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单车的车筐,本是为骑行便利而设计,却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近日记者在北京十里河桥附近探访,据不完全统计,探访时段内,大约五分之一的共享单车车筐内存在垃圾。据了解,车筐内有垃圾的现象多集中于商圈、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8月26日《新京报》A0
共享单车的车筐,本是为骑行便利而设计,却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近日记者在北京十里河桥附近探访,据不完全统计,探访时段内,大约五分之一的共享单车车筐内存在垃圾。据了解,车筐内有垃圾的现象多集中于商圈、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8月26日《新京报》A08版)
共享单车以其便捷、绿色、高效的特点,迅速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着千千万万市民的短途出行需求。然而,这道本应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却因为车筐内的垃圾而变味——餐盒、纸巾、饮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被随意丢弃在车筐中,随着共享单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形成了一道刺眼的“移动垃圾风景线”。
这不仅有碍观瞻、破坏市容环境,还在无形中拉低了城市的文明水准。充斥垃圾的单车车筐令人嫌弃,影响了消费者的骑行体验,压缩了消费者对单车的选择空间。同时,单车车筐的垃圾还会抬高企业的运维成本,降低企业的产品使用效率,妨碍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变身“垃圾桶”的单车车筐更像是一扇扇被打破的“文明之窗”,折射出部分市民文明意识的缺失,也累积着负面示范的风险。
要“清扫”共享单车车筐中的垃圾,需要市民、消费者、单车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共担责任,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每位市民都应增强文明意识,恪守文明底线,认清向共享单车车筐扔放垃圾的负面影响,相互监督提醒,共同抵制向单车车筐中扔垃圾的行为,养成文明自觉。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既要做到文明用车、干净用车,不向车筐扔垃圾,也应本着维护市容环境的理念承担一份清理责任,力所能及地清理车筐中的垃圾,或者通过系统向共享单车企业及时反馈车筐污染情况。
共享单车企业则应承担主导清理责任或兜底清理责任。企业在加强车辆调度、摆放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应当进一步优化运维流程,完善垃圾清理机制,把车筐、车身垃圾清理纳入日常运维范围,明确运维人员的垃圾清理责任,确保巡检和清理工作更加高效、到位、及时。企业还可通过开锁和关锁环节的语音提醒等技术手段告诫用户不向车筐中扔垃圾,教育引导用户养成文明用车的习惯。
媒体、社区、学校以及共享单车企业等,可通过多种媒介,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用车、无痕骑行”的理念,让爱护共享单车、维护城市环境深入人心。城管等部门应关注共享单车车筐成“移动垃圾桶”的现象,在人流密集、共享单车高聚集区域合理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并确保其摆放位置醒目、方便投放,把有可能投放到单车车筐中的垃圾疏引到更合适的地方。
治理共享单车车筐垃圾问题,一定要避免产生“破窗效应”。如果你扔,他也扔,没人清理,没人管,那么车筐垃圾问题将会愈演愈烈。反之,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抵制向共享单车车筐扔垃圾的行为,主动清理所见的车筐垃圾,企业能提升清理车筐垃圾的效率,保持单车的干净清洁状态,就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共享单车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车筐虽小,映照的却是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整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向车筐里的垃圾说“不”,不仅是为了车辆的整洁美观,更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文明底线。唯有使用者自觉、企业尽责、社会协同,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一道流动的、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作者 李英锋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