剧情,真是大错特错了。

当年没人看好《百鸟朝凤》,上映后票房也不理想,但没想到过了七年,它的口碑逆袭了,现在在视频平台上,讲解它的短视频每个都让人目瞪口呆。

年轻的网友们在弹幕里不停地刷“唢呐一响,灵魂震颤”,其实大家并不是不喜欢老故事,而是对被忽悠、被敷衍感到不满。

陈佩斯虽然没有拍过电影,也不懂那些什么算法和流量,只是清楚地知道“戏比天大”。

他用坚持来证明,即使是老故事,也蕴藏着新颖的智慧,就像《世说新语》里的气质、《聊斋》里的人情味,总能映照出今天的生活状态。

那些搅局的人,也许是害怕这位喜剧大师依然保持着年轻时那股倔劲,那份敢于直言、不怕惹事的勇气吧。

结语

真心实意,总是打赢的绝招;再说,艺术这个东西,从不看年龄年龄,只看那份真情。

在当下这个讲求快节奏的年代,真的挺感激像陈佩斯这样的人,愿意为了“坚持到底”的精神舍得付出。

美味的饭菜不怕晚,好的故事总会找到听众,观众也不是傻瓜,不会让这位老艺术家输掉。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